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学生陶醉的政治课

 虚室生白 2015-12-01
让学生陶醉的政治课——听建平中学周增为老师的一堂课(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5日08:18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记者王柏玲

  编者按

  常常听到一些高校、中学的政治课老师抱怨现在的政治课不好上,学生不爱听,一上课就打瞌睡。不知这些老师看过本报今日刊发的《让学生陶醉的政治课》一文后会有何感想?道理很简单,政治课能否上好,关键在于政治课老师自己是否用心,是否认真,是否把向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这样做了,就会有好的教学方法,就会像周增为一样受到学生欢迎。

  4月21日,气象台报告当天最高气温达33℃。课表上,建平中学高二(14)班下午第一节课是政治课。13点20分,周增为老师准时踏进教室。此时,午后的阳光让人有些昏昏欲睡。

  市场经济课上谈“冷饮”

  周老师上来就提问:“天气暴热,市场上什么东西的供应会增加?”“冷饮!”几个学生脱口而出。周老师顺势继续提问:“如果你是冷饮厂商的推销员,请你考虑这样几个问题:你从什么渠道得到货源,你准备到哪里卖、卖给谁、怎么卖?”学生们对这种角色模拟饶有兴趣,有的说可以到厂家直接批货,有的说可以把店开到学校门口,有的说可以备些小礼品买一送一……“如果不限于卖冷饮,你还会想到做其他什么买卖?”“卖电扇、卖凉席、卖西瓜……”这些学生商业细胞似乎特别发达。“可见,在这个市场里你可以轻松愉快地做自己想做的买卖。那这是怎样的一个市场呢?”周老师开始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自由、开放、平等、竞争,这些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上节课的内容,周老师用这种形式让学生温故知新,课堂气氛也被调动得轻松活泼。

  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周老师上课问题不断,她说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传授者,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她正是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提供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拉近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这堂课的内容是讲宏观调控,周增为自己设计的题目是:市场经济是万能的吗?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有效解决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周老师引用了西方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原话:“当个人在追求他自己的私利时,市场的看不见的手会导致最佳经济后果。”她鼓励学生对这句话进行质疑。“‘私利’两字好像不妥。”有学生怯怯地说,毕竟是面对权威,而且翻译的语句也有些晦涩。“不,应该是‘最佳’。”马上有同学反对。“为什么没有导致‘最佳’的经济后果?”周老师紧跟着问。热闹的课堂一下子静了下来,学生们极力搜索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周老师则在一边通过幻灯演示她课前编排的图片资料,画面显示的是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要求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的美国工人、农场主销毁“过剩”的牛奶。“是美国经济大萧条!”还未等老师提问,就有学生叫了起来,这些图片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是周老师特意从高一历史教材中借用的。在这样的提示下,学生们列举出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如经济危机、资源紧缺等,一一回应了周老师开头的问题,即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并很自然地引出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这一知识点。

  新鲜“早新闻”当天进课堂

  记者课后翻阅了一下课本,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可以说相当简单。周增为认为,上好政治课决不能拘泥于教材。现在的教材虽然在不断地修订,但相对于瞬息万变的社会,它总是滞后的。她希望自己的课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材料、更多的观点,不奢望学生完全掌握,至少能使他们的知识积淀厚实一点。她在这堂课上呈现给学生的材料确实称得上丰富,除了图片、图表的直观演示外,还建立了“电力不足”、“天价何其多”等多个链接。讲到资源紧缺时,她引用的是当天的一则新闻《本市今夏坚持限电不拉电》,这是她听“早新闻”时捕捉到的。大量的信息令学生应接不暇,材料的“新鲜度”则让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兴致勃勃。

  记者注意到,整堂课几乎没有学生翻课本、记笔记,他们完全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符蓉同学说:“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上课方式,它让我们觉得政治就在身边,而不是空泛的说教。”

  周增为上课时近距离向学生提问。本报见习记者刘栋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