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说:“成功的秘诀有三条,第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坚决牢记前两条!”在上半年的大牛市中,许多人都把这话抛在了九霄云外,而股灾过后,人们才重新意识到“保本”的重要性。尤其是已经经历了两次股灾后,如今市场又面临着可能经历第三次股灾的恐慌,学会保本理财,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弱市理财 防守是最好的进攻
说到保本理财,可能许多学过点理财知识的朋友会马上出来反驳:保本不等于保值!战胜不了CPI的保本依然不是真正的保本。这话没错,如今有一句流行语叫“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不可以跑不过CPI”,说的就是这个理。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理念,那就是保本是保值与增值的前提和基础,无法保本,休论其他。 理财要看大势,大势向好,则理财风格可以向积极进取的方向移动,而在市场环境明显不景气的情况下,聪明人就会让资产向保守稳健的方向移动。因为此时,进取的投资策略虽然还是有可能让你获得超额回报,但这种可能性大大减小了,这种可能的高回报和其所冒的风险相比,则明显得不偿失。 当然,像巴菲特、彼得林奇等投资奇才即使在熊市中也依然可以获得相当可观的正收益,可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要达到这样的投资功力似乎太难了,而中国目前的基金业发展历史还太短,至今尚未出现一位能于彼得林奇相媲美的基金经理,在经济调整周期,股市前景明显趋于黯淡的时候,于其把宝压在千里挑一的基金经理的过人能力上,还不如老老实实进行保守投资,先保住本金,再视市场发展情况而调整策略。所以如今投资者应该降低投资回报预期,不能以此前牛市中的投资回报来作为现阶段回报的评判标准。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在熊市中,少输即是最大的胜利,防守便是最好的进攻,保本才是最佳的理财策略。 在负利率时代,保本理财的目标是:跑赢银行利率就是及格60分,跑平CPI就是100分。毕竟,只要本金不受损,理财最推崇的“复利效应”就能够继续发挥威力,也只有保住本金,来年才能换取更多的“筹码”,进而在下一波大牛市中获得更多的回报。就像兵法里所说的,以局部的小牺牲换取大部队的成功转移,为以后的反攻和夺取最终的胜利积累足够的力量——“理财兵法”同样如此:以熊市的小牺牲,换取下一波牛市的大胜利。
保本理财 仍可独辟蹊径 狭义上的保本理财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保本固定收益型产品,最典型的就是凭证式国债,另一类是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虽然合同中有保本条款,但并不承诺最低收益,以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和保本型基金为代表。 但广义上的保本理财产品则还包括那些虽然不承诺保本,但实际运作情况显示其基本保本或者说亏损的风险极小的产品,例如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另外普通可转债、分离交易式可转债则同时具备“股性”和“债性”,股市上涨则能分享股市收益,股市下跌则还有债券的利息可以做缓冲垫。 但不管投资哪种保本产品,理财的关键还是在于资产的合理配置,保本理财同样看重资产配置,投资者绝不能把全部资金都投入一个保本产品。 股灾之后,股市不停震荡,方向难测,许多基金公司开始大力推荐债券型基金,而许多对股票型基金产生恐惧的投资者则又不假思索的一股脑把全部资金都买入债券型基金,从一个极端跑到了另一个极端。殊不知债券型基金本身也分纯债型、打新股型和偏债型三类,除了纯债基金可以基本保本以外,后两类和股市有点关联的债券型基金依然存在一定亏损的风险,这类债券型基金也不一定能起到“资金避风港”的作用,投资者的保本理财目标也落了空。 同时,如果把全部资金投入同一个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的话,也同时扼杀了可能的高收益,这样做尽管保证能够超过“60分”,却也拒绝了拿到“80分”以上的可能性。所以说保本理财也是一项综合工程,应该考虑各种理财工具的特定,并将其效应最优化,同时兼顾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三个方面的要求。尤其不要为了片面追求安全性而忽视收益性,更无视流动性。 那么如何进行合理的保本理财资产配置呢?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保本基金的运作方法。 保本基金之所以能够保本,关键就在于将资产分为两部分,分别投资在保本资产和风险资产上。举例来说,投资者把投资资金1万元,分成保本资产8500元和1500元风险资金两部分,保本资产先拿出500元购买短债或央票等以备投资者赎回(用在个人理财上,则是拿出500元购买货币基金等流动性较好的保本产品,以备日常开销),剩下的8000元购买3年期的国债,而1500元风险资产可投资股票市场,这样的话,即使未来3年,这投资于股市的1500元即使全部亏光,到期时也能基本保本,但只要合理运作不盲目投机的话,这种输光赔光的可能性并不大。 反之,如果3年内股市由熊走牛,则可以获得额外回报,这种大比例的保本资产锁定风险,小比例的风险资产追求收益的策略,能够让资产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达到“一定保值,可能增值”的保本理财目标。 这样看来,保本理财其实也并非难事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