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晋边界之黄河古渡

 渐华 2019-11-03

秦晋边界之黄河古渡

黄河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母亲河。她在渤海、黄海时时造就着新的土地,她在所流经的区域时时塑造着大地的面貌,她在上自天津下至江苏盐城的广袤国土上恣意汪洋,她的身影渗透进中国有记载的所有历史。

在读古籍的时候,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手边必备的参考工具,在使用这个参考工具的时候,总是先找找黄河,看看所对应时代的河水和如今的差别。离开了河水的位置,当政者的政策、战争的走向、河南河北河东河西河内等等的区域都会是混淆不清的。

秦晋边界之黄河古渡

黄河河道变迁图

黄河像一个巨大的钟摆,在中下游地区大幅摆动,钟摆的原点,就在如今小浪底水库的端头-河南孟津。九曲黄河奔流到孟津段,出了济源坡头村附近的峡谷,水流变缓,河水两侧不再有岩石山体的约束,同时黄河的淤沙所导致的河床变高,改道的必然性由此产生。

现今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在郑州北侧的桃花峪,我倒是觉得,取在桃花峪上游100公里的孟津更为合适。

每当说起孟津,相信很多人第一印象都是郭威和柴皇后的故事。

庄宗没,明宗遣归其家,行至河上,父母迓之,会大风雨,止于逆旅。数日,有一丈夫走过其门,衣弊不能自庇。后见之,惊曰:“此何人耶?”逆旅主人曰:“此马步军使郭雀儿者也。”后异其人,欲嫁之,请于父母。父母恚曰:“汝帝左右人,归当嫁节度使,奈何欲嫁此人?”后曰:“此贵人也,不可失也。囊中装分半与父母,我取其半。”父母知不可夺,遂成婚于逆旅中。所谓郭雀儿,即周太祖也。

看到破衣烂衫的郭威,柴后一见钟情,贴上嫁妆贴上人,非他不嫁。后来又教郭威读书写字、治国治家,称为一代传奇。

秦晋边界之黄河古渡

黄河钟摆

在黄河的渡口中,与孟津相似的还有两处“孟门津”,一个是在今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西北23公里处的黄河之滨,一个是龙门的上口、今山西省吉县西黄河河道中,为水中一巨石。两处都宣称是传说中的大禹所开凿。后者就是今天的壶口瀑布处,《水经注》中对此有精彩的描述: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兼孟门津之名矣。

本文介绍黄河渡口,也从此开始。

黄河的孟门津(壶口)距离孟津约450公里。在到达壶口之前,黄河流经的是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带,从壶口伊始,进入岩石基材的山区,河道不再能够随意冲宽,河水变得湍急,“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这就是描写壶口瀑布的壮观。从壶口到龙门口约60公里,这就是所谓的龙门的上口和下口。龙门口位于今山西河津县西,河水出龙门口后,河道变宽,龙门古渡也就应运而生。此地春秋时称为皮氏县,县址在今山西河津市阳村乡太阳村东南。

秦晋边界之黄河古渡

龙门古渡

黄河龙门段,因河水流速快且弯多,在航行能力有限的古代,通行是很困难的。其两侧的山脉,西侧为陕西黄龙山,东侧为吕梁山余脉,春秋时期这段河水两侧多为戎人,中原政权势力渗透有限。前文所介绍的“重耳奔蒲”“夷吾奔屈”“翟国”等,均在这一带的黄河两侧。

所以说以黄河为界的秦晋边界,自龙门古渡始。

从上图也可以看出,河水在龙门口虽说急,但是鱼还是可以洄游上去的,所谓的鲤鱼跳龙门跳的不是这里,而是其上游龙门上口的壶口。《水经注》记载壶口瀑布时有:

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

这里说的“鲤鱼”实际是“鲔鱼”,或称“鳣鱼”,又叫“鳇鱼”或“黄鱼”,而鲤鱼属于底栖性鱼类,是不洄游的。

从龙门口到潼关这120公里内,河水又进入黄土沟壑区域。其西侧逐渐进入渭河平原,其东侧则毗邻山西的临汾盆地、运城盆地。河水冲刷两侧黄土塬、梁、峁,所以这一段的黄河改道也时有发生。但是,因为地势的原因,河水均在一个区域的河床内移动,不会发生孟津段以后的大幅钟摆现象。

河水下行30公里,就到了汾河的入河口。

山西自古所谓“表里山河”“两山夹一川”,左太行右吕梁,内汾河外黄河,汾河则滋养了山西“里山河”中五个盆地中的三个: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此处更是集结了中华文化之萃:后土祠和太史公祠,河口之南为汾阴古渡。

秦晋边界之黄河古渡

汾阴古渡

古老苍凉的山西母亲河,在图中细若发丝,伍仟年气候变迁以致秦晋最富饶的土地成了今天的模样。后土祠原址矗立在汾阴脽上,受黄河冲刷,多次东移,现在的位置为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移迁于庙前村北的高崖上。

秦晋边界之黄河古渡

《左传-僖公十三年》中,秦晋间有件经典事件-“泛舟之役”:

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

秦穆公很有德行,不记恨晋夷吾的毁约行为,力主救济晋国的饥荒。从“自雍及绛相继”可以看出,渭河从凤翔到入黄河口之间航运是通畅的,自潼关上溯黄河至河津段是通畅的,自汾阴古渡上溯汾河以致晋国首都绛的航运也是通畅的。秦国救济力度之大,从“相继”可以看出,基本船头连着船尾,秦晋之好可见一斑。

但是从上图那个仅几米宽的汾河水沟,秦国的粮食恐怕没法运到绛都了。

秦晋边界之黄河古渡

后土祠-海拔380米

秦晋边界之黄河古渡

太史公祠-海拔360米

河水下行20公里,到达吴王古渡。古渡在今山西临猗县西30公里处,其对面,则是前文介绍的晋国献地八城的新城,又称夏阳。

吴王古渡,得名于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刘濞和他爹刘仲被封在此地,《水经注》则注明此处河西有刘仲城,地址应当在今天陕西合阳县西20里的合阳村。“河水又南径子夏石室东,南北有二石室,临侧河崖,即子夏庙室也”。又注明此处临侧河崖上有子夏庙,这个现在已了无踪影,今合阳县西北15里的大原头村有子夏墓遗址,不知真假。

秦晋边界之黄河古渡

吴王古渡概貌

秦晋边界之黄河古渡

吴王古渡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他的遗迹自然大家都在争,陕西的这个墓的真实性应该小于山东的子夏墓。春秋三转中的《谷梁传》《公羊传》据传是此君所做,亦可谓先贤中的先贤了。

夏阳-吴王古渡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木罂渡河”了。史记载公元前205年:

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鲊渡军,袭安邑。

韩信声东击西,佯攻蒲坂,然后从夏阳用瓦罐绑在木板上,大军渡过黄河,让以为上游没船的魏王豹措手不及。韩信大军走临猗、夏县,直捣魏国王城安邑,一举灭魏。

很多书里把韩信木罂渡河写在龙门渡口,应该是不对的,包括《水经注》中也是这么记载。而河津不但又北上20公里,且到安邑之间要翻稷山,至少要多出一天的行军路程,这是很难达到奇袭的效果的。魏王豹在历史上倒是匆匆一过,他的老婆薄姬则青史留名。薄姬被刘邦抢走后,只与刘邦有过一夜之情,却神奇的生了个儿子,汉文帝刘恒。到了东汉,刘秀为其建庙,追尊为高皇后。

笔者曾填过一首词《永遇乐-运城怀古》,其中引用过这个典故。

芳泌垣衣,鸦藏岸柳,丹墨新著。

薤露声稀,子规声处,一剪含烟树。

桃红不语,杨花无绪,多少秦砖汉墓?

想当年,淮侯东渡,忍见残阳焦土。

河东故郡,物华荟萃,毁誉风流无数。

环燕倾城,君实子厚,贝叶存千古。

令狐仓皇,秦城晓月,恨无春秋半部。

游人望、常平村外,谁家社鼓。

洽川镇海拔357米。

南行20里,经过传说中大禹所督建的陶城,今山西省永济市张营镇黄河岸边南陶城村。再南行40里,则到了今天的永济市西的蒲坂古渡。

坂,斜坡的意思。蒲坂由来有两说,一个是说秦始皇东巡,从河边看到这里的地形如长板,称之为坂。一个是说晋文公为了感谢秦穆公帮他讨老婆、得国君,用蒲城贿赂秦国,秦国治理了一两年后,发现治理河东的行政成本很高,就把蒲城返回给了晋国,“魏人喜,曰:蒲反矣,故曰蒲反也”。

蒲坂在有文字记述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中心之一,诞生了无数的国之重器、文人骚客,遍及各个史籍,从“白日依山尽”,到“独钓寒江雪”。

然而,却莫名其妙的卒于1960年。蒲坂海拔333米。

蒲坂对面,陕西的朝邑古城,海拔337米。殷商建地跨黄河的芮国,国都就在朝邑,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始末,几千年里从未间断,拥有众多的千年建筑。1960年,卒。岱祠岑楼、金龙高塔、丰图义仓等个别生命力顽强的,得以幸存。

秦晋边界之黄河古渡

朝邑-蒲坂位置图

秦晋边界之黄河古渡

朝邑老照片

秦晋边界之黄河古渡

朝邑城门

笔者和陕西涛哥、湖州强哥今年曾于此地游走,古城只剩残垣断壁,鹳雀楼异地重建,黄河大铁牛也挪了位置。

秦晋边界之黄河古渡

蒲坂渡口-海拔333米

秦晋边界之黄河古渡

鹳雀楼顶与王勃合影

秦晋边界之黄河古渡

执牛耳的潘哥

秦晋边界之黄河古渡

蒲津渡遗址复原图

黄河铁牛一尊重约70吨,作为连接秦晋索桥的固定锚固段,极具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

铁牛铸造于大唐开元年间,其磅礴气势恰似大唐的开元盛世。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唐玄宗为了控制经济繁荣的河东地区,派永济人兵部尚书张说负责修建桥梁。张说改竹悬索为铁悬索,加固两侧堤岸,铸造大铁牛为锚,力图永保万世。八只大铁牛用了160万斤的铁,这相当于唐朝当年铁的年产量的80%,可谓倾全国之力,堪比今天的港珠澳大桥了。

简单对比下2016年中国钢铁年产量80%的价值,产量8.1亿吨,单价按照4000元算,价值3.24万亿,天文数字啊。

秦晋边界之黄河古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