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让教材成樊篱

 江山携手 2015-11-29

在关于有效实施“三维”目标的研究中,我们课题组进行了注重课堂“活动”和学生“体验”的尝试。某次交流会上,我们八年级几位物理教师讨论“速度”一节的教学问题,对教材里的一个分别测量同学们跑步的路程和所需的时间,然后得出跑步的速度的活动,一教师提议说开展起来得需很多时间,操作也较麻烦,是不是跟学生提一下就可以了?

这或许是我们一贯的做法了吧。在应试教育之下,“讲解”实验,“板画”实验的现象并不鲜见,也有教师把些“活动”作口头描述就轻轻一带而过。这样做法虽然有悖于新课改的要求,但并没有对考试成绩造成多大的影响,反而还能腾出许多时间来进行“强化训练”,教师也省事多了,效果似乎还要好。所以,她就有这样的提议也算正常。而且,这一节课的“活动”如果按照教材内容开展,得走到操场,学生必定是欢欣雀跃、热情高涨的,也定会得到很好的体验。只是,这至少得要半节多课,如果组织欠严密节奏慢的话还可能要一节课,教师也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她的提议得到一些教师的造成,他们觉得没有必要为了“形式”而浪费时间,花这个精力。

我也觉得这会是个浩大的工程――凭我们学生这个“素质”(我是指我们的学生会少见多怪),组织他们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个考验了,拿不准会相当于放一节课让学生自由玩耍了。但如果就这样口头跟学生说一说,这不是在“说教材”吗?与我们的初衷相差也太“离谱”了。

其实,我们很多教师形成了这样的固有的习惯,就是依纲靠本,我们为什么不大胆改动教材?于是,我提议不一定按教材的做法,各教师自由想办法替代。我改为测小车的速度:一人拉动小车,一人小车行走205080100cm所需的时间,作好记录,后分别算出小车在不同路段的速度。这一改动或许没有教材这个活动那么热闹,但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是的,在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我们为何只想着放弃而不按照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呢?

就在同一节内容,我还有两个改动。在学习了“相同路程比时间”和“相同时间比路程”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后,引出速度的概念时,我提问:如果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又如何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呢?教材里用的是汽车与飞机的运行的时间和路程都不同的例子,我觉得暗示太明显,学生几乎是不用思考就会知道是飞机飞行得快了。然后把课本中改动为:甲物体65s运动了800m,乙物体78s运动了920m,哪个物体运动得快?你能一下子比较得出吗?另一改动是变速直线运动我把教材的“自由落体”改为自己演示。事实说明,我的这些改动更能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也变得主次有致、繁简得宜。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和“立足点”,它是教学的重要参考而不应成为教学改革的限制和束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