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老子的思想哲学对经济学方面影响有感

 紫薇院 2015-11-26
     自从我从事电脑实业界退出以后,我开始对金融证券行业金融资本有着浓厚的兴趣,感觉到自己在金融资本运作方面就有着天生的智慧。其中有三本书是我经常随身品读的,那就是“老子”“管子”“荀子”,这三本书对我在世界观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我发现老子的哲学思想跟现在经济动态方面有很深的关联,渐渐就开始对老子的哲学思想研究就比较热衷,由其是对老子的“天之道”“人之道”的哲学观点和政治观点,还有老子的经济思想对我在金融资本方面研究有深厚的影响。虽然老子对经济问题的观点论述不多,但老子在经济思想表现为“寡欲”“无为”和“均衡”等方面,老子的经济思想观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同时我把老子的思想哲学运用到金融资本思维当中。我读老子的道德经时间并不是很长,应该是从2005年开始正式全面接触研究老子的思想,现在我把读老子经济思想感触作简术的讲解。希望从老子的思想中能给广大的经营管理者们一点启迪。

     一  老子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那么“不尚贤”就是不标榜贤才,不给那些自我膨胀为贤才的人以高官厚禄。“不争”就是不功名,不追求权位和利禄。老子生活的时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在社会上流行着尚贤的主张,因而引起野心家们竟相逐权位,而争逐权位者又皆不择手段贪图财物之徒。这就造成盗贼蜂起而民心走向混乱。解决的办法是:一方面给人民适度的温饱,另一方面要净化他们的贪图财货私欲,剪除他们掠夺的心机。所谓“无知”,并不是实行愚民政策,乃是消除巧诈和伪作的心智。所谓“无欲”并不是要灭除自然本能,而是要削减其自私贪欲心态的扩张。从无为论出发就可以推演出老子对经济活动的基本哲学思想观点。一切社会活动以无为为最高准则,那么经济活动自然也不能例外。在经济上强调“无为”,就可以获得两个方面的结论:一方面它会主张“绝圣弃智”“无知无欲”,甚至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另一方面老子导出的经济观点,是反对私有制,反对贫富不均等思想。

     二 老子第二章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是要求人们应该做到“寡欲”,抑制自己奢望,逐步达到“无欲”。否则人们贪得无厌,如果一味追逐财富,那么社会就要出现贫富不均形成混乱。老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过度,要适可而止。如果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有灾祸发生。功成身退,才符合自然的道理。本章老子主要是讲述“盈”。那么“盈”就是满溢,过度的意思。自满自骄都是“盈”的表现。一般人遇到名利当头的时候,没有不心醉,没有不趋之若骛的。对于金钱财货,只知进而不知退,只善争而不善让,这是灾祸来临的开始,最后必定有大祸临头,所以做人必须适可而止。贪图富贵的人,往往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人,总是耀人眼目的,不免有倾覆之患。所以老子告诫人们不可“盈”,在功成名就之后,如能“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功成“身退”并不是引身而去,更不是隐匿形迹。“身退”就是敛藏而不发露,不要自我膨胀。

     三老子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在老子生活的后期,商品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为少数统治者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声调使人听觉不敏,山珍海味使人的舌头不知味道,纵情旅使人心志放荡,等种种物欲使人不有行为不轨。在当今的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一些人只向“钱”只知道豪华享受,而精神确空虚,在心灵确逛荡,与老子所描述的情景不很相似吗?第四十四章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认为,贪求的名利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婪而不顾危亡。在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对金钱和财富也不要表现强烈占欲,而要“知足”“知止”,只有“知足”“知止”,才能做到

“不辱”“不殆”,社会才能稳定,经济才能发展,国泰民才安。 

     四老子在第五十七章中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认为人多智巧,则不正之事滋起。但从老子哲学观点上看,要重视自然之本性,就是所谓“朴”工业生产破坏了自然的本性,从经济上方面来看,战国时期手工业有巨大的发展,在军事器械的制造上和贵族阶级的精巧生活用品及制造上表现最为突出,这和当权贵族阶级们反对兼并战争,憎恶当权贵族的思想更是不相容的。他们认为工艺技巧的日新月异,商品交换的发展,都是社会上混乱的根源。坚决反对工艺技巧是道家经济思想的特点。这一观点本身是消极落后的,而且是停滞商品经济发展。第七十五章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本章老子主讲劳动人民和统治阶级之间实质矛盾,人民的饥荒,由当权者沉重的租税造成,就会严重阻滞了经济的发展。农耕经济不发展人民就会轻生,其中的原因是权贵者无厌的聚敛财物造成的,这种说法是同老子的“无为”思想相通的。

     五老子第七十七章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认为“天之道”最公平,“人之道”最不公平。因而提出了损“有余以奉天下”的经济思想,体现了反对贫富不均,主张社会财富均衡的经济思想理论。自然的法则,是减少多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这种均衡统一,不是外部力量作用,也不是认为造成的,而自然而然的,由自身运动表现出一种互补,和谐,均衡。人之道,是指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规则。恰恰相反,是减少不足来补充有余的,这是极为不公平,也极不合理的。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情形屡见不鲜的,由其是现在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年代,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问题,都与现代经济学有直接的关系。老子有关经济思想的哲学观点论述,无疑是我们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具有借鉴现实意义的,也是现实生活中值得深思经济思想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