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云天一鹤757 2015-11-25

话题:教育学习工作经历

【摘要】高职院校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是保障高职院校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高技能人才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因此,探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探讨寻求切实可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是目前各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本文针对高职院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行性的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118-02
1 前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如何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口优势,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2006年1月9日在北京开幕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努力建设创新型社会。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型人才是关键。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是我国培养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就要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明确之后,最重要的发展因素就是师资。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但是,从不少学校的发展现状来看,最大的瓶颈问题就是师资队伍建设。高职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既有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有“技师(工程师)”的实践技能,这样才能有效完成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任务。而现有的师资队伍显然不能完全满足这一要求。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双师型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和方向,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技术应用型人才除了要求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对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成为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在动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需要建设一支掌握核心技术,具有高超技艺、精湛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加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也迫切需要提升技能劳动者队伍的素质。因此,加快建设一批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已越来越引起教育管理者的关注和重视。
2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毕业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层次或硕士以上层次);从企事业单位调入;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多数在编教师为第一种来源,他们接受的是学科体系的教育,所学知识主要来自于书本,由于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对实际专业领域非常陌生,因此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理论知识传授较多,在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时往往难以做到得心应手。纵观我国高职院校近年来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年龄结构不合理。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师资队伍日益庞大,高职高专师资年龄结构呈哑铃型,两头大中间小,专任教师中新教师多,兼职教师多为本科院校退休教师,中年教师缺口比较大。
(2)生师比例达标的后面隐含着问题。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生师比例过高,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的质疑。随着教育部实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各高职院校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高职院校的生师比,除个别学校外,都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的合格标准,即18∶1,有些学校达到或接近评估指标的优秀标准(≤16∶1)。
(3)“双师”素质教师偏少,专业教师来源渠道单一。高职院校经过这几年的师资队伍建设,拥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在增加,但总体比例在下降。
(4)职称结构不平衡。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的。职业定位是高职教育生存的基础,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第一要义,因此,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3 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问题思考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波及世界各国,我国经济发展毫无例外受到冲击,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是时代的呼唤。但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还是比较薄弱,与生产实际脱节严重,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这既有是囿于普通高等教育模式的束缚和认识的问题,缺乏足够数量的“双师型”教师也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高等职业教育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技能型教育,就必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笔者通过调研并结合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情况,认为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需从以下几点入手:
(1)转变观念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取得成效的保证。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由于他们都来自普通高校,学科教育的烙印较深,理论知识较扎实,但缺乏工程的实践经验。许多人对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不感兴趣,甚至有人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是因为不能胜任理论课教学而为之。因此,要对他们加强职业思想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从思想上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并积极主动投身于职业技能培训之中,尽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在国外,尤其是德国,政府要求报考职业教育人员要有一年以上工作经历或在地方院校毕业后取得相应的高级技术员证书,修完大学四年学业后且通过国家第一次考试,然后须到职业学校实习一年半至二年,再参加国家第二次考试,通过者方可取得职业教师资格证书。目前在我国可参照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办法执行,呼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这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所在。
(3)基于产学研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办学模式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要逐步实现教师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转变,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新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发,主动到科研设计单位兼职和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参加项目设计,从生产实践中为学生寻找综合毕业实践课题。要努力办好与企业合作的校内“教学工厂”,形成定型的产品,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承担产品的设计和工艺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尽快提升其双师素质。如我校机电系与苏州市圣宝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在机电系实训中心共建“教学工厂”,承担模具及非标检具的生产任务,有多名教师参与生产的整个过程,依托此平台,完成了多项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校研究性课程任务,并申报两项专利,既锻炼了教师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了学生、教师和企业的“共赢”。(4)“访问工程师”模式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突破口。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的通知》(苏教师[2008]15号),项目通过教师个人申请、学校联系落实访问企业、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审核备案的方式,每年选派一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作为访问工程师深入大中型企业或科研院所实践锻炼,跟踪了解企业一线最新技术,参与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对访问工程师派出学校,省教育厅于每年底按每人200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学校可充分利用此有利条件,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几年来,我校积极申请名额,已安排多名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锻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师在公司实地接触到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专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了实践经验,增强了专业技能。
(5)“学业导师制”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一个好方法。安排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学业导师,负责青年教师成长并注重培养其双师素质,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非常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导师可带领青年教师参与实验或实训室建设的整个过程,并参与主持的相关科研课题,培养青年教师工程的“实战”能力,可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6)不断加强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于2001年底在天津成立,该基地在进行硕士等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培训的重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现代教育手段、方法。目前,全国各地均建有针对不同行业和专业各级各类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该类基地是高职高专院校培训“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阵地,但教师参加培养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应加快改革,积极改善并创造条件,尽快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的来源地。
4 结语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共识。而强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已成为提升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首要任务。建设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比较复杂,因时间、因专业和因人情况千差万别,有的还涉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不能套用一种模式,更不能搞一刀切,要从本校实际出发、结合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高职院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研究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手段和措施,探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方法、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结构整体上的“双师”素质和个体“双师”素质的激励机制,将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刘建湘,周明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教育研究[C].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05.
[2] 覃丽.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3] 张社字.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障碍与实现路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7-8).
[4] 刘国良.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西部科技,2004(10).
[5] 陶书中.略论高职教育发展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5(1).
[6] 张义平.基于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7] 郭群秀,论立向型职教师资养成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5.(7).51.

分享:隱形機器 >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