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明永宁州(今山西省离石县)下昔乡来堡村人。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其先祖和父亲都在明朝做过官。受家庭的熏陶,性格端庄,不苟言笑,又才智过人,勤俭耐劳。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才能卓越优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康熙帝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名振天下。擅长书法,诗词亦工。康熙重要大臣、著名廉吏。 明祟祯十二年(1639年)参加乡试,中副榜贡生,但因为父亲年迈需要照顾而没有出去做官。直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45岁时,才以明经谒选清廷吏部,开始为官,被授以广西柳州罗城县知县,开始其清正廉明的仕途生涯。初任知县时,勤于政事,没有县衙,就住在关夫子庙,床安在周仓背后,后来县衙设在三间茅屋内,在四周无墙壁的艰苦环境中,自得其乐,不惧边荒,同当地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难,最为可贵的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始终如一,保持清正廉洁的本色。为民办教育,恢复地方秩序,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与百姓亲如家人。此后政绩卓著,连连被擢升。康熙六年(1667年)任四川合州知州。正值明末之乱,这里人烟萧条,合州只有百姓100人,赋额只有15两银子,而大兵过境,供应浩繁。去合州上任一个月,增加到1千多户,免徭役,办农贷,搞得欣欣向荣。康熙八年(1669年)湖北武昌知府。康熙十二年(1673年)升任湖广下江陆道道员,驻地湖北新州(今新春县)。任黄岗同知时,得知当地百姓被强盗扰得不安宁,历任同知无法捕捉,化装“乞丐”打入内部弄清情况,回衙发兵,一网打尽,强盗之患被根治,百姓拍手称快。康熙十七年(1678年)任福建按察使。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在按察使任上第三次举“卓异”后升任福建省布政使,直隶巡抚和两江总督之职,组织编写了《畿辅通志》46卷、《江南通志》54卷,对整理和保存当地政治、经济、文化资料做出了贡献。在任期间,怀着报国救民之心,忠于职守,皆以驱除贪吏,拯救民生为务。秉公执法,清正廉洁,兴利除弊,政绩斐然。一些官员为谋得庇护与升迁,每逢节日和上司寿诞生辰,便钻营馈送,而且是逐级向上送,使馈送成为陈规陋习,一些督府大臣竟然明文规定州县等级派定馈送数额,按数收受,且馈送数目十分惊人。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所到之处,皆有政声。每次调动升迁,老百姓一再挽留,可是留不住,大家就热情地把他送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到新的任上。死后安葬时,金陵城万人空巷为他送葬,留下的遗物唯有旧衣破靴,饔米数斛,盐豉数盅。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因病逝世,终年67岁。百姓得知他去世,则罢市聚哭,家家绘了他的画像,长期祭祀。康熙皇帝特地派员致祭,加赐太子太保,赐谥清端,降旨地方修建祠堂,并御书“高行清粹”祠额。还对朝臣说:“于成龙任总督江南时,有人说他变质了,操守大不如前。到他去世后,才知道他一生始终保持廉洁,为百姓所称颂。这是因为他本性耿直,不肖之徒心中嫉恨,才制造出这样的谣言。像于成龙这样做官的,普天之下能有几个啊?”康熙帝破例亲自为他撰写碑文,表彰他廉洁刻苦的一生。先后由其门人和孙于准辑成《于山奏牍》7卷附录1卷和《于清端公政书》8卷行世。
附录:【大、小于成龙】 在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中,以廉洁著称的官员不算少。康熙一朝的大臣中有两个于成龙,皆以“清忠疆直”著名于世。这两个于成龙,又都在通州为官,深受通州百姓的爱戴,有民谣云“前于后于,百姓安居”。康熙朝理学昌明,士大夫以名节相尚,这种名节风气体现在实际政务中就是珍惜声名,崇尚清廉。许多忠于清廷的士人抗志不屈,频见忠臣义气,他们任职一县,即使一县之民受惠,任职一省,即使一省之民沾惠,对宣扬朝廷德意,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清明盛世。 其一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别号子山,山西省永宁人,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卒后赐谥“清端”。后人称为“大于成龙”。 另一于成龙(1638-1700),字振甲,别号如山,隶汉军镶黄旗人,官至汉军都统、河道总督,卒后谥“襄勤”。后人称为“小于成龙”。 本主题所提的是前者(大于成龙)。
于成龙自题联
尽心尽力,未能十分尽职; 任劳任怨,不敢半点任功。 ——自题直隶巡抚衙门自警 于成龙身为“治官之官”,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对于结纳馈送的陈规陋习,深恶痛绝,采取各种措施杜绝。每到一任,就在衙门口张贴告谕明令禁止馈送请托。康熙19年他任直隶巡抚,一到任告诫州县切勿征收百姓钱粮时私加附加,馈送上官。但大名县知县不听劝诫,仍因循陋习,向他呈送中秋节礼,不仅严词拒收,而且为此特发了《严禁馈送檄》,通报处分了大名县知县的胡作非为,他将此例转申所属官吏,今后严禁节日一切巧立名目的送礼,一经查出决不宽姑。与此同时,根据自己的体会,又制订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方法上,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并在巡抚衙门亲撰悬挂此联以自警。康熙帝也称其“宽严并济,人所难学”。
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斯,谁替你披枷带锁; —丝半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妇娼。 ——自题两江督署大堂自警 于成龙在生活上极其俭朴,江南百姓遂给他起了个外号为“干青菜”。在任两江总督期间,有一知县给他呈送“中秋节礼”,被他严词拒绝,并特发(严禁馈送檄)。于成龙为了警诫自己,勉励下属,在督署大堂上亲撰悬挂这副对联。因此,为官几十年,真正做到了“清介自持,誓不受属员一亳馈送。”
于成龙撰题联
重门洞开,要事事勿负寸心,方称良吏; 高山仰止,莫矜矜不持一石,便算清名。 ——在任直隶巡抚时题通州衙门
于成龙律诗联
赤壁临江渚, 黄泥锁暮云。 至今传二赋,(颔联上) 不复说三分。(颔联下) 名士惟诸葛,(颈联上) 英雄独使君。(颈联上) 今朝怀古地, 把酒对斜曛。 ——《五律赤壁怀古》诗联
竹笋才生黄犊角,(首联上) 蕨芽初放小儿拳。(首联下) 试寻野菜和香饭, 便是黄州二月天。 ——《七言律绝乙卯春题书雪堂》诗联
忆君貌骨似清秋, 每爱生涯不裹头。 有兴辄同鸡黍客,(尾联上) 无家肯为稻梁谋。(尾联下) ——《七言律绝行书诗轴》诗联
纪念、题咏于成龙联
救时宰相; 当代清官。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于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典指明代钱塘人于谦,字廷益,七岁时,有异僧称他为“救时宰相”。历官监察御史、兵部侍郎、河南巡抚、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刺部首领也先南犯,他猝亲征的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于谦率军击退进攻北京的也先,保卫了京师,迎回英宗。下联典指清代山西永宁人于成龙,字北溪,历官罗城知县、黄州同知、两江总督,所到之处,以清廉著称,时称“天下清官第一”。
附录:【于成龙趣闻轶事】
〖一代廉吏〗 于成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清官,雅号“于青菜”。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六月,于成龙由江防道升为福建按察使。将开船时,他叫人去买了几石萝卜。有人笑着说:“虽然便宜,也不必买这么多啊!”于成龙回答:“这可是我的路粮啊!” 几年之后,于成龙又由直隶巡视抚升任两江总督。上任时,他和小儿子合坐一辆驴车,用几十文钱住旅馆,没有烦劳沿途驿马和驿站。在官署里,他每天多吃青菜,这便是“于青菜”的由来。没茶叶,他就采摘官署屋后的槐树叶子替代,槐树因而渐渐变秃。 于成龙任武昌知府时,一次大儿子要回家乡,厨房里正巧有只准备待客的腌鸭,他变割了一半给儿子带走。所以老百姓编起了这样一首民谣:“于成龙豆腐量太狭,长公临行割半鸭。”于成龙去世时,同僚和属员们见他床头旧竹箱里只有一件黑布袍子和两副靴带,瓦瓮里有几斛粗米,另有几碗咸菜。 于成龙病逝后,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二十年后,康熙视江南,人们仍念念不忘于成龙,康熙感慨而言:“实乃天下廉吏第一也”。
〖歧亭息盗〗 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龙任黄州府同知,镇守歧亭。 歧亭即今日之麻城歧亭镇。据史料记载,齐梁时期置歧亭县,属十八蛮县之一。它扼守麻城西南大门,与新州、红安、黄陂三县接壤,这里山不高而峭拔,地不广而平坦。著名的九螺山傍城而起,绵延的举水河绕城而过。 明嘉靖年间,这里爆发过农民起义,通判罗登瑞镇压农民起义后驻扎建城。清初,这里成了当时黄州府统辖八县的军事衙门。府门有副对联:“威镇八县,锁住三江。” 于成龙到任之前,盗风盛行,官府每每置之不理。当时办盗案十分棘手。菲是立了盗案,就得即期破获;如果至限期不能破获,上司就要以渎职罪追纠,因此地方官往往不立盗案。另外,盗犯以报复为能事,谁要动他们毫毛,他们就要谁的性命。因此地方官都不必过问盗案。如此一来,盗犯更肆无忌惮,往往明火执仗,白昼杀人。 于成龙到任后如履薄冰,处境十分困难。但是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很快开展了整顿社会治安的工作。经过细致的思考和敏锐和观察,他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捕役汤卷嗜酒如命,行动诡秘,于成龙招其至座前笑着说:“本府别于他好,只是贪杯无量,可惜无酒友对酌。闻尔酒量甚大,何不结为酒友,同饮共醉!” 汤卷受宠若惊,欣然从命。酒过三巡后汤卷心花怒放。于惩龙乘着酒兴说:“本府深知精明强干,心诚厚实,系捕盗能手,望尔竭力协助本府,日后定当提携。”汤卷连连称诺。起初汤卷心怀戒备,饮酒不肯过量,后见于成龙坦然贪酒,渐渐消除了戒备,每次赵饮都酩酊大醉。一日,于成龙乘醉问汤卷盗事,汤卷推说竭力捕盗,但示捕得一名。汤卷离开府衙后,走到一家酒店。于成龙微服尾随,跟到酒店,正好听见汤卷与一伙来路不明的人炫耀自己如何被于二府赐酒赐食,并说于二府天天捕盗,尚不知盗名在他囊中。第二天,于成龙又与汤卷饮酒,汤卷大醉,竟然说出某夜强奸某女,某日抢劫某人,并说出许多盗贼平日次抢淫杀等事。于成龙听后说:“本府知尔囊中有盗者名册,可否呈本府一阅?”汤卷矢口否认。于成龙命衙役搜身,果然见到歧亭盗犯名册。 “尔如此行事,不可立于人世,不如速归”。于成龙得到名册后笑着说。 “小人从工,归向何处?”汤卷糊里糊涂地问。 “归黄泉耳”。 汤卷一听,酒性顿消,双膝跪下,哭泣着说:“小人该死,无奈家有老母,让小人省母之后再赴黄泉吧!” 于成龙知道汤卷确有老母在堂,便将自己的傣银取出一两,派衙役送去。汤卷被打入死牢。 于成龙虽然得到了歧亭盗犯的名籍,但并没有立即搜捕。他认为:“人命关天,此等事岂敢鲁莽。若是误杀一人,当偿人一命。”因此他扮作农夫至村野调查,扮作商客在集市上私访,或骑驴,或步行,连日奔波。 经过细致的调查,汤卷所供盗犯大都属实。他没有采取一网打尽的方法,而是重点逮捕了八个人,连同汤卷捆在广场上,贴出布告:“今捕得巨盗九人,有能保后不为盗者,本府当场释放。保释后若再新犯,保结人连坐,一同治罪;不能被保者,本府将以本府之法冶之。” 当场被保释者只有两人。剩下六人和汤卷一起被一条结实的绳子捆在一起,活埋在在路旁,墓堆上插一木牌,上书:“黄州府二府于成龙瘗盗处。”于成龙因之而被歧亭人号为“于活埋”。盗人闻“于活埋”之名无不胆战心惊,或敛迹,或逃匿。 有一伙巨盗,民愤极大,但千方捕缉不可得。于成龙经过明查暗访,得知这伙巨盗匿聚在深山古庙中,于是密带捕役入山,埋伏在古庙附近。自己装扮成生病乞丐,深入虎穴。群盗给他饭吃,给他治病,见他臂力过人,就收为同伙。于成龙入伙后伦名杨二,群盗给他起绰号胡子杨二。他与群盗生活十几天,完全掌握了群盗的罪状,于是乘上厕所之机密召捕役入庙擒拿。群盗被带至歧亭后问捕役:“捕我者何官?”捕投笑着说:“青天于二府。”当时他们以为胡子杨二漏网了,押上大堂时才看见于二府竟然是胡子杨二。于是一起跪下服罪。 于成龙走下公堂,亲手破开枷锁,各赐酒一杯。群盗惊诧问:“我等死期已到,不死我而饮我,何帮也?”于成龙道:“汝等素作平善,落于法网,我不能代为宽免。念庙中数日共处,薄具斛酒,聊表故人之意也。”说罢先笑,笑后复泣。群盗亦泣不成声。良久,于成龙挥泪道:“哭而无用也,狱已成为矣,吾将送尔等棺木,一人一口!” 于成龙采取了从重打击巨盗的严厉措施,刹住盗犯的势头以后,他便采取了约束和抚绥的宽窄政策。 一巨盗被获,三日无人保释。后有十几人同来具保,于成龙顿起疑心,“本府观尔等十余人,无一敦厚长者,莫非以盗保盗,欺骗本府?”十几人闻言大惊,于成龙拘而审之,果然全是盗犯。“尔辈胡为而不改过,欺骗本府,理当罪加一等。念尔辈等岁尚轻,特赐保释之机会。”于成龙审清之后说。 这十几个人全是作恶之徒,族人和邻里都畏而远之,其他人皮不疼,肉不痒,谁去保释?自投罗网的十余人也无人取保。这十几名罪盗以无人取保,就要被活埋了,号啕痛哭。于成龙见他们都有改过的迹象,便各严责一番,令十余人互相保结,若是有一人再犯,则其他连坐。十余人保释后,千恩万谢而去。 于成龙一日行至乡郊,见十八人聚在一起,劈头盖脸就说:“尔辈具为盗也。”十八人慌忙扣头求饶。 于成龙笑着说:“尔辈快起,本府知尔辈素日为盗,今改邪归正矣。尔辈为盗,官不知之,官之暗者也;尔辈必行而官不知者,亦官之暗也。本府知尔辈已从良善,但苦无户籍,飘若行云,特赏尔辈户籍,各安其业,日后无需到处漂泊。尔辈自此之后,理当为本府传谕:‘凡昔为盗者,一改其过,官即知且赏;若是不改其过,怙恶不悛,仍为非作歹,祸害百姓,本府必知之,且诛之。 他还降服了大盗彭伯伶,置为自己的心腹捕快,因此得心应手。据史料记载,于成龙官歧亭时腰里吊一小口袋,歧亭盗犯及不法分子的名册尽在其中,因此每次捕盗如探囊取物。 某小儿平日小偷小摸,于成龙将其召至衙内,温行地说:“汝行盗,吾素知矣。幸汝新近未犯,故不加罪,如若将汝诛杀,则吾袋中应诛者难计其数矣。今放汝归,当为吾昭谕,汝辈改过自新,不得为盗。”小儿放归后,替于成龙作了不少宣传,人知擒一而盗畏,不知纵一而盗更畏;人知杀一而盗畏,不知赏一而盗更畏。 黄安县的邹彬然夫妇黑夜被杀,家财被掠一空,仆人带伤到县报禀。县官接案后将左右邻舍十数人押在县狱,严刑拷问,十数人大哭小叫,指天诉冤:“我等冤案,非于青天难审。”县官没奈何,将案宗呈送于成龙。当于成龙请邹彬然的哥哥画了一张彬然住宅的草,标明左邻右舍住房,并注明某房住何人,鞭人以何为业,发案之夜某人在何地,有何人为证。看过草图后,将诉状的仆人和左邻右舍调至歧亭。同时传黄安县的典史到衙内,笑着对典史说:“尔少息,凶手将至矣。”当时天黑得如同锅底。 夜半三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狱中的仆人和邻舍十分吃惊。不一会电闪雷鸣,血淋淋的彬然夫妇披头散发飘来,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径直走到狱门,四只手一早进铁栅内,嚎叫着说:“快还我命来,快还我命来。”那带伤报禀的仆人惊慌失措,慌忙申辩:“不是我,不是我,是我二哥和邻居某某,我不过持火侍立而已。” 这时灯光一亮,于成龙和典史出现在狱门口,于成龙厉声问道:“尔言果真乎?”仆人一见上了于成龙的圈套,瘫倒在地。于成龙破案为何如此神奇,只要想一想他腰里吊着的那个小口袋即可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