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间接灸】艾灸疗法化解七类脂肪肝

 不惑活在当下里 2015-11-30




温灸疗法有通经扶阳,益气行气,散结活血,调和阴阳等作用,而且具有疗效好、针对性强、安全易行、无副作用等优势。


一,清热祛湿

很多脂肪肝患者表现出一定的湿热体质,因此,清热祛湿往往是很重要的一个治疗手段。

【取穴】曲池、合谷、大椎。

【操作】艾炷隔姜灸。先取鲜姜1块,切成直径3厘米左右,厚0.30.4厘米的薄片,中间可以针刺几个小孔;然后将姜片置于拟灸的穴位上,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每穴各灸13(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每燃尽1个艾炷,称为1),每日1次。

【功用】清热、祛湿、通经。适用于湿热型脂肪肝,或伴有低热的患者。


二,肾阳亏虚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病程的延长,脂肪肝病人往往表现出肾阳亏虚的症状。

【取穴】肾俞、命门、太溪、三阴交、外关。

【操作】艾条温和灸。患者取合适体位,医者取艾条2根,将其一端点燃,双手同时灸肾俞、命门各15分钟然后灸一侧太溪、三阴交穴10分钟再灸外关穴10分钟。下次灸另一侧太溪、三阴交穴,每日1次。

【功用】调整机体免疫力,提高人体抗病能力。适用于身体虚弱患脂肪肝患者,症见失眠眩晕,喜温喜按,腰膝酸软,身疲乏力,倦怠嗜卧,畏寒肢冷,小便频数,大便稀溏,阳痿遗精等。


三,气血不足

也有很多脂肪肝患者,属于久病耗伤气血类型的。

【取穴】气海、关元、血海、百会。

【操作】艾条温和灸。患者仰卧位,医者取艾条2根,将其一端点燃,双手同时灸,每穴各灸15分钟,每日一次。

【功用】补气养血,调和阴阳。适用于气血虚弱的脂肪肝患者。临床症见多梦易惊,心悸健忘,体倦神疲,语声低怯,纳食无味,或腹胀便溏,面色萎黄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象细弱等。


四,肝气郁结

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之下,往往导致肝气郁结型的脂肪肝。

【取穴】肝俞、脾俞、昆仑、太溪、气海俞、太冲。

【操作】艾条温和灸。取艾条2根,将其一端点燃,双手同时灸,每穴各15分钟,每次灸1侧穴位,隔日1次。

【功用】疏肝、解郁、行气。适用于肝郁气滞的脂肪肝患者。临床症见腹胀,胁肋胀满,心烦易怒,面红口干等。


五,脾失健运

脂肪肝与饮食失调,脾胃功能不和关系非常密切。

【取穴】足三里。

【操作】取黄连粉适量,用生姜汁调匀如泥膏状,制成直径约15毫米、厚度约3毫米的薄药膏饼,放置于足三里穴位上,点燃艾条,采用雀啄法一上一下地隔着药膏对穴位施灸,强度以局部有灼痛感为度,每穴每次灸30分钟,隔日1次,长期坚持定获良效。

【功用】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适用于各种脂肪肝患者。


六,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水谷精华不能有效利用,易导致脂肪堆积。

【取穴】足三里、丰隆、三阴交。

【操作】取大黄粉适量,用生姜汁调匀如泥膏状,制成直径约15毫米、厚度药3毫米的薄药膏饼数枚,放置于足三里、丰隆、三阴交穴位上,点燃艾条,采用雀啄法一上一下地隔着药膏对穴位施灸,强度以局部有灼痛感为度,每穴每次灸20分钟,隔日1次。

【功用】健脾祛湿。用于脾气虚弱脂肪肝的患者。


七,脾肾阳虚

久病致脾肾阳虚,属于脂肪肝患者中比较难治的一种类型。

【取穴】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

【操作】温灸盒灸。患者取仰卧位,医者选用大号温灸盒,将温灸盒放在患者中脘、关元、气海穴上,将艾炷点燃置于温灸盒内,同时灸1520分钟;另取艾条2根,将其一端点燃,双手同时灸足三里穴15分钟,每日12次。

【功用】温肾健脾。适用于脾肾阳虚的脂肪肝患者,症见腹胀,腰膝酸软,身疲乏力,倦怠嗜卧,食入不化,腹痛等。


【灸法治疗时注意事项】

颜面部、关节部、大血管表面不可施以瘢痕灸,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慎灸;取穴要准确,体位要舒适,要掌握好施灸量;避免发生灸疮,古人为了预防灸疮,在艾灸时先用蒜片擦穴,采用隔物灸(蒜片、姜片等)也是预防灸疮的好方法;对热证患者慎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