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 经行发热

 解脱之道图书馆 2015-11-24

    13    经行发热


    经行发热是因气血营卫失调所致,以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13.1   诊断依据

    13.1.1   发热见于经期或行经前后,呈周期性发作2次以上。

    13.1.2   应与经期外感发热及热入血室相鉴别。

    13.2   证候分类

    13.2.1   血热内盛:  经前或经期身热面赤,月经先期量多,心烦易怒,口干喜饮,尿黄便结。唇红舌赤,脉滑数。

    13.2.2   阴虚内热:  经行前后见有发热,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烦躁少寐, 口干便坚。舌质红而干,脉细数。

    13.2.3   气血虚弱:  经期或经后发热,经行量多色淡质稀,形寒自汗,神疲肢软,气短懒言,面色白。舌淡,舌苔白润,脉虚缓。

    13.3   治疗方案

    13.3.1   辨证施治

    13.3.1.1   血热内盛证:  清热凉血调经,方如清经散加减。

    13.3.1.2   阴虚内热证:  养阴清热调经,方如两地汤加减。

    13.3.1.3   气血虚弱证:  益气固表,甘温除热,方如补中益气汤加减。

    13.3.2   其他疗法

    13.3.2.1   中成药:  根据病情可选用二至丸、知柏地黄丸、补中益气丸、大补阴丸等。

    13.3.2.2   针灸:  取曲池、合谷、三阴交、血海等穴,用泻法。气血虚弱者灸百会穴。

    13.4   疗效评定

    13.4.1   治愈:  发热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无复发。

    13.4.2   好转:  发热减轻,连续在3个月经周期后不见加重。

    13.4.3   未愈:  经行发热无变化。

    13.5   病名注释

    本病证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第14条,第12 款;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1.3条,第12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