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阴痒 阴痒是由湿热下注,阴虚血燥而出现外阴及阴道瘙痒,甚至痒痛难忍,或伴带下增多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24.1 诊断依据 24.1.1 外阴阴道瘙痒,甚至波及肛门周围,可伴痒痛,或带下量多。 24.1.2 妇科检查外阴皮肤潮红或粗糙,色素减退,萎缩改变,或皮肤皲裂,溃破。 24.1.3 阴道分泌物涂片镜检可见念珠菌、滴虫等。 24.1.4 除外外阴癌。 24.2 证候分类 24.2.1 肝经湿热: 阴部瘙痒、灼痛,或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成泡沫状、米泔样,质稠秽臭,伴心烦易怒,胸胁胀痛,口苦口腻,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24.2.2 阴虚血燥: 阴部瘙痒,干涩灼热,夜间尤甚,白带少或增多,色黄,甚则呈血样,自觉阴户干燥,甚至外阴萎缩,皮肤粗糙,局部肤色变浅白,皲裂,眩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腿酸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24.3 治疗方案 24.3.1 辨证施治 24.3.1.1 肝经湿热证: 泻肝清热,除湿止痒,方如龙胆泻肝汤加减。 24.3.1.2 阴虚血燥证: 滋阴降火,养血止痒,方如知柏地黄汤加减。 24.3.2 其他疗法 24.3.2.1 外治法: 蛇床子散或塌痒汤,煎汤趁热先薰后洗。 24.3.2.2 中成药: 根据病情可选用知柏地黄丸、愈带丸等。 24.3.2.3 针灸: 取阴廉、曲骨、会阴、太冲、阴陵泉等穴针刺。 24.4 注意事项 24.4.1 并发症处理: 外阴溃破,黄水淋沥,参照“阴疮”诊疗常规处理。 24.4.2 保持外阴的清洁卫生,及时更换内裤,宜穿纯棉宽松透气内裤。 24.4.3 瘙痒者避免肥皂水烫洗和搔抓。 24.4.4 消除和及时治疗引起阴痒的局部和全身因素,特别注意血糖的检测。 24.4.5 久治不愈的阴痒伴色素减退应进一步检查。 24.5 疗效评定 24.5.1 治愈: 外阴瘙痒消失,白带量、色、质正常,白带镜检无异常。 24.5.2 好转: 外阴瘙痒明显减轻,白带量稍多,色质正常,白带镜检正常。 24.5.3 未愈: 外阴瘙痒未减轻,白带量、色、质未见改变,白带镜检未改变。 24.6 病名注释 本病证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第14条,第36款。 |
|
来自: 解脱之道图书馆 > 《中医妇科病证诊疗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