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从文的乡土世界

 唐尧怡人 2015-11-25

沈从文的乡土世界

《河北日报》(2015年11月20日) 10版

□张 迪(安徽)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十四岁就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湖南省的凤凰城墙外,绕城而过的清澈河流,是沈从文儿时的乐园,给予他无穷的享受。他与小伙伴在这里游水嬉戏,也常常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犯人的尸体。这美与野蛮的奇异组合,都对沈从文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沈从文五年行伍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育了他格外灵动、清纯的性情。他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可以说,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在香山慈幼院打工,一边勤奋写作。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先生求助。郁达夫登门看望了这位衣衫褴褛的湘西青年,慷慨解囊,并写下激愤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上发表。四年以后,当他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随着创作的渐入佳境,他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后来他发现,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横亘在“乡下人”和“城里人”之间。他与“城市”的隔膜,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和所谓文明教养的差异,最根本的,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具有后天无法沟通的天壤之别。他的生命、情感,已经留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他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听到的,却不是都市大街的汽笛和喧嚣声,而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

沈从文要为现代的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要展现这种人生的境界,为民族灵魂的再造提供他独特的方案。他常说,自己的创作是建“希腊小庙”,“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真正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边城》,这部小说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展示淳朴的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派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