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和工学结合

 云天一鹤757 2015-11-25

话题:教育学习工作经历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改革

[摘要]文章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解读了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和工学结合的深刻含义,提出了加强内涵建设是示范建设工作的灵魂,推行工学结合是示范建设工作的突破口。举例介绍了陕西省4所重点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经验,对高职院校示范建设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和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 示范建设 内涵建设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徐行(1959-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航专高职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陕西西安710077)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9-0041-02
为了引导高职教育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质量观,先后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两个纲领性文件,旨在强调在新的发展时期,高职教育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准确理解和施行这两个文件中关于内涵建设和工学结合的深刻含义,有利于引导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工作。
一、加强内涵建设是示范建设工作的灵魂
教高[2006]14号文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切入点,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可见,加强内涵建设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的重要性。内涵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适应社会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示范建设的突破口。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将有力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课程、教材改革与建设,使专业建设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2)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是改革的重点,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双证书”制度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是重要途径。(3)课程体系建设。通过企业参与、引入行业标准和实用生产技术等措施,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实施课程重组整合,建立适应工学结合和职业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结合,努力做到“教”“学”“做”的一体化。
2.建立一支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1)“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的基本内涵。首先,专业教师要具有“双师”素质。“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教师一方面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及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业职业技能,能够从事行业的职业实践活动。因此,“双师”素质教师应该是在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其次,师资队伍中有工程经验的教师(专职与兼职)要占有一定比例。“双师”结构教师队伍要求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及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在师资队伍中占有一定比例,使师资队伍能够跟随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中尤其是要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优化“双师”结构。(2)“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一要积极稳妥地做好教师下基层锻炼和进修培训工作,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具有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二要加大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和聘用力度,造就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是保证专业建设和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将企业中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带头人引入学校,是加快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最佳途径。三要制定兼职教师的聘任和管理制度,大量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四要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学校教师人力和科技资源建立为企业培训服务的网络体系,特别要充分利用学校“双师”素质教师资源为企业服务,实现校企互惠互赢。
3.建成一批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教高[2006]14号文件和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示范性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中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并明确提出在100所示范院校中建成4000门左右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1500种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每个专业带动3个以上相关专业主干课程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充分体现了课程建设的重要地位。(1)按照“四融通”的思路(即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融通、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与生产实际融通、与行业标准融通),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实施课程重组,建立适应工学结合和职业岗位要求的“能力模块”课程体系及由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职业技能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结合。(2)按照生产性、直观性、互动性的原则,推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采用仿真模拟法、案例引入法、现场教学法、项目驱动法等开放性教学方法,实现“知”与“行”的零距离接触,“教”与“学”的零距离互动。(3)以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为目标,建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的新机制。按照有利于工学结合、技能培养、学生发展的思路,紧密结合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以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的新机制。
4.建设一批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要强化设备生产化、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管理企业化、人员职业化,突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2)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验实训。(3)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以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的运行管理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此外,大力推进校外顶岗实习,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推行工学结合是示范建设工作的突破口
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因此,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突破口。
1.工学结合的基本含义。工学结合是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即教育活动与生产活动相结合, 其中包含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的结合, 强调过程的结合;二是教育与产业相结合, 即教育部门与产业界或院校与企业的结合、合作, 强调对象的结合。实现工学结合必须实行校企合作,因为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前提。为此,各校在创建示范性院校的过程中,结合各自的特点,摸索出了不同形式的工学结合模式,搭建了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平台,强化了内涵建设。2.陕西省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例。近年来,陕西省高职院校不断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强化企业多渠道参与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以陕西省4所著名高职高专院校(其中2所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建设院校)为例说明它们最具特色的校企合作经验。(1)西安航专组建了两个二级学院与企业合作,积极开展合作教育,向产学合作迈出了重要一步。合作双方建立了新型产学合作模式;确立了“教育培训为基础”“科技开发为支撑”和“技术提升为重点”的新型产学合作关系。(2)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百县千企工程”为载体,搭建工学结合平台。该院11个系已与彬县等省内外27个县(区)、568个企业建立了联系,并与10个县、110个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区县合作签署的“订单”培养协议,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初步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畜牧兽医专业形成“EPE”人才培养模式;在酒店管理专业建立了“新洛桑”人才培养模式。(3)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原有的办学资源,实现了“校厂一体”,工学结合特色鲜明。该校依托国内同类院校中规模最大、工种最全的企业化校办实习工厂,构筑了“校厂一体”的能力培养平台,营造了产教结合的能力培养环境,实行了“双向互动”的管理运行机制,创建的“前校后厂”的办学模式特色鲜明。(4)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系统模式——“工学四合”系统模式颇具影响。所谓“工学四合”指的是:教育与产业结合(跟进国家航空产业)、学校与企业结合(“通、宽、新、活”之路)、教学与生产结合(克服“两张皮”弊端)、学习与就业结合(职业素质的养成)。以上四个“结合”是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其中的每一个结合在不同的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教育与产业结合是战略前提,体现了学院的发展观;学校与企业结合是关键,体现了学院的教育观;教学与生产结合是核心,体现了学院的教学观;学习与就业结合是根本,体现了学院的人才观。“工学四合”沟通了学生、学校、企业、社会(产业)之间的联系,四者共同作为要素构成工学结合的整体有机系统,多个主体协调运行、良性循环,是工学结合的系统模式。其内在关系如表1所示。

合作教育、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已成为陕西省高职高专院校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特色办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结束语
从陕西省已经进行的19所高职院校评估结果来看,制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薄弱环节主要有两个:一是实训基地建设;二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解决这两个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采用合作教育和“订单”培养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教育领头羊的示范建设院校,应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落实教育部14号和16号文件精神,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Z].2006-11-03.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Z].2006-11-16.
[3]翟轰.校厂一体产教结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4]王友存.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系统模式[A].李迈强.陕西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论文集(2003-2007)[C].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崔岩.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A].李迈强.陕西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论文集(2003-2007)[C].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分享:誓言丶抵不过时间摧残 > 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和工学结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