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年资优者的困难:读《太聪明所以不幸福?》

 昵称535749 2015-11-27
时间:2015-11-24
 

成年资优者的困难主要涉及两方面:主要的一方面在于迟钝缓慢的自我构建和人格构建,决定着自己与世界、与他人关系的自我形象的构建;另一方面在于资优者大脑运行方式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成年阶段会更加突出,更加独特。这些独特性在儿童时代已经存在,会变成可能使人生平衡更加复杂的在世方式。我们知道,曾经是资优儿童的经历与长大后的成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状态是密切相关的。

我们可以在以下内容中发现在其他形式的人格中也存在的大脑运行方式。的确如此。但是资优者的特殊之处在于这些自我表现方式的强烈程度,以及与此有关的痛苦。这些人格特点的出现频率使得我们可以辨识这个由成年资优者组成的与众不同的群体。既非完全相同,也非完全不同... ...

害怕

害怕可能让我们忽视了资优者大脑运行方式的大部分特点。资优者害怕,害怕所有事物。害怕源自于危险感,但是危险却并不总是可以辨识的。于是,害怕变得无处不在,弥漫各处且持久。害怕渗透各处并毒害了资优者人生中的很多重要时刻。

为什么资优者如此害怕?

害怕是所有人都有的感觉。这种情绪可能对于应对某些情境是必要的:害怕能够调动各种资源、能量和力量。害怕十分有用。但在其他情境中,害怕可能导致真正的焦虑,甚至会让我们陷入瘫痪状态。我们通常知道我们害怕什么,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或思想试着对抗危险。害怕的轮廓是可辨认的。

而资优者的害怕却完全是另一种形式:资优者最害怕的是自己。他害怕自己的思维将他带到可怕的深渊,他害怕自己的情绪以无法控制的方式侵占自己,他害怕那些自己感觉既不同又相似的他人,他害怕自己无法控制的人生。他尤其害怕面对自己,害怕自己无法喜欢真实的自己。害怕自己让自己失望。或者害怕意识到自己错了,害怕意识到他所成为的人不适合自己,害怕意识到自己的选择不是对的选择。

实际上,资优者非常害怕这种内心的交锋。

资优者的害怕可能以别的形式呈现

完美主义

对于资优者而言,要么完美、不可指责、完全获得成功,要么就没有必要。

注意不要与强迫性性格,甚至是强迫症病理相混淆。资优者的正常和传统病理学之间往往只具有细微的区别。

对绝对的渴望,对“完美”的渴望,可能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无法开始。停滞不前窥伺着资优者,资优者因为寻求不可能实现的完美状态,可能半途而废,并表现出可怕的消极状态。尽管资优者具有强大的智力能力和丰富的人格,但他也停滞不前。我们越鼓励他前进,我们就越向他传达一种他无法成功的信息,我们也就越让他停滞不前。不开始也是为了避免各种失败的风险,也可以让人留有一种幻想,即如果我当初做了,我早就出色地成功了。这是陷阱,这是圈套。

“因为他们无法实现自我、获得发展,焦虑吸收了他们的大部分能量,尽管他们具备很大潜力。”

无法依赖任何人

当我们具备这种强大的大脑运行方式时,很难不迅速发现他人的脆弱和局限,甚至是无能。然后,我们还是希望相信他人,找到一位我们钦佩的人,可以教我们的人,一位我们可以深深器重的人,真正尊敬的人。我们甚至可以说希望找到一位能够用他的人格和能力控制我们的人,但是这太少见了,太异乎寻常了。那么经常会发生什么呢?

资优者难以接受来自外界的规则,因为这些规则总是有争议的,可以被质疑的。资优者经常会说“我们从来无法真正相信任何人”。

资优者的能力,强大的分析洞察力,以及能够迅速地理解与自己刚开始并不熟悉的主题有关的大量知识的能力,使得资优者能够更加充分理解,并比老师教他的做得更好、更快。

做资优者太难了,因为自己又一次处于超前状态,而且是孤单一个人,这让资优者不知所措。而这对于那些所谓的应该知道的人而言则是难以忍受的,甚至是不可接受的。等级和权力关系通常会导致冲突和关系破裂。

缺少掌权人士的信任,以及资优者迅速超过师傅的快速学习能力让成年资优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处于孤独状态,使得他成为自己的“领导”,并只能依靠自己。

思维强度

对于资优者而言,思考就是生活。他没有别的选择。他无法停止这种强有力的、连续不断的思维,这种思维时刻不停地探索、分析、整合、联合、预测、想象... ...没有一刻休息,从不。

于是,他运用自己时刻处于戒备状态的一切官能思考一切,一直思考,激烈思考。

泛泛之谈和简化是资优者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资优者的任务是精确和剖析,直至无限。

我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听到的一切涌入我的思想中,使其兴奋,并让其高速运转。试图理解是一种社会自杀行为,换言之就是不再想品尝生活的滋味... ...我们试图理解的东西,我们通常将其毁灭,就像见习医生,没有解剖就没有真正的知识... ...如果过于有意识,思考太多,则将无法生活。

这也是危险所在之处:我们越想一件事,我们就越容易做出荒唐的事。因为不断将各种想法联系起来,我们可能得到可笑的无意义的结果。如果我们慢慢陷入自己的思维,我们会逐渐去除所有赋予其意义的因素。我们在途中失去组成其本质的因素。那么如何相信,如何认为这种思维、这种想法是有效的,有意义的?我们不能继续认真考虑它。它现在对我们来说是荒唐可笑的、不值一提的。此外,鉴于我们是唯一以这种方式思考的人,我们觉得自己是疯子。我们向他人隐藏了我们想法的曲折。如果所有人都是以另一种方式思考,如果没有人想到过这一点,如何不认为自己是疯子?这是无比恐怖的事。

濒临深渊的思维

思维的强度可能导致无限,在这里,我们感觉被吸入无尽头、无界限的运动中。这种感觉会导致一种真正的不安,因为我们不知道可以再依靠什么。我们失去方向,任何事都无法让我们停下。没有任何东西来保护我们。在这种情况下,生活好像慢慢变成了微小的点,飞快地远离我们而去。我们可能随时突然感到焦虑。

22岁的拉斐尔说:“当我开始过度思考时,我感觉自己可能昏迷。”这种感觉让他非常害怕,以至于他寻找各种方法以期能够有一分钟不思考。

将讨论推向无穷... ...

也是在这种背景下,资优者有时候会将讨论推向无穷无尽,一刻不停。目的是试图确定事物的确切意义,没有任何模棱两可,没有任何含糊不清,为了得到确切答案,或至少达到最接近真实的状态。当人们与资优者讨论时,会感觉自己被卷入无穷尽的讨论中,在这里,好像没有任何论据能够让人满意。这对于资优者而言是疲惫不堪的,有时候是不能理解的。怎么能够质疑一切呢?一直质疑?对于那些务实的解释或通常都能被接受的论据,为什么还不满意?资优者不接受这些解释或论据,永远不。

在“等级”情境中,父母和孩子,老板和下属等,冲突可能变得不可避免、错综复杂。只要资优者不确定是否能够达到目的,他就不会放弃。在职场上,可能出现冲突。合作双方都认为自己被对方的“恶意”所折磨,于是导致深深地互相不理解,资优者也产生深深的忧伤,躲进自己的思维中,无法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

不断对环境及其危险进行分析

我在电影院。我对电影不感兴趣。于是我观察周边情况,我想象可能发生的一切情况,严重的或不那么严重的:从放映厅发生火灾到我自己可能出现的不适感。我设想所有可能发生的场景:能够帮助我的紧急出口在哪儿?如果天花板坍塌,如何脱身;在发生爆炸的情况下,椅子由什么材料制成,首先得通知谁,等等。一段时间之后,好像是注定的一般,我最终出现恐慌感,我感觉喘不过气来,我感觉自己五分钟后就要死掉。我浑身发抖,我就像疯子一样紧紧抓住身边的人。我要求他赶紧出去。我太害怕了。

过分极端?异于常人?并非完全如此。从儿时开始,资优者就对环境中的所有因素进行不断的、细致的、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并使自己出现一种弥散性的焦虑。最小的细节也被他们研究。令人惊讶的是,资优者会看到对所有人都显而易见的巨大事物(没有人看到这些事物或没有意识到这些事物的存在),也会观察到一些只有他才发现的极小细节。

如何缓和这种害怕?

这种害怕很难减轻,因为资优者分析一切可能导致危险的事物,真的是一切事物。而从事实来看,他是对的。比如,即使你们生活在非地震区,我们不能确定一定没有发生地震的危险。试图让资优者相信没有发生地震的风险?你们永远做不到。你们越坚持,他就越害怕:他会认为难道只有他才知道,才能感觉到,才能预见?竟然没有任何人意识到如此明显的事:危险无处不在。因此,他害怕。

因此,永远不要说他所害怕的事不会发生。这是错的!而应该采取一种亲切的态度,一切情绪都是可以接受的。下面两种说话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害怕是多么可笑的事,你害怕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我理解你为什么害怕,这的确让人害怕,但是... ...”,在后面这种情况下,我们接受资优者的情绪,并试图给他带来安慰,缓和他的害怕。说“害怕是没有道理的”会增强资优者的不适感:他之所以害怕,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理由。即使这些理由看上去如此荒谬或未必确凿。情绪总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情绪是他人的感觉。当我们感觉自己因为自己的情绪而被尊敬时,我们就愿意倾听并接受其他分析情境或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是考虑更能让人宽慰的方法的关键步骤。

这种害怕会让人不知所措

当某些资优者凭着其思想和敏感性感知到对自己或对他人的潜在危险时,他们会表现出极度恐慌。有时资优者会感觉自己是世界的“守护者”,因为他们是真正的指挥塔且永远不擅离职守。当他们感觉到自己无法预测或无法防御危险时,他们强大的情绪反应性就会将他们的害怕转化成席卷一切的风暴。他们会因此感到不安、无能为力、控制不了局面,并感到真正的身体上的不适。如果感知到迫在眉睫的危险的经历总是重复出现,可能导致真正的陌生环境恐惧症。一旦患上该病症,接触世界就会引起恐慌与焦虑,从而导致一切社会活动都无法进行。他们不再愿意走出家门,并最终放弃学业、工作,甚至人生!陌生环境恐惧症不是资优者特有的病症,但资优者患上此症的比例却很高。资优者对周围事物一针见血的分析能力导致他们能够提前预测(而这种预测通常是充满忧虑的),而这也导致了资优者这种极端的害怕。

“在这段奇遇记即将结束时,我希望可以像《全金属外壳》中的人物小丑一样说:

无聊感

当我们谈及年轻资优者的学习时总是会想到无聊。之所以资优者会无聊,是因为他比别人理解得快、学得快、记忆得快,因此他必须等很久,这种情况经常发生。课堂时间漫长、无聊、单调。很少有新的有趣味的时光能够引起这位奇怪学生的好奇心。通常,无聊感会转变为思考时间。但思维总是让资优者走得太远,因此他们经常还是更喜欢专心、活动活动、聊天,从而避免被自己的思维以及无止境且没有答案的问题侵占。资优儿童难以交到朋友,也会产生无聊感。九岁的雅克说:“在幼儿园时,我真的没有朋友,于是我就数数,以至无穷无尽。”

在成年人身上的无聊感与资优儿童既相似又不同。这种无聊感可能是暂时性的,也可能是长期的。但它总是具有很大的强度,就像英国的雾,这层厚厚的雾覆盖了一切,而不是一层薄薄的云遮掩了生活的某些时刻。与无聊感做斗争的资优者很难从中摆脱。这种无聊感是强大的,因为这是资优者自己大脑运行方式的结果,是强烈思维的结果,这种感觉与世界形成鲜明对比,导致很难填补的差距。

31岁的克莱尔来接受心理咨询,她在儿童时期就被诊断为资优者,但这一诊断没有得到家人的重视,她说:“无论如何,我时刻都感到无聊。为了不无聊,我逃到我的思维中。根据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情境,我构想出不同的场景。比如,我可以对某个情境进行充分分析,仔细思考其所有组成部分,或者,我决定确定一个主题,并围绕该主题无穷无尽地发挥。或者,经常是在晚上,我想象一些遭难场景,一些真正恐怖的场景,故事非常凄惨。就好像我在尝试驯服自己身上深不可测的害怕。于是,我害怕,而这种情绪让我摆脱无聊感!”... ...之后她补充说道,“您可能会觉得我真的很奇怪。”

与存在有关的无聊

这种无聊感模糊、逐渐扩散、持久。活着?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有什么用?因为努力为一切事物寻找意义,那么一切也都没有意义,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无聊感。快乐慢慢消散,事件慢慢退去了原来的光芒,感觉逐渐褪色。活着就成了无聊的代名词。对于资优者而言,需要生活总是闪闪发光的,由各种高潮、强烈的情绪、快乐、幸福和成功组成... ...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感觉充满活力。我们需要充分参与到这个世界中,带着我们的心和大脑,充满渴望和好奇心。所有人怀着同一个目标一起分享令人兴奋的奇遇活动,对于资优者而言,这个目标是唯一有效的、充满人文主义的目标。

日常生活中的无聊

这种无聊感尖锐,给人带来麻烦,使人产生负罪感。这种无聊感经常突然出现,毫无征兆。它最喜欢的攻击时刻,是当我们有他人陪伴时。这是最恐怖的无聊感,因为它需要很大的能量:需要假装这些对话非常有趣,这些人的生活激动人心,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逸事都非常扣人心弦,还需要对他们的职业、孩子和配偶表现出兴趣。刚开始时,资优者还能做到,但是一切会突然结束,资优者就不再感兴趣,甚至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资优者的眼神变得飘忽不定,注意力分散,已经走神。有时,资优者还会起身离开。所有人都非常吃惊,不知道为什么。有时,资优者也能回过神来,但需要付出很大努力。这是真正的人间喜剧,因为无聊感是强大的,并且随着时间不断增强。像通常情况一样,资优者可以在短时间内重新集中注意力。但是,如果节奏太慢或实在没有什么意思,他坚持不了很长时间。资优者需要总有新的事不断发生。他们的无聊感会渗入很多情境中。

安娜,36岁,美丽又有教养,已婚并孕育了两个资优儿童,她说:“可怕的是我总是在假装。晚饭或晚上变得无法承受。在一段时间后,我就只能梦想一件事:离开,一个人待着,逃离这种演戏的生活。这让我筋疲力尽。但是,我向您保证,我付出了别人无法相信的努力才不让任何人发现这点。此外,别人经常跟我说我是理想的同伴。他人看来,确实是这样。但我为此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对我而言,这非常困难。我感觉非常无聊!我不希望让您觉得我不喜欢别人。正相反,我梦想拥有朋友,真正的朋友,和他们好好相处。但我无法做到。还有一点说出来有点尴尬,就是一切都让我感觉无聊。因为我不工作,于是我的朋友经常建议我找点事做,找点消遣活动或培养一个爱好。但就算那样,我仍然感到无聊。我无法从中真正得到快乐。很快,我就感觉到好像在转圈,这让我无法再高兴。您认为这正常吗?”

我不知道这是否正常,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在资优者的生活中,这是常见现象。像安娜一样,资优者不停地与这种束缚自己的无聊感抗争。无聊感使资优者感到苦恼并使其变得脆弱。无聊感可能导致类似抑郁的状况。然而,这不是病,但无聊导致的结果却不能被轻视。

无聊感侵害活着的感觉。资优者需要很大能量才能不断重新投到看上去像空地的生活中。为了不在路途中停止或停滞不前,资优者需要不断给自己创造刺激。

活动亢进:无聊感的另一面

另一种常见的反应是活动亢进。不要将这里说的活动亢进与指儿童病理的同名名词1相混淆。如果选择“suractivité”可能更为恰当。为了不感觉无聊,成年资优者增加活动量,参加各种活动,构想各种计划。总之,资优者会同时做很多事,而且最好快一点。他永远停不下来,看上去好像不知疲倦。其他人羡慕他的能量、他的工作效率、面对事情的力量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但都是一回事。在这永恒的烟火下,游荡着威胁资优者的无聊感,不断运动着的成年资优者通过自己的活动掩盖这种无聊感。注意:成年资优者感兴趣的活动,通常是具有创造性的并且是有趣的活动,可以转化为职业成功的活动。成年资优者(对生活非常有天分?)找到了对抗无聊毒药的有效药方。只要他的生活能够按照固定不变的节奏继续,就能保持平衡。然后,资优者需要谨慎,并清楚地明白这种无穷无尽的能量从何而来。否则,资优者可能突然遭遇意料之外的障碍,其过强的情绪负荷可能突然打破这种平衡。如果关于这永恒运动根源的意义很清楚,资优者将(几乎)得到保护。他懂得在不得不停止的情况下如何保护自己,他会提前做好准备。(摘自【法】弗朗索瓦·勒洛尔、【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著《太聪明所以不幸福?》)

内容简介:焦虑型人格者总似热锅上的蚂蚁担忧着大大小小的问题;妄想狂会把最简单的评论当作是挑衅;强迫症患者会无限痴迷细节,结果却忘了最重要的关键;自恋狂沉迷自我,对他人的意见充耳不闻;抑郁症的惰性和负能量让你忍无可忍;A型人格会觉得任何事都进展得不够快... ...这些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的人格障碍,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诸多困扰。

《无处不在的人格》中,弗朗索瓦·勒洛尔和克里斯托夫·安德烈这两位精神病医生兼大众心理畅销书作者,从专业的角度以亲自诊疗过的病例生动真实地介绍了12余种人格障碍,并结合人格障碍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特定身份,给出阅读者理解、接受和应对人格障碍的有效方法。

作者简介:弗朗索瓦·勒洛尔 Fran?ois Lelord,一位在法国和美国皆屡获成功的精神病医生。创作的多本心理自助类畅销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著有《艾克托寻找幸福之旅》等。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Christophe André,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及畅销书作家。出生于法国南部蒙彼利埃,目前在巴黎圣安娜精神院工作。著有《冥想》《幸福的艺术》《静能量》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