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摩崖石刻《西狭颂》隶书(东汉)

 雪梅常在 2015-11-29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7年10月15日 11:08

 

 

东汉 摩崖石刻《西狭颂》隶书   天水市成县

 

    《西狭颂》摩崖刻石,位于甘肃省成县县城西南约15公里处天井山下的丰泉峡,石刻纵约300厘米,高约210厘米,由《黾池五瑞图》、《西狭颂》正文、题名共三部分组成,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因为在此刻石颂文正中之顶部竖刻有“惠安西表”4字篆额,故又名《惠安西表》。又因《黾池五瑞图》中有“黄龙”二字刻于全图及其他题字之上,乡民又将《西狭颂》俗称为《黄龙碑》。

    该碑刻镌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碑主李翕史书无传,刻石主要记述了李翕生平及屡任地方行政长官之政绩,以及其率民修通西狭古道,为民造福之德政。东汉书法家仇靖撰文。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西狭颂》正文阴刻竖写汉隶大字共20行,共385字,每字约7厘米见方。“惠安西表”4字篆额,每字约11厘米见方。纵观全篇文字,俱清晰可辨。尤其是其通篇文字基个完好无损,均可辨认,为汉脾之上乘。清代著名学者杨守敬在《评碑记》中称此碑“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西狭颂》结构方正,雄浑高古,行气整肃,且带篆意。清梁启超《碑帖跋》评:“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可谓汉隶之珍品。

    因这里地处僻远,游人罕至,在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将近干年的时间见都未能为人们所知晓。一直到北宋末年,这方刻石才被发现。北宋文学家曾巩《南丰集》中的《元丰题跋》,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对于此碑最早的文字评述。此碑在北宋末年为人们重新发现以后,随着拓本的流传,名声日隆,至清朝末年对其著录者几近四十余家。

    《西狭颂》与《石门颂》《甫阁颂》合称《汉三颂》。但《石门颂》《甫阁颂》其碑文部分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破损。目前惟有《西狭颂》面貌依旧,像《西狭颂》这样历经近两千年而碑面不见一处裂纹,实为罕见。

    《西狭颂》之所以能够完好如初地保存至今,其中有此地较为偏僻,人为干扰的因素较少等原因之外,与当年碑石建造者在选址方面的良苦用心亦不尤相关。《西狭颂》刻于悬崖上,碑面朝东南方向,由于碑刻雕镌于凹陷的山体崖面中,上有凸起的山石遮挡,从而使碑石避免了雨水的直接冲刷,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整方刻石在将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基本未受到自然风烛的破坏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