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后的旧书店

 真友书屋 2015-11-23


听到增知旧书店和朱老板的名字,是今年过年的时候,先是在媒体朋友的微信群里,知道了朱老板的事,才发现这个城市里原来有一家这样的旧书店。朱传国老板经营的增知旧书店,是合肥现存最后的旧书店了。很快在本地媒体的报道下,朱老板和增知旧书店的故事在朋友圈传开。被查出患有癌症的朱老板,不愿意接受社会的捐款,他坚持将增知旧书店继续开下去,用自己的力量做着最后的坚守。在身边朋友的发起下,一场无组织的去增知旧书店买书支持朱老板的爱心活动,悄悄温暖着合肥的冬天。知识的传递,爱心的传递,温暖的传递,很多市民来到增知买书,本土的书店、图书馆也从增知采购了大量书籍。经本土媒体报道,增知旧书店的故事,也上了央视的新闻联播,更多的人知道了朱老板和他的这家旧书店。


作为一个自称书店活地图的书店爱好者,合肥所有的书店我基本上都轻车熟路,一开始我还在想,我怎么会没有去过增知呢?后来看到媒体的照片,我忽然想起,原来在很久以前,我似乎路过过一次,当时不知道怎么就走到了那儿,看到书店肯定是要习惯性进去看看的。由于空间狭小,也没找到合适的书,当时还有其他事,于是就匆匆走了,也没留心看店名,但是看到增知旧书店的照片,我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我上次偶遇的那家书店。

第一次正式见朱老板和他的夫人陈女士,是在今年八月我发起的首届合肥书店沙龙论坛活动现场上。在此之前,我通过朋友给的联系方式,加上了朱老板的微信,平时有时也发发消息,这次专门邀请,希望他能来参加这个合肥书店的聚会。现场朱老板和夫人一起来了,还带来一位新朋友,文采书店的周老板。朱老板带着帽子,人很精神,像一棵傲骨松。论坛中有个环节,每个书店负责人上台介绍自己的书店,朱老板当时讲的很动情,他说了自己生病的情况,说了自己对于书店的热爱,说了旧书对他的意义,以及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把增知开下去。当时我听的非常感动,全场也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是对合肥最后的旧书店的致敬,也是对朱老板的支持。


次日,陪同书友去增知看望朱老板,朱老板和夫人早早在店门口等候我们,并带我们在店里转悠,给我们介绍店里的书籍、摆设。书店里除了旧书、旧报刊,还有不少有意思的东西,看到了几十年前的《人民画报》,还有毛主席语录之类的老东西。这里的书不仅有当代的,还有毛边书,线装书。在这儿只要眼光毒,运气好,民国的书,甚至古代的孤本,都有可能会淘到。书店里还有一些老物件,海鸥相机、黑胶唱片、老收音机、古玩之类。店面虽不大,却在角角落落里,分布着许多安静的宝贝。拭去上面的灰尘,他们就仿佛会穿越时光醒过来,用老老的声音,讲述一个个旧旧的故事。

和朱老板聊的时候,我也感叹,有时候一本旧书经过了很多主人,流传下来的书,也承载了很多人的命运、癖好、机缘。这就是旧书和新书的不同之处,旧书因为年底感,因为时光的厚重感,而让人觉得,有时候人在旧书的面前,会显得特别单薄,你不知道这本书的下一任主人是谁,也许我们之于旧书,正如之于的沧海桑田中历史的一粒沙。朱老板说,这就是他从小喜欢旧书,一生迷恋旧书的原因,他被旧书背后的故事深深吸引,想知道每一本旧书背后的人是什么样的,一本书经过了怎样的命运流转,最后来到他的手中。

听说增知旧书店还有一个外国文学专区的二楼,我感到蛮好奇,因为在店里并没有看到楼梯,原来通道别有洞天。带着我们走通二楼的时候,朱老板神秘地说,二楼其实是他的VIP区,享受朋友的待遇,一般只来过一次的客人,是没有机会被邀请上来淘宝的,看来我们这次沾了光。临别,正好赶上有人来卖书,我们于是站在店门口,观摩朱老板戴着口罩、手套,现场收书。朱老板挑完了需要的书,说剩下的可以送给我们,于是我们又各自挑了几本喜欢的书,满载而归。


再去增知,是专门去买书。朱老板爱发朋友圈,我也时常去点赞评论。一日,在朱老板的朋友圈里,看到他发了一条消息,说收了一套金庸全集,寻找买家。我一看,立即评论,我要了!又生怕下手速度不够快,立刻又私信朱老板,预定了书,并询问了详情。朱老板保证说是正版,并提供了版本信息。根据朱老板给我发的几张照片,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居然这套是三联书店的版本,网上说这是目前出的金庸全集中最好的版本,而且因为后来三联不再出,便成了绝版。加上这套书是1994年的一版印刷,更加弥足珍贵。一套36本,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查的价格都是上千,高的让我吃了一惊,但我心中还是充满了渴望。从小学二年级开始看神雕,拥有一套金庸全集是我从小的梦想。

第二天特意打的赶往增知,和我约好的朱老板早已把这套书备好。我在店里翻来覆去的看,心中很想要,但又囊中羞涩,害怕价格太高买不起。最后朱老板见我非常想要,大家又是朋友,便给我了一个折扣价,又让了一些,但我手头的现金依然还差100。朱老板豪爽地说,让我先把书带回去,差的钱下次见面再给,不急的。后来一直没空见,几次想转账过去,朱老板都说不必。有次在网上想买布质书衣,觉得很好看,发在朋友圈里,朱老板看到便托我帮他也买一个。我说那书衣就不用给我钱了,上次还差一百没给。朱老板却执意说上次那一百不用给了,书衣的钱我倘若不肯收,他就不要书衣了,倔强非常。我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在黄山书市台湾馆逛的时候,正巧看到了一本价格不菲的台版邓丽君的书。我记得朱老板非常喜欢邓丽君,常常说有机会要去KTV唱邓丽君给我们听,于是立刻买下来,有机会想送给朱老板。

朱老板爱写东西,收书的这些年,他写下了厚厚的几本《淘书偶记》。每天他在朋友圈里,也会写下大段文字,记录生活,抒发感慨。上次书店沙龙论坛结束后,作为主办方,我和各个书店负责人约稿,希望大家写一个参加活动的感想。朱老板不太擅长打字,问我可不可以手写,很快就给我发来好几页纸的手稿照片,收到的时候,我再次觉得非常感动。


最近,各界朋友帮朱老板出了一本书,叫做《最后的旧书店》,书中前半部是朱老板的《淘书偶记》,后半部是合肥的作家名流为增知和朱老板所写的文章,书中还带一张光碟。这本书卖出的所有费用都将用于朱老板的治疗。118日,这本书的首发仪式在安徽图书城举行。在此之前朱老板就邀请我去参加,由于我们也是最早报道朱老板的新闻媒体之一,我也和同事一起现场做了一个采访。采访结束后,我又买了几本书,请朱老板签上名,寄给了远方的几位书友,作为对朱老板和增知的一点支持。朱老板一直说要送我一本他的签名书,几次邀请我去书店喝茶的时候拿,有次又特意打电话来,说签售会那天太忙了,忘了把书给我,问我什么时候有空去拿书。

朱老板就是这样一个重承诺、重情义的人。他不是大俗的商人,也不是大雅的文人,更像一个个性卓然的侠客,有自己的爱恨和风格,对知己热诚,对朋友豪爽,对不喜欢的人冷眼以待。如果你能成为他书店的常客,那他不仅会愿意和你分享淘书的快乐,也会在得到好书时第一时间通知你。开卷有益,增知,意为增加知识,这个名字简单却意味深长。朱老板常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一生爱读书,也因此开了书店,一生做文化“摆渡人”。在买书、卖书的这些年,朱老板结实了许多朋友,有作家、学者、媒体人、也有纯粹爱书的朋友。因此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有那么多朋友一起来帮助他。我与朱老板,以书相识,以书结缘,以书会友。我比不上那些在增知买了上千本书的老主顾,我只能尽自己的一点力量,买几本朱老板的书送给朋友,并把朱老板的增知旧书店推荐给更多朋友。


朱老板说,他从小就喜欢旧书,觉得旧书里传递了很多的故事,沉淀了很多的时光。开增知旧书店是他一生最快乐的事,把这家书店开下去,就是他最大的梦想。在这本书《最后的旧书店》中,朱老板也写道:

“一座城市不能没有书店。我今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开了增知旧书店,我希望把它开成合肥的一座文化地标,永远活下去。”

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关心朱老板,关心增知旧书店的命运,这不仅仅是一家书店,也是一份坚守与温暖。一个城市能为一家小小的旧书店和一个老人的梦想提供的包容和支持,恰恰是文化背后的温度所在。希望大家如果有机会,都能够去增知旧书店看一看,也许在哪儿会有书的邂逅与心的相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