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氏族谱(五)

 岑劳诗的书斋 2015-11-29
    十二、义门盛况
(一)、累受旌表。
义门陈氏自建庄至分析,跨两朝,历时三百三十二年,先后累受唐宋两朝数位帝王的亲笔敕赐旌表和诸多将相名流诗赋赞誉。
(1)唐朝旌表
唐僖宗李儇于中和四年(公元885年)御笔亲题“义门世家”,并赐一联“九重天上书声贵,千古人间义字香”以示赞誉。从此,陈氏即把原常乐里永清村改为“义门”。
唐昭宗李晔于大明元年(公元890年)御笔亲题“旌表义门陈氏”,由此即定名为“义门陈”。今外地仍称车桥镇义门村为义门陈。
南唐王李升于升元元年(公元937年)赐匾一块,上书“义门”二字,标揭门闾。至此,“义门陈氏”自陈旺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开基建庄至南唐李升元年(公元937年),在唐共历时206年,先后受到三位帝王的旌表,后人有义门陈氏始于唐之说。
(2)宋朝旌表
宋太宗赵匡义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7月15日御笔旌赐“忠者世家”,又于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旌赐“真良家”和“义居人”,同年下昭将“义门家法”收藏于国史馆,并遣内侍裴愈赐御书三十三卷在义门敕建御书楼,将“真良家”三字悬挂门首。宋太宗又于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为义门亲题:
水阁山斋架碧虚,亭亭华表耀门闾。
祖宗遗下林泉汁,子孙相承孝义庐。
原上鹡鸽常救难,庭前棠棣每添辉。
颖川郡派传千古,芳振江南绍有虞。
和“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称惟有义门陈”的诗句以示赞颂。
宋真宗赵恒赐联“聚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炊四百年天下无双”,并于天禧四年(公元1011年)敕于旌表门外,筑高台丈许,亲题“旌表义门陈氏”六个大字
宋仁宗赵祯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追封义门陈氏五世祖陈旺、陈机、陈感、陈兰、陈青分别为晋国公、齐国公、吴国公、燕国公、许国公之谥号,又于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赠义门分庄一诗中写道:“江洲久着义门庄,珠辉玉廊孰同行。蒂固根深谁与并,庄上分庄岁月长。谩夸诗礼追邹鲁,须信簪缨赛谢王。子孙各知道义范,永于瞬德有重光。”
时年义门陈氏建庄已历时331年,3900余人聚居合炊。
由以上两朝帝王的诗联旌表中,可以断定“义门陈氏”是古代文明之典范,作为一个家族累受两朝历代帝王的旌表,可称中国古今之最。据史料记载,“义门陈氏”在宋仁宗时期处鼎盛时期,当时在义门陈氏忠义孝悌的感召下,江南人家平纠纷,净争讼,知礼仪,忠国家,呈现一派耕读升平的景象。因此,后人有“义门陈”盛于宋之说。
(二)、兴盛规模
(1)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义门陈氏建庄合炊累计历时332年,聚居18代,人口3978人。
(2)至公元1063年,义门陈氏一家历代为官人数约30人,历受封赠42人,历代累计中举120余人,其中官至宰相2人。
(3)至公元1063年,义门陈的建筑有:义门正宅、御书楼、东佳书院、东臬祠(旺公祠)、太公堂、祖训堂、德星堂、大学院、接官厅、刑仗厅、太圣院、得胜楼、九里殿、永清祠、都察院、百犬牢、秋千院、望仙亭、嬉戏亭、真君祠、五祖碑、藏书楼、百柱堂、兰官、廨院、道院、义门、义酒坊、酒店、馈堂、公堂、鼓楼、洗米池、酒泉井、茶房、新迁祠、先祠、义碑,筮法亭及田庄、园林等三百多处。
(4)宋真宗听说义门陈氏“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一十五代未分居(仁宗时期义门分庄时为18代),农夫不怨耕田苦。”惊叹不已,连命义门族人进朝加爵,并额外恩准义门陈氏铸造家币以示荣宠(海外至今仍有人收藏铸有“义门世家”字样、外圆内方约一寸直径的铜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由此可见,“义门陈”当时“楼阁连云延四方,旌旗映日紫气长,农夫耕种犹作赋,学子吟哦翰墨香”的繁荣景象。

十三、义门衰弱
(一)、两次分庄
(1)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有重臣包拯、文彦博等上书,论德安义门陈氏人口过于集中,朝野太盛,似有王气,以人多地少、供给不足为由建议分析“义门陈氏”,宋仁宗出于维护统治阶级自身利益,于公元1063年赐“义门陈氏”以“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成延继。”遣地方官员谢景初、吕海、范彬等人于同年7月初三到“义门陈”,将12个派行分析为291庄,其中迁往江南110庄,楚地91庄,两直、川浙广闽90庄。分布全国七十二个郡(今年18个省)耕种生息,奉江洲德安义门为世家。
(2)元末明初,陈友谅兵败于朱元璋之后,朱元璋对德安义门进行第二次分析。
(二)、两次兵灾
(1)南宋时期金兵犯境,金兵元帅金兀术派兵对抗金名将陈郜故里即德安义门进行残酷的烧杀抢掠,将义门陈唐宋时期的建筑夷为平地。义门陈受劫后,分析出去的陈氏后裔云集故里,捐资重建家园,至元末时期“义门陈”庄又重展雄资。
(2)元末,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兵败后,朱元璋为报复,派兵进驻陈友谅故里“义门陈”,进行了洗劫,并将“义门世家”陈姓定为“胥民”,致使分析出去的陈氏后裔纷纷逃亡海外,也正因此,陈姓而遍布天下。
据介绍,元末明初时,义门陈村有1200多人;两次被明太祖朱元璋抄斩800多人,房屋被焚毁;而今义门陈村已没有陈姓。整个德安县有陈氏五千人,占全县人口四十分之一。
据说,“明成祖朱隶夺取了帝位,才给义门陈氏平反”。朱元璋逼迫士族南迁(陈林黄等南方八姓都与朱元璋作对,尤其是读书人),将之赶入湖海;物极必反,才有福建陈林半天下,陈氏成为广东第一大姓。
有网友认为义门陈氏散布在全国各地是“不可能的”;本人以为:江州德安义门是陈家皇族大聚居,认叔明为祖;各支派实际先祖,必定不是叔明一人。义门群居,肯定是事实。


十四、义门文化
(一)、德星谱序
兴国州南九十里有果石街,而吾祖思洪公分受果石庄也。距果石二里许,曰上保,则公祠堂岿然在焉。公生四子:宣、定、实、宥。实之十三世孙任远迁居于斯。任远公生元之季世,寇贼蜂起,因藏先谱于虎谷室中,及至明朝定鼎,旃安定集,乃检旧帙会宗人重修真良家谱。吾宗世系至今了然,皆公之力也。嗣是隆庆间,宣公之裔,良显公续修桃园谱。宣、实、宥三支合修,而定支不与焉。其后瓜绵椒衍,实公一支尤盛。迨雍正丙午,则宣、宥二支合修,而实支遂分修,且不惟与宣、宥不能合,即同出实公也不能尽合矣。然实之修谱者,终以上保为宗焉。乾隆甲辰、道光甲申,上保两次续修,越咸丰已未,复有事于谱时,余族亦立局于果石祠中。余以为谱虽难以尽合,而派不可殊,授撰新派六十四字以为果石协一新派。是谱虽分辑,而派行协一,仍无殊合修也。庚申两局,先后将告实公之裔,以其谱属余为之序。斯谱也,以伯宣公为义门一世祖,思洪公为果石一世祖,以任远为上保一世祖,其不由任远公分派。凡迁居各庄,俱尊提为各庄一世祖。支分派合,根源则同,世远年湮,本末具在。谱之所关,岂细故哉。且值兵燹之余,幸获修辑有与任远公之事相合者,此虽诸君之勤劳乎!抑祖宗之默相也。因为盥手而弁其端云。
钦加四品卿衔前户科掌印给事中
洪公二十八世孙光亨谨识
清咸丰十年岁次庚申 仲冬月 吉旦
注:陈光亨,派名本权,字衡书,别号秋门,宥公二十六世孙。居湖北兴国州兴教里漆房下陈。

(二)、定公支谱序
从来家之有谱,上以溯源,下以详支派而合族之生殁,各庄徙迁,罔不据实书之粤稽。我思洪公分受果石,生子四:宣、定、实、宥,宣、实、宥三公居所谱注朗然,惟我定公老谱仅载官居湖口,未详其迁所,不知定公虽官居湖口,后越十三世至我良公寄寓浙江台州府临海县大固乡和平里两水下保,娶于氏生子:谷容。谷容又复迁富水昌平乡兴瑞里大德山干港北溪中保立业。但良公之前谱牒曾经兵燹,其详不可得闻,而其所从来相传甚确,以前数次续修均未叙明,仅从良公入谱则循其流而忘其源,不但使我良公为突如其来之人,而且使我定公长为湖口之族,则更正不容缓矣!今宣宥二公之裔相邀敝庄,重修家乘,予不禁欣然曰:此承先启后之良图也,因略叙巅末,弁诸谱端俾我后人,上以知其渊源,下亦详夫支派云。
道光癸未年 良公十一世孙顺贤、顺槐、顺皆 谨识


(三)、思洪公作富川谱序
陈氏之先原乎帝喾高辛氏,其脉出自帝舜有虞之后。周武王有天下,封舜后于陈。其后子孙散失他国,遂以陈为姓。及敬仲事齐候,迨陈平伏剑佐沛公,汉王关中卒成相业。其余才德至显位者,世不乏人。英豪蕃衍,至东汉桓帝时,陈实太邱居颖川郡,复传至南朝武帝陈霸先受梁禅而有天下。以至文帝名倩者,其子封王者十一位,宣帝名顼者,其子封王者三十一位。此四十二支分派,遍布二十八宿,分野其遐邦异垠不可胜纪。
独计予祖宜都王叔明者,生锋讳志高,高生瀚讳才,才生杭讳蕴圭,圭生兼,举唐上元进士,生京,举高宗朝麟德进士及第,无子,以从褒为嗣,官至盐官令,生灌,为高阳县丞,生嗣,嗣生镶,避难福建泉州,生伯宣隐居庐山,注司马迁《史记》行世,生檀,檀生旺,字天相,徙居德安县,始为同居共饮而集其义。旺生机,机生感,感生兰,兰生青,青生六子:伉、侍、仲、免、伟、伸。六子生孙十九,十九生三十六。自是而家益昌,族益盛矣!
予祖仲之子崇,家计二百口,立家法,修谱牒,而家法之行始于唐大顺元年庚戌,至衮时,家计三百口,而朝廷敕立义门。南唐之立始于李升升元年丁酉。开宝之末计七百四十口,咸平三年增至一千四百七十八口。至宋仁宗朝,兢公主家,同居一十八代共餐五百余年,聚族三千九百余口。宋嘉佑七年壬寅七月三日,仁宗皇帝见义门聚族太盛,敕旨差官司史临门劝令分析,至明年三月议始定作二百九十一人为分拈阄,别大宗小支,散居各省府州县之庄而居焉。于是某同从兄澄,奉旨自江州派至富川果石街永兴庄而卜居。则富川谱之肇修,实自某创基之矣。
宋嘉佑八年秋月
义门八十六世孙 思洪国深居士薰沐敬书

(四)、天下陈氏出义门
“天下陈氏出义门”并非讹传,据有关史料考证至少有三个方面可说明这一点。
其一是宋代(公元1063年)义门陈氏分析为291庄,遍布全国18个省,分析出去的陈氏门首均挂有“义门世家”的匾额。
其二是金兵入侵,对“义门陈”进行烧杀抢掠时,分析在九江境内的部分陈氏后裔被迫逃往异地他乡繁衍延宗。
其三是朱元璋登基后,对“义门陈”进行兵洗,并将分析出去的陈姓定为“疍民”,迫使义门陈氏后裔逃亡海外。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德安义门陈氏后裔遍布海内外各地,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的传说。
(五)、“天下陈氏来自义门”传说的由来
北宋中叶以来,全国许多陈氏的门首写有“义门世家”的匾额,流传着“天下陈氏来自义门”的传说。“义门世家”和“天下陈氏来自义门”究竟如何解释?
“义门世家”,即今江西省德安县车桥乡义门陈村,是北宋中叶最大的、典型的、罕见的封建家庭组织。其建庄比范仲淹的“苏州义庄”早320年,谱修于欧阳修、苏洵的新族谱之前,人口居全国家庭之首。从公元731建庄至1063年分析,历时332年,朝廷屡以义门旌表之。
从陈氏源流考查,陈氏受姓至今已有3109年的历史,约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克商,求舜后,得到胡公(名满),以元女太姬配之,封于陈(按:古国名,建都宛丘,即今河南淮阳),以备三恪。后来,开国君主胡公的子孙就以国名“陈”为姓。于是,陈胡公就成为陈氏的第一世,也就是宛丘总派的始祖。陈胡公以后,陈国和陈氏的继位者历经23世。周敬王42年(公元前478年)楚惠王杀陈泯公,陈氏子孙散于四方。陈国灭亡,陈氏家族开始衰落。80世陈平,拜左丞相,陈氏复振。42世陈翔,坐党事,陈氏又转向衰落。71世陈镶,为避免天下大乱,迁居泉州仙游县(今福建莆田县)。
陈镶子伯宣,与马总为友自仙游浪迹匡庐之龙潭窝,爱其幽奇清远,结茅晦迹,久之留恋不忍离去,娶洪氏生子檀。陈檀随父居龙潭窝,娶张氏,生三子旺、晓、眺。唐玄宗开元19年(公元731年)4月丙寅,陈旺迁至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九江市德安县车桥乡义门村),为德安义门陈氏之始祖。此后,陈氏出现鼎盛时期。
陈旺及其子孙以孝道治家,撰家法,建书院,使陈氏家族日益昌盛。
宋仁宗嘉祜7年(公元1062年),义门陈氏已历时322年,全家3900余口,田庄300多处。当时,宋仁宗在文彦博、包拯、范师道,吕诲等建议下,采取“一箭双雕”的方法分析义门陈氏,一是抑制义门陈氏过于集中,朝野太盛的现象;二是把义门陈氏作为封建家庭的样板,教化全国农民以维护封建王朝的天下。于是在同年7月初三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率众官,奉旨临门监护分析义门陈氏。至第二年3月始议定分庄事宜,按御赐的“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12个派行分析为大小291庄(《义门陈氏宗谱》中载有分庄地名录),依派拈阄分迁各路、州、镇之庄。这291庄新的封建家庭组织,遍布全国各地。此后,从德安义门分析出去的陈氏,门首都挂有“义门世家”的匾额,也就流下了“天下陈氏来自义门”的传说。
(六)、义门典故
“义门陈”的文明典故誉满四海,现从史书、地方志、陈氏宗谱中略摘几例以飨读者。
1、东佳书院育英才
义门陈“东佳书院”是七世祖陈崇创办于唐代(公元890年),当时属义门家学,称“东佳书堂”,因声望日渐远播,各地求学者慕名接踵而来,随之扩大规模,改称“东佳书院”,比“白鹿洞书院”还早五十年。当时书院有房数十间,藏书数千卷,帖号“天下第一”,成为宋初江南著名书院,博得宋太宗赐御书三十三卷和亲题“真良家”的封号。
书院建址在东佳山(今德安县爱民乡岩泉桂村距义门陈宅约30华里),东佳书院因此而得名。东佳书院的东佳山巅有白石岩景点(据传是八仙中的何仙姑梳妆之处),石色洁白如玉,光可照人,更有紫石壁屏,其石红黄二色交相辉映,高数十丈;泉出屏下,飞白泻碧誉为奇观;山腰上下有两洞,一曰白石洞,洞高丈余,内有石港通泉源,其上有百鸟洞,内亦有曲港直通幽径;屏岩之下有泉,名东佳泉,泉有二窍,一曰智窍,一曰慧窍,有时泉水奔流声闻数里,有时涓涓滴滴声如仙乐,有“东佳屏壁东佳泉,东佳书院育英贤”之说。东佳书院不仅是当时名流敬仰、相互赞誉的文章圣院,也是文人墨客对景泼墨,抒意呤哦之佳境。
2、义丰山“兆”义门陈
清同治德安县志载,县城西里许有一山,义门陈氏唐时起即有良田在山下,北宋初期,民间庄稼连年被蝗虫所食,颗粒无收,唯陈氏田庄病虫不侵,屡岁五谷丰登,实为奇事,皆谓此山神灵所佑。此事传至朝庭,皇上十分惊奇,曰:“病虫不侵陈禾,乃陈氏忠义所感。”即下昭,将德安县城西一山赐予“义门陈氏”,定名为“义丰山”(现名义峰山,为德安八景之一)。明朝德安县令周振诗在《义峰耸翠》一诗中写道:
丰山屹立县衙西,形势嵯峨八翠微。
雨过白云去郁郁,春回绿暗草萋萋。
义门岁岁秋常稔,花邑重重锦不翳。
多少游人乘光至,往来终日任攀跻。
3、百犬同槽“护”义门
义门陈的百犬槽闻名遐迩,是义门陈的一个象征,在江西省、府、县志及全国陈氏宗谱中均有记载,至今有很多陈氏后裔仍称义门故里为“百犬槽”。据传义门陈氏养犬百只,同食一槽,共眠一室,其中一只脚拐,常眠于正宅屋顶,似一朵祥云覆盖着义门;白天每食若一犬不到,则余犬不食。皇上听说,十分惊奇,即派人做米馍一百个送往义门验试。来人将一百个米馍放在地上命家人唤犬来食,因非正食之时,只到九十九只犬,只见其中一犬含起一个米馍向来人点一下头后,直往正宅屋顶,余犬站于原地不声不动,送馍一犬回转,再向来人点头后,轻吠一声,则余犬上前将馍分而食之。来人惊叹不已,并于“百犬牢”门上写一联“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中异类皆效义,一吠突起百犬吠齐怒寨内同声共护门”。《中国姓氏通书》将义门陈“百犬同槽”称为世界奇观,因而有“义门陈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之说。
4、义门陈氏不分“梨”
公元1026年,宋仁宗宣义门陈的第七任家长陈兢入朝,赐梨一个,鸽一只,陈兢谢恩后当即一人把梨子吃了,仁宗问陈兢“为何独吞?”兢曰:“义门陈氏不分梨(离)。”仁宗点头赞赏。兢将鸽子一只带回家中和酒,合家三千余人共尝,使者问兢“为何一鸽合家共尝?”兢答曰:“陈氏一门感知天恩加厚矣,世代好鸽(合)以谢天恩。”使者复奏,仁宗赞曰:“诚哉,义门也。”
皇帝御封义门原文与义门陈家长谢表
天圣四年岁次丙寅孟春月吉旦
(七)、敕(chi)赐 江洲陈氏诰命
皇帝诏曰:尔陈氏义居年将几于五百,合族同炊,族聚何有于四千,实秉祖父之训式,用公侯之爵无靳,锡之大礼,配以文庙,拜以先师,庶使率土之民,咸化同堂之义。应封赠唐著作郎陈阔。生而为英,殁而为神,有功于世,有德于民。传家有法,守道有贞。贻谋燕翼,保厥子孙。追赠尔遗像于庐山圣治峰太平观中立龛一座,永远享祀,义宜立祠于九江郡崇祀,敕封为九天真君,题名曰"真君祠"。德安太平乡义居特立祠堂一所,以五龛中一龛祀陈氏七十二代木主,其中四十三世太邱公另设专祭,左右祀著作郎父子。陈檀荫盟袭封赠尔为楚国公,张氏赠太君。著作郎孙旺袭萌,封赠尔晋国公,孙氏为太君。又敕青曾祖机,尔为燕国公,王氏为太君。青祖考感,尔为许国公,郑氏为太君。青父兰,尔为吴国公,李氏为太君。封陈氏第七十八世显祖青系著作郎六代儿孙,唐举进士,直云阁大学士,官朝散大夫,加尔为齐国公。以上五代公爵,设木主禋祀堂,春秋守士官致祭于祠,以用公爵礼乐。
义门陈氏准此。
奉天承运 诰命之宝
大宋仁宗天圣四年八月十九日晨刻 旨下
陈氏总世系111世孙陈怀卿敬录于老大成谱)
特授陈将仕郎守江洲助教敕 宋仁宗
睦祖敦伦一室,聚雍和之景,扬休播美,大廷隆宠渥之恩,惟尔江洲义门陈氏蒙太邱长之余泽,袭著作之遗训,孝义宏敷物类,尚昭其感,格仁恩深,浃里党悉,化有竞争,及尔陈旭作出后昆,丕承先绪,早彰昭履,闻望久于儒林,克懋清规,风声益昭于里巷,宜膺儒泽,用保耆年。可特授仕郎守江洲助教,特颁纶(纟孛)之荣,式光庠序之列。
时大中祥符四年六月 日
赠义门陈氏始祖五世公爵敕 宋仁宗
盛德开保世之祥,衍庆恒由于祖泽。
圣朝隆报功之典,追美心及乎先人,惟汝江洲义门陈氏相传孝悌,世绍簪缨,累叶同居,历年已有几乎五百,三朝共炊,聚族实逾于三千,祖宗之增减既深,公侯之尝锡宁靳。特赠尔始祖唐德安令陈旺晋国公;二世,唐中书令陈机燕国公;三世,唐迪公郎陈感许国公;四世,唐处士陈兰吴国公;五世,唐万年尉陈青齐国公。呜呼!褒崇各于先朝,显扬宜彰于昭代,锡之祠祀,祭于孟冬,庶几率士之民,咸化同堂之义。
时天圣元年四月 日
(八)、开发义门陈旅游资源
“义门陈”在当时以“忠孝节义”而誉满天下,使得江南各地在它的影响下,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官吏清正;早在南宋时期,“义门陈”就成为名流赞赏、雅士云集、百姓慕名的游览胜地,当朝名士龚碧梧就有“唐朝无旧景,尚有义门陈”的诗赞。
义门陈现存旧址遗迹有:旺公夫妻合墓及陈晞墓、一堵明代残墙、一棵千年古槐、十余棵千年古柏、一口千年古井、义门唐宋年间配制义门米酒的系列配方、义门陈唐宋时期的的建筑图及散落民间的御书真迹。
开发“义门陈”的旅游资源,恢复宋代义门陈原貌景点。主要有旺公祠、义门堂、东佳书院、百犬牢、义门酒坊、太公堂、五祖碑、义碑、义门等。
“义门陈”三百多年的文明历史和传奇佳话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宗族文化的一个闪光点。弘扬“义门陈”的传统美德,对于“两个文明”建设的今天
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开发“义门陈”,挖掘其人文资源、物产资源和旅游资源,赋予其新时代的朝气,重振昔日雄风!这一千秋壮举必将连起海内外陈氏后裔的拳拳赤子之心,必将激发他们携手振兴“义门陈”的殷殷创业之情。
1、东佳书院
东佳书院的创建时间
东佳书院,亦称义门书院,它起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而且具备启蒙以至应举的完备体制,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
因此,《全唐文》、《南唐书》、《湘山野录》、《十国春秋》、《宋史》,都有广泛的记载,引起历代史学家的广泛研究。《中国书院史话》、《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中国教育通史》、《书院制度简论》、《唐史研究丛稿》,都以东佳书院的历史,去推究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推究中国书院发展史、推究中国古代教育史。
可是,这些正史、野史,以及史学论着,对东佳书院的起源,不能明确地指明创建时间,即使《中国教育辞典》、《中国书院辞典》给东佳书院辞条的注义,也是一段推断的解释,因此,引起了新一代史学研究者的关注:
孙家骅先生在《早于白鹿学馆的东佳书堂》中说:“教育史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作为讲学授徒培育人才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始于南唐升元四年(940)建立的白鹿洞学馆。其实,早在白鹿洞学馆之前的五十年,唐朝义门陈氏三世长陈崇就创建了东佳书院。”他的《陈崇与东佳书堂》,也论定东佳书院创建于唐大顺元年(890)。
许怀林先生在《唐末的私办书院一东佳书堂》,也曾这样写道:“依胡旦在北宋咸平五年(1002)写的《义门记》说:‘家法之立,始于唐大顺庚戌(890)也。’则陈氏东佳书堂起始于890年,距今1100年。”他的《江州义门与陈氏家法》,也把东佳书院的创建时间,定论为唐大顺元年(890)。
他们的定论根据是:唐大顺元年(890),江州长史陈崇立《义门家法》,其中规定:“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以待四方学者,弟侄子孙有赋性聪敏者,合修学其内。······四方宾客来肄业者,总期彼此造就,作养有益之士,悉出东佳一体照应。”然而,这份家法并没有交代书院的创办时间,他们是以家法中规定立书堂,而这家法立于大顺元年(890),便指为东佳书院的创建时间,未免缺乏说服力。
然而,李才栋先生在《简论我国书院的起源》中,只能这样地写道:“这份家法虽立于大顺元年(890),然而,陈氏于僖宗朝(874-888)已因义居得旌,书堂之建,很可能就在僖宗朝,甚至可能更早些,而至迟应不迟于大顺间。我认为这并非后人追述,已被世代承继刊于陈氏宗谱卷首的文献资料,应该是可信的。”李才栋先生的推断,反而比孙家骅、许怀林二先生的定论,更有说服力。
于是,《文汇报》、《信息报》、《风流一代》异口同呼:“李才栋研究书院已有二十多年,他到过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书院的旧址,研究一些重要的宗谱和地方志,找到了唐大顺元年(890)书院的规章制度,初步弄清我国书院的起源,纠正了历来认为我国书院始于北宋或后唐的说法,批驳了私人大学教育最早起始于西方国家的谬误。这样,把我国书院的起源,向前推进了半个世纪,一致高呼:“我国千年前就有私办大学!”
这个私办大学,就是东佳书院。它的创建时间,决定着我国书院的最早起源。却没有准确地论定,不能不是史学研究的共同遗憾,不能不激起我这个义门后裔的追研。
于是,我广泛地研究有关文献。首先,从《南唐书》中得到启迪:“江州陈氏······建书楼于别墅,以延四方之士,肄业者多依焉”,这说明书院的前身是书楼。在《湘山野录》中,也得到佐证:“江州陈氏······别墅建家塾,聚书,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可见,书楼就是聚书、延士、肄业的家塾。
那幺,书楼、别墅又创建于哪一年?在《义门陈氏宗谱》中,《累朝恩典》、《旧碑碎言》都有只言片语的提及,惟《义门院宇纪》有一段记载:“又德戊申(888),建得胜楼一座,亦云别墅,制度壮伟,十栋几架,彩画千工。以兹广延名士。送往迎来,时无暇日。龙纪已酉(889)建书楼一座,上为御书阁,下为文范堂,中为百科书斋,聚书数千卷。”······还有旌表台,太学院等一一述及,其中明确了书楼的创建时间,但毕竟是宗谱,还不足以为据。
因此,进一步追研,终于在《全唐文》中找到了两个字。《全唐文》(陈氏书堂记)中有一段记述:“自龙纪以降,院之子蜕、从子勃、族子乘,俱登进士第,近有蔚文,尤出表焉,曰逊、曰范,皆随计矣。四方游学者,自是宦成而名立者益有之,于戏文如菽粟,求焉斯至,遒犹江海。”其中,“陀”、“蜕”、“勃”、“乘”、“逊”、“范”皆指人。而“龙纪”指时间(年代)。“龙纪”是唐宗的年号,即公元889年,与《义门院宇纪》中所述相符,东佳书院就创建于这一年。
东佳书院创办于昭宗朝,而它创办的起因,却在于像李才栋先生所说的僖宗朝。中和四年(884),唐僖宗首次旌表,御封“义门陈氏”,遂使义门陈氏名振江南誉满海内,大江南北名宦雅士无不慕名来访。陈氏便建解宇、望迎亭、接官厅、别墅,以应来访,广延名士,并怯官厅、别墅,以应来访,广延名士,并且建书楼、藏书,以待学者、便形成居士,藏书、求知、讲学,开如了东佳书院的最早起源。
东佳书院的起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处于义门陈氏的初盛时期。当时,“崇为江州长史,从弟勋为蒲圻令,次弟玟为本邑令。”且有“兵部尚书者觉、枢密使者观、文渊殿大学士者······”累世簪缨,科弟蝉联。无论地位、经济,都具备创建书院的基础。于是,以为族既庶矣,居即睦矣,当礼乐以固,诗书以文之,遂于居之左二十里,曰东佳,因胜据奇,卜筑为书楼。
综上所述,东佳书院的创建时间,不是唐大顺庚戌(890年),而是唐龙纪已酉(889年),尽管仅隔一年,却能明确东佳书院的创建时间,从而确切地将我国书院起源向前推进一年。
(陈雁南) 摘自《九江日报》(2000年8月10日)
2、义 门 书 院
义门----即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是北宋中叶最大、最典型、最罕见的封建家族组织,当时人口居全国家族之首。从公元731年建庄至1063年分析,历时332年,朝廷屡以义门旌表之。北宋中叶以来,全国许多陈氏的门首写有“义门世家”匾额,流传着“天下陈氏出义门”的传说。
“九重天上书声贵,千古人间义字香”(黄庭坚联句)。义门世家不仅“义”字当先,孝道治家,还撰家法,建书院,使陈氏家族日益昌明,鼎盛一时。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庚戌,义门陈氏在《义门家法三十三条》中规定:“立书屋一所于住宅之西,训教童蒙,每年正月择吉日起馆,至冬月解散。童子年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人东佳。”“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这东佳庄座落在德安县东佳(又称付山,在今付山乡境内)下,东佳书堂即义门书院,乃唐朝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即今车桥镇义门陈村)义门陈氏讲学授徒培育人才,具有学校体制的私人书院。同治《九江府志》卷二十二记载:义门书院,“唐义门陈即居左建议,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若论时间,当早于白鹿洞书院。
当时的义门书院规模宏大,房子数十间,图书数千卷,还有20顷田的收入作为教学经费,学生来源于陈氏子弟及四方学子。生徒广聚,声名远播。可现在,义门书院已销声匿迹,鲜为人知,连断瓦残垣也已荡然无存。遥望如血夕阳中的萋萋芳草,不能不让人兴叹历史的烟尘所湮没有的这一切。
义门书院,亟待开发和复兴。 义门书院,琅琅书声何日再振九重天?
摘自《九江日报》(2000年4月17日)(刘劲南)
3、义门陈酒话
近闻德安县正在挖掘各种资源,启动各种优势,使沉寂千年的义门陈酿步入市场,笔者在赞许之余,历览义门陈氏文化,呼唤这一名酒早日登台。
“天下陈氏旺自义门”,其始祖陈旺在车桥镇义门村的旺公山有迹可寻。据大量史料以及陈姓宗谱和百家姓录像带记载,义门陈始于唐,兴于宋,曾聚族而居3900余口,老幼和睦相处,百犬同槽而食。义冠天下为世界奇观。
义门陈曾有自己的酿酒作坊,建于唐代广明元年,传说取用优质陈粮和神农井的甘泉,在五谷台的黄土塑成的的酒池中酿了九九八十一日,得到一种上等的贡品琼将,为宫廷所专用,老百姓难得一尝。这种酒艺在陈姓族人中流传到宋代淳化四年,即公元993年,当时宋太宗赵光义诏见义门陈的第七任家长陈兢,赐给他一梨一鸽。陈当即把梨子吃了,太宗问他为何一人独离享,陈兢说“义门陈永不分离(梨)”,陈兢把鸽子带回后,捣碎和到一缸酒里,同宗合门数千人共尝其味,人人分享这一皇恩。后人称赞这一举动是:“陈酒和鸽,满门好合。鸽和陈酒,义门长久。”
说来也怪,义门陈酿自那以后,别是一番风味,而且走出了宫廷御酒的小圈子,在民间广为流传起来,也许是加上了全鸽这种配料,色、香、味、质都有很大的改变。有一年,义门陈人为感谢皇恩,带上三担特制陈酿上京,竟至龙颜大喜,御笔题赠:“玉清醇厚耐品尝,空盏尚留满室香。风来隔壁引人醉,雨后开瓶百步芳。传闻琼浆天上有,不知何时到汴梁。今宵畅饮义门酒。恰似李白卧云床。”大学士苏轼和江南才子秦观游庐山期间,曾为义门书贴题诗:“须臾担忧本无名,解除百忧有陈酿。”后人登上酒楼,欣赏其墨迹,留诗日:“宋朝东坡秦少游,对酌品酒话书楼。清香四溢常乐里(车桥镇义门村),书贴陈酿两相留。”清代干隆皇帝下江南,喝到了义门陈酒,赞称:“扬州美女闻天下,义门美酒天下知。”并诏令义门陈氏大力发展这一酒业,使经历多次分庄之苦、流离之难的义门陈氏人得以休养生息。到清末光绪六年,义门陈年产陈酒32.12万斤,远销南昌、广州、厦门、上海、武汉等通都大邑。
在这片酒文化浸透的土地上,中国书法家常务理事马骁先生和江国辉、吴道新等人在取得国家注册商标的基础上,投资85万元,租赁已经破产的食品厂,聘请了酿酒高手,描绘着义门陈酿美好的未来。愿这一美好事业早现辉煌。
(王需民)摘自《九江日报.周末世界》(2000年6月11日)
4、九江义门派字
....雍正癸卯年局设园通古寺合修家谱共计二十八号定派六十四字干隆四十六年奉饬更改爰将家谱呈德安县教谕吴起铎删改复呈德化县沉更正因谱中字句涂去繁多今在府祠起局重修共谱七十一号照删改原宗派内列定五十二字所有从前已起定字派者吊图世系已载今只将昌字下接续字派列之右以便照衍云派衍自宣儒之宗嗣
克绳其(公基业三字并列)昌 ,中义是尚,和顺维良,文章华国,道德安邦。
心存仁厚,行秉正方,世守先志,以启家光,鸿谟永远,骏宪久长,席珍待聘,显达高堂。
5、陈崇与东佳书堂
东佳书堂,座落在唐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永清村之左二十里处的东佳庄(今江西省德安县傅山下)。它是我国书院史上最早具备学田、教规、聚徒讲学的私办书院,亦名陈氏书堂,后称义门书院。这座我国历史上最早具有学校完备体制书院的创建者,是鲜为人知的唐朝人陈崇。
陈崇,系南朝陈文帝第六子宜都五陈叔明之后,乃唐末九江郡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义门陈氏家长。
义门陈氏,受姓至今已有三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典型的、罕见的封建家族组织。约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克商,求舜后,得到胡公(名满),以元女太姬配之,封于陈(按:古国名,建都宛丘,即今河南淮阳),以备三恪。后来,开国君主胡公的子孙就以国名“陈”为姓。于是,陈胡公就成为陈氏的第一世,也就是宛丘总派的始祖。陈国和陈氏的继位者历经二十三世。周敬王42年(公元前478年),楚惠王杀陈——公,陈氏子孙散于四方。陈国灭亡,陈氏家族开始衰落。三十世陈平,拜左丞相,陈氏复振,四十世陈翔,坐党事,陈氏又转向衰落。71世陈,为避免天下大乱,迁居泉州仙游县(今福建莆田县)。
陈镶子伯宣,不欲仕宦,与马总为友浪迹匡庐,爱其山水清屁,留恋不忍离去,遂筑室于龙潭窝,注司马迁《史记》,朝廷诏征不起,拜著作郎。要洪氏安家立业,成为江州陈氏之始祖。伯宣子檀,娶张氏,生三子旺、晓、眺。陈旺见龙潭窝地狭不利发展,于唐玄宗19年(公元731年)4月丙寅,兴家迁至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按他的发家之计,大鸿基。从此,陈氏人丁兴旺,耕读传家,孝义相处,以“义门”之名闻于朝野。
至此,陈氏的帝业虽早已消散,但重文重德之教育未曾衰退。陈旺生之孙陈崇,于唐僖宗间任江州长史,与官僚贵族交游日广,深知要搞好修身齐家治国,只有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乃由家庭出资,创办两级学校,低级称“书屋”,高级称“书堂”。除建有专用校舍外,并置学田,作为固定的教育基金。为了保证这一独特的私办学校能发展下去,陈崇复于唐昭宗大顺元年(公元890年),亲自创立《义门家法三十三条》,特在第八、第九条“书屋”和“书堂”之事。书屋设在住宅区之西,书堂设在住宅区之左二十里东佳山下的东佳庄,称“东佳书堂”。
其实,“书屋”与“书堂”都是书院,只不过有高低之分。“书屋”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和初中,“书堂”相当于现在的高中和大学。后来独称“书堂”而不称“书屋”,盖东佳学堂培育了人才而有声名远播的关系。
书屋系蒙馆,亦叫“蒙学”。每年正月开学,冬月散学。儿童七岁入学,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佳书堂继续深造。逐年于书堂内次第抽二人作训导,一人为先生,一人为副。其纸墨砚并出宅库,由管事收买应付。
东佳书堂要求高。北侄子姓有赋性聪敏者令修学,稍有成就者应举。于书生中立一人掌书籍,出入须令照管,不得遗失。《义门陈氏推广家法》中还规定:男司耕读、女司纺织。子孙于蒙养时,先当择师,稍长令从名师习圣贤书,教给礼义,不可读杂学及学刁滑词讼之事,以乘行谊心术;亦不可学诬罔淫邪之说,如果资性刚敏,人物清醇者,严教举业,期正道以取青紫。中人以下,亦教之知理明义,使其弃其凶狠骄惰之习,以承家教。
东佳书堂起初收本族子弟入学,后来向外开放,好学有志者亦可进来,成为江南著名的书院,获得皇上封赠。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赐御书三十三卷,并书“真良家”三大字旌表其门。徐锴《陈氏书堂记》:东佳书堂,因胜据奇,是卜是筑,规模宏大,书楼和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置学田二十顷,作为游学之资,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龙纪以降,四方游学者,通过在东佳书堂学习,不少人获得宦成名立,进士章谷即是东佳书堂学生。僧文莹《湘山野录》也载东佳书堂,后来“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杨亿《雷塘书院记》中称江州陈氏东佳书堂与南康洪氏雷塘书院、洪州胡氏华林书院三家峙于江东,文德翼《求是堂集》载:宋初,东佳书堂所藏书、贴,“号天下第一”。
东佳书堂蜚名全国,入宋以后,不少名人题诗赞颂。钱若水:“居住东佳对白云,义风深可劝人伦。儿童尽得诗书力,门巷偏多车马尘……”。陈尧叟:“旌阙书亭焕水乡,四时烟景似沧浪……”。宋琪:“群贤肄业文方盛,孝友传家族更豪,旌表异恩门第贵,史书薪传姓名高……”。晏殊:“……乡党名流依绛帐,烟萝幽景似山居……玳履簪履延高士,缥帙牙签列赐书……”。张齐贤:“儿童歌舞诗书内,乡党优游礼乐中……”。杨亿:“闻说东佳院,名将阙里偕。生徒似东阁,书籍胜两斋。……讲学窗纱幔,题诗佳粉牌。……远客来千里,新恩出两阶……”。
德安义门陈氏从唐玄宗开元18年(公元731年)建庄,至北宋嘉佑7年(公元1062年)第一次分家的三百三十二年间,唐昭宗、南唐李升、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等多次“诏旌其门”,赐立义门。宋仁宗嘉佑7年(公元1062年),德安义门陈氏丁有三千九百余口,家产有田庄三百多处,义孝双全,人才辈出,名声大振,影响广大,当时,宋仁宗惧德安义门陈氏家族太大难以控制,在文彦、包拯、范师道、吕诲等建议上,采取“一箭双雕”的方法分析义门陈氏,一是抑制义门陈氏人口过于集中,朝野势力太盛的现象继续发展;二是以义门陈氏作为封建家族的样板,教化全国农民,以维护封建五朝的家天下。于是,在同年七月初三,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率众臣,奉旨临门监护分析义门陈氏,至第二年三月,始义定今庄事宜,按御赐的“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十二个派行分析为大小291庄,依派拈阄分迁各路、州、镇之庄(《义门陈氏宗谱》载有分庄地名录)这291庄新的封建家庭组织,遍布全国各地,门首都挂在“义门世家”的匾额,故有“天下陈氏来自义门”的传说,自此德安义门陈氏在全国各地发迹,代有达人,中共主要人特陈独秀,陈毅均其后裔。
义门陈氏分家后,东佳书堂在乡下无人管理,遂迁至德安县城博阳河之东,改名“义门书院”,由官方管理,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将义门书院改称“河东书院”。清道光3年(公元1823年),又将河东书院改名“敷阳书院”。直至清光绪27年(公元1941年),清朝延家令全国将书院改为学校。敷阳书院于是改名县立高等小学堂。东佳书院从唐朝至清末止,沿续一千多年。其时间之长,为中国教育史之最。
书院之称,始于唐代。其涵义有二:一是指修书、藏书、自学之地;二是指学授徒培养人才具有完备学校体制之所。盛朗西《中国书院制度》、章柳泉《中国书院史话》均认为我国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始于南唐,且以“白鹿洞学馆”为最早,其实,东佳书堂早于“白鹿洞学馆”至少五十年以上。
陈崇与东佳书堂,在发展教育事业中作出了卓越贡献,应在中国教育书院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应给予新的认识和客观评价,应冠以陈崇大教育家之称,应引起教育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6、过义门山庄
陈尧叟
旌阙书亭焕水乡,四时烟景似沧浪。
浔阳霁色连莎砌,庐岳清阴覆草堂。
田里从容应逊畔,儿孙游戏亦成行。
吾君致理利天下,将拾风谣缀乐章。
(摘自《同治德安县志》)


7、寄题九江义门陈氏寿安堂
揭蹊斯
匡庐之阴彭蠡涯,七百余载真良家。
冲和郁勃吹不散,飞落南山萱草花。
往时冠盖如流水,撞钟鼎食三万指。
诏书十载复租庸,每岁朝庭仍贷米。
父慈子孝则四方,纪净纲明照闾里。
篷莱水浅昆明空,天开地辟元气通。
张公百忍泽未竭,王母千年桃始红。
南山筑堂三百步,翠竹屯去森玉树。
皮厚必有神明扶,淳朴自是期颐具。
方陋绿鬓红氍毹,春酒摇荡香扶蔌。
公侯子孙始必复,曰为大夫人起居。
(摘自《同治德安县志》)
8、东佳书堂
钱若水
居处东佳对白云,义风深可劝人伦。
儿童尽得诗书力,门巷偏多车马尘。
楼上落霞粘笔砚,池边怪石间松筠。
乡闾岂独民迁善,阶砌兼闻犬亦驯。
朱实垂庭红桔熟,清香袭座药畦春。
他年好卜为邻住,悔葺秀庐洛水滨。
(摘自《同治德安县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