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孔子遇上老子....

 王哪儿蹽儿啊 2015-11-29


从今天回溯,2500年前的中国是一个神奇的时代,家国之间弱肉强食,政治风云变幻无常,思想领域人们则自由探讨,百花齐放。孔子也几次专程去老子那里向他请教道的问题,《庄子 天运》中有几个关于两位先贤的小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两人探讨道的过程。


仁义,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






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还没有得道,他应该是有些急了,于是直接南下去沛地拜访老子。


老子:“您来啦?听说您是北方的贤人呀,您得道了吗?”


孔子老老实实回答:“木有……”


“难道您讨厌求道这事?”


“不是,我曾经在量变与质变的规律中摸索了五年,没能找到……”


“您放弃了?”


“木有,后来又在阴阳易变中继续寻找了十二年,还是没能找到……”孔子态度端正诚恳,三观正确到无可挑剔。


老子告诉他,道“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老子语重心长地告诫孔子,你走偏了,道是“中无主而不止”的,仁义不过是先王的古董客栈,高兴了最多可以住几宿,千万不要把它当作自己的家,不然就麻烦了。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但是研究仁义出身的孔子怎么能忍得住不谈仁义呢?老子直接指出仁义的问题所在:“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其实只要让天下的人不失去本来的醇厚质朴,让天下的事按照本来的规律运行,一切顺其自然,还有什么必要整天提醒人们不要这样,要那样呢!像背着个鼓似的在人们耳边敲来敲去,你不烦听得人还烦呢。


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再说了天鹅也不是天天洗才那么白,乌鸦也不是天天染才那么黑的。它们本来就那样,没必要分个白好黑赖;关于名声毁誉这事,同样也没必要推广啊。“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想想看,是放干了泉水,让鱼儿们表演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的美德好呢,还是让它们干脆相忘于江湖,没有一点美德可表现好呢?





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



孔子再一次对着老子发牢骚:“我自以为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时间已经够久得了,可是为什么我把先王之道、周召之迹阐述地那么清楚明白,居然没有一个君王肯听我的?这些人就难道就那么难以被说服吗,道就那么难懂吗?”


这一次老子不再客气:“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你幸亏没有遇到治世之君呀,“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 所谓六经,只不过是先王的历史遗迹罢了,岂是他们做事的缘由!现在先生所说的,亦不过是迹象而已。所谓迹象,不过是鞋印儿罢了,岂能等同于鞋子,当然更不是脚啦!“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得道之人,怎么做都是对的,失道之人,怎么做都是错的。


受到老子的当头棒喝,孔子回家闭关三月,豁然贯通,然后来向老子汇报。“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腰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他从鸟鹊鱼虫的繁衍和家庭中哥哥面对弟弟的降生而产生的自然反应中领悟了道。概叹自己从前划地自限的执着:“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


这一次老子说:“可。丘得之矣。”不错呀,孔丘同学这次是真滴得道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