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拆书34:说说我是如何拆书的

 李建涵LEO 2015-11-28

今天不拆书,我想简单总结一下今年的拆书系列,毕竟到年底了,拆书系列已经坚持了33个星期,没有一周中断,我自己也写了30篇拆书文章,这个系列深受好评,比我的PPT干货更受欢迎,哈哈。


很多朋友好奇我是如何坚持拆书的,刚好我在中欧微信读书群给朋友们也分享了一下,今天也给微信的朋友聊聊。


先简单聊聊我自己,很多微信朋友还不知道这个微信的运营者秋叶到底是干什么的,其实我是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学机械,只教机械制图,在网上因为会做PPT被一些朋友称为PPT大神。


其实我不是什么PPT大神,PPT只是我业余爱好之一,读书看世界,思考人性,研究各种营销手法才是我业余最大的爱好,没有这些领域的十几年的阅读和思考积累,我是写不出拆书系列的。


一、我为什么想到拆书?


我拆书是受到赵周老师的影响,我看了他写的《拆书帮--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我也推荐各位入手),也注意到他的微博拆书分享活动,我就想到,我的微信“秋叶PPT”很多读者都爱读书,微信也不能只定位讲PPT,毕竟没有人愿意天天看PPT,所以我就想在自己的微信导入拆书这个模式,微信的内容多样化以后,会吸引更多的订阅者,也有助于留下大家。


插入广告:搜号码“PPT100”找我微信公号。


一开始我是选择和赵周老师合作,请他主持,他出题目,大家去微博交拆书作业。


第一期热情很高,然后坚持者就少了。主持了三期后,我感觉赵周老师的模式简单复制到微信上有些问题,于是我就亲自上阵


从第四期开始就变成我亲自摸索,每周五分享一期拆书,没有想到这个栏目还很受欢迎,后台数据显示打开率很高,慢慢坚持到今天,刚好三十期。


所以我能坚持拆书,首先要感谢赵周老师本人和书的启发。


二、我在学习拆书过程中发现什么问题?


赵周老师的拆书法很好,但是如果移植到微信,会存在几个问题。


1、赵周老师的目的是培养可以长期合作的合格拆书家,这种拆书需要大量现场互动引导,这个在微信上操作比较困难。


2、赵周老师的拆书方法是选取一本书精华,引导学员自己拆,然后分享,这需要学员在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在微信碎片化阅读模式下,这对大家构思难度太大。


3、赵周老师拆书一般是找一本书,甚至不在意是怎样的书,赵周老师意思是只要学会拆书,都可以从书中一段话联系现实学以致用。这样的缺点就是书的连续性不够好。


于是我对赵周老师的拆书法做了很多改造,某种意义上我可能已经不完全是赵周老师倡导的拆书模式,是一种借用赵周老师品牌的创新。


我做的改造是三点:


第一、选择一本书坚持拆,这样大家有连续感,有些人也会买书一起看,这样如果书大家有都,看起文章来也可以和书对比思考一下,效果更好。


第二、我把引导大家拆书变成我拆书给大家看看我的思维模式,期望大家通过我的思考慢慢启发你们也去思考,不强调一定要交作业。其实是我向赵周老师交作业,顺便分享给你们看。


我没有花太多心思去考虑如何引导大家互动,这样也符合微信的特点,说实话PPT交作业的人已经很多了,我都有一一回复,工作量非常大,我实际上在刻意控制这个微博交作业的量。


第三、我努力提高拆书内容和现实话题结合的趣味性,争取写得好玩一点,更适合碎片化阅读。


三、如何选一本书来拆?


选择怎样的书来拆书是一个难题,有些书特别有名,大家都看过,你拆起来会比较有共鸣,但是这样的书也许结构化程度很高,你拆起来对你的学识积累要求也很高。


所以我选择标准是

1、话题能够引发群体共鸣的,内容有一定的连续性,又容易结合现实的。像心理,营销,经济,管理模型是我想到很适合连续拆书的方向,我觉得拆历史也不错,不过这不是我强项。


2、书本身未必要好,最好就是那种整合型的书,书本身不上不下够深入,正好留下我进行发挥改造的空间。越是经典,我越不优先选。


3、书的内容一定是我自己原来有积累,能够快速写出内容的,比如我很想拆心理学,但是感觉自己的积累不够,还是等有闲暇多的时候,再来玩。拆书其实拆的不是书,是自己,是积累。


按照这三个标准,我选的《高效能人士做决定的51个思考模型》恰好符合条件,这本书其实是有一点点拼凑感的作品,一些表达我个人还以为不够清晰,但这恰好给我发挥留了空间。


当然写到某个阶段,也可以适当带一些书进来,比如写到管理模型,我可以从这本书引申到原著聊聊,这是自由发挥的空间。


对于我选书的标准,可能大家有点意外吧。


四、我拆书的写法特点是什么?


关于我拆书的写法特点,大家可以依次回复“拆书04”、“拆书05”...看到历史文章。


我的写法分三个部分,知识介绍+扩展思考+互动练习,这个结构也是模仿赵周老师的拆书结构。


知识介绍部分我主要是抄书,加上百度一些资料补充,主要是确保知识面介绍相对完整清晰,并把一些绕口的翻译改成人话,会说人话的翻译其实真的不多。


我觉得我真正的亮点是第二部分,扩展思考。


我会仔细考虑这个管理模型的应用面,适用面,甚至是不适用面。这个过程其实不是我在教大家拆书,是我在全面复习和批判性思考这个管理模型,其实是一次自我学习的过程,不过是我把这个过程分享出来了。


另外我的长处是善于把抽象的内容可视化,毕竟是做PPT做得多,所以我会努力把管理模型变成结构化可视化的图形,让大家看起来多一点点乐趣,这也是积累我的PPT管理框架模型库。


在互动部分我会提供一些引申思考,甚至提供一些场景,鼓励大家思考,甚至写下自己的拆书心得去微博和我互动。


这个写法也是我借鉴赵周老师的写法。


五、如何找到拆书的时间?


可能有的朋友好奇我哪里来的精力坚持写拆书。下面我聊聊这个话题。


我目前是每周五早上7点发布每周的拆书,本来每周要写一篇文章的压力对我完全不是压力。


但是11月份以来一直到12月12号,我几乎保持了每天出现在一个城市讲课或内训的节奏,我还要每天给大学生答疑300个问题,这两个月我还做了27场公益讲座,顺便我还完成了在网易云课堂上的在线付费课程的推广,这个推广还做得很不错,昨天已经达到999人,所以今天会有人称为我的第1000名在线课程的付费学员。这个事情背后的策划其实是非常复杂的,连网易云课堂运营员工都觉得神奇,他们实在想不通我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其实在一开始写拆书我就遇见到我会遇到这样的高度压力时刻,所以我做了三个安排。


第一,我在固定的时间发布,形成约束我养成写作习惯的心理暗示。


第二,我在固定的几个时间段写稿,我选择了几个碎片时间,周四早上,周四晚上,周五早上,反正三个时间段有一个时间段我就可以动笔,由于我写东西也是快手,写一篇拆书一般不需要一个小时,所以时间都是足够的。


第三,我会提前翻翻书,找到下一期的话题,大概心里留个印象,这样平时在路上我随时可以构思,可以节约正式写作时间,其实用这个方法,我同时在构思周六的时间管理心得的随笔。


我个人觉得,写作是一种习惯,有了这个习惯,比如萧秋水,一晚上写个七篇八篇的是常事,我还不如她。


不过我不攒稿,就是坚持每周一篇,保持稳定节奏比突击写一堆然后存着发要好,习惯比突然爆发更有力量。


这是我对时间利用的一点看法。


六、目前拆书写作过程的问题是什么?


其实我写拆书也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文章发布后,微信评论还是有的,但是在微博上交作业的就不如PPT那么热烈。


也就是说,看起来我拆得轻松,但引导大家动手时,大家并不轻松。


我觉得原因一是因为管理模型是看起来简单,读者自己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并不容易,第二是我出的题诱导性一般般,不够给力,这样导致拆书是我一个人自娱自乐成分多,不如赵周老师引导更多人成为拆书家更有能量。


关于这一点,我拆得不亦乐乎,看的人也很多,就是自己动手的人很少,大家怎么看?


七、最后剧透下我坚持拆书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人好奇我为什么要拆书?


对我自己而言,是一种脑力训练,人一定要坚持一定强度的思考练习,才能保持思考能力不会退化。


对我微信而言,是一种干货分享,这种高强度思考其实也是大家喜欢看的,反而有助留下订阅者,要是微信没有粉丝,大家还折腾个啥劲呢?


对我伙伴而言,是一种书稿积累,有的出版社已经表示,希望将来能合作出书,这个事情,我还没想好怎么运作,先做下去,以后积累到了,很多事水到渠成。


这也是我的一个习惯,为一件事情找到三种以上的用途,就可以大大节约我的时间成本,哈哈。


本栏目说明

1、这是秋叶大叔每周读一本书,为大家分享这本书主要观点或框架的栏目。
2、回复【】内的关键词查看往期文章
【拆书01】学会关注对方的利益
【拆书02】戴明循环—每天进步一点点
【拆书03】碎片化学习—你的时间用途越多,你的生活选择越多
【拆书04】《免费》为什么是错的?
【拆书05】说说我是如何拆书的
【拆书06】如何留住你的灵感?
【拆书07】重要的是产品,不是互联网思维!笨蛋!
【拆书08】刘强东为啥能做大?
【拆书09】为什么小米的“参与感营销”你学不会
【拆书10】一起来学丰田的5s管理
【拆书11】《零秒思考》—快速决断力应该如何训练?
想学更多?请点下方【阅读原文】小字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