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绩简介

 丰城市王洲尚群 2015-11-25

    王  绩(585——644),字无功,因后来隐居东皋,故自号“东皋子”,又因极能饮酒,常一饮五斗,所以又自号“五斗先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唐之际著名诗人。其诗作多贬时弊,力改南朝以来的绮靡诗风,为开启唐代蓬勃向上的诗风奠定了基础。
王绩的籍贯,一说为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一说为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据他自己在《游北山赋》中所说,他的原籍是祁县,东晋永嘉年间,他的世祖曾迁到江西居住。到晋穆公时,始北奔魏,此后才定居于绛州龙门。至王绩时,他的家族定居在这里已有五代,将近百年,故此应该为绛州龙门人。
王绩出身于世家,隋末大儒王通,即文中子,是王绩长兄。另一位兄长名王度,相传为著名传奇小说《古镜记》的作者。王绩称自己的家世“地实儒素,人多高烈”。
王绩自幼聪慧勤学,“博闻强记”,很有才华。往见隋末诗人,权倾朝野的杨素,“占对英辩,一座尽倾,以为神仙童子”。另一位诗人薛道衡看见他写的《登龙门忆禹赋》,赞叹他是“今之庚信”。王绩精通音律,雅善鼓琴,曾“加减旧弄作《山水操》,为知音者所赏。”在《北山》诗中,他说:“幽兰独夜清琴曲”,可见他常常夜拨琴弦,以寄心志。他又创作一首《汾亭操》琴曲,其曲“盖孔子龟山之流也,吾尝亲受其调,颇谓曲近。得裴生琴,更习其操,洋洋乎觉声器相得,今便留之,恨不得使足下为钟期,良用耿然”。
王绩性嗜酒,数次作官,或因饮酒误事,或为酒而官,官职都很小。隋大业末,王绩应孝悌廉举,中高第,除秘书正字。但他生性简傲,不乐意在朝,便借口有病,要求到地方去,于是被授为扬州六合县丞。他非常爱饮酒,常因醉酒而影响公务,所以屡被劾责。王绩将所得县丞俸钱,堆于县门之外,推说病风,驾轻舟夜里逃走了。
隋亡唐兴,武德中,王绩被诏征,以前扬州六合县丞待诏门下省。他对待诏门下省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每日可得到三升好酒,曾对弟弟说:“待诏俸殊为萧瑟,但良酝三升,差可恋尔。”待诏江国公是王绩的老朋友,听了这话后说,三升好酒未足以留王先生,特判日给一斗,因此时人称王绩为“斗酒学士”。贞观初,王绩因病罢归。但因为家贫,酒也难继,只好又赴选。当时太乐府史焦革家善酿酒,冠绝一时,王绩便苦苦相求,要在焦革手下任职,终于做了一个并不适合他干的太乐丞。但没几个月,焦革逝世,此后焦妻袁氏仍时时送酒给王绩。谁知过了一年多,袁氏也死了,王绩叹道,这是老天不让我饱饮美酒!于是辞去太乐丞,归乡去了,从此开始了他的隐士生涯。王绩之隐,非同有些人以此为终南捷径,而是真心而隐,这一隐就十来年,以至终老。王绩正是因为这次归隐,躬耕东皋,而自号东皋子的。这次隐居,隐在他的家乡,即河汾之间的龙门(今山西河津县),所游的北山,便是他家北面的黄颊山。
王绩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王绩是一位重要的诗人,历来对他评价甚高,认为其功绩在于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王无功文集》5卷本的发现,足可以证明王绩是五言律的奠基人,使王绩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更加引人注目。
                            七宝老翁2015-11-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