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归芍药散合熏洗方.慢性盆腔炎

 清茶清清 2015-12-02
当归芍药散的证治规律研究
当归芍药散载于《金匮要略》妇人篇中,妇人妊娠病篇主治“ 妇人怀妊,
腹中痛” ,妇人杂病篇主治“ 妇人腹中诸疾痛” ,方用当归( 三两) 、芍药( 一
斤) 、川芎( 半斤,一作三两) 、茯苓( 四两) 、白术( 四两) 、泽泻( 半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本方后世又名当归芍药汤( 《证治准绳· 卷之四》)、当归茯苓散(《普济方· 卷三三九》)。
一、当归芍药散的证治、组方、功用研究
㈠主治证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主治腹中疞痛、腹中诸疾痛,对两种病证,历代
注家有一些争议。前者主要集中在“ 疞痛” 的含义及痛的发生原因上,后者则
体现在对“ 诸疾” 的理解上。
⑴对“ 疞痛” 认识
疞痛的含义
一是认为“ 疞痛” 指疼痛绵绵不止,程度轻微。
如陈修园指出:“ 疞痛者,微痛而绵绵也” (《女科要旨· 卷二》)。沈目南
也说:“ 疞痛者,乃绵绵痛而不止也。” (《沈注金匮要略· 卷二十一》)
二是认为“ 疞痛” 为腹中绞痛,病情较急。如吴仪洛指出:“ 腹中疞痛,音鸠,又音绞,急痛也。” (《成方切用卷十下》)尤在泾也持此论,《金匮要略心典· 卷下》:“ 说文,疞音绞,腹中急也。”
⑵痛的病机
一是木克脾土,湿盛血滞。
如赵以德认为:“ 脾土为木邪所克,谷气不举,其湿化淫,下流以塞,搏阴血而痛也。” ( 《金匮方论衍义· 卷下》) 朱光被作了进一步详细的解释;“ 胎阻气分,则土郁而生湿;湿滞血分,则木郁而生风。风湿相搏,肝脾不和,故腹中绵绵作痛。” ( 《金匮要略正义· 卷下》)
二是脾病及肝,气血郁滞。
沈目南认为此痛乃因妊娠土弱木强、气血不和,“ 此木取土气为病也。凡属胎前之病,皆因胎处其中,而癊胎之脏受邪为病也。盖镇摄胞胎统运气血,咸赖於脾;因其脾胃癊胎不暇,气血不能分济诸脏,故木气自强反来讨气於土, 土弱气滞,以致胞宫气血不舒所以腹中疞痛。” (《沈注金匮要略· 卷二十一》)
三是湿盛脾郁。
如徐彬所论:“ 正气不足。使阴得乘阳,而水气胜土,脾郁不伸,郁而求
伸,土气不调,则痛绵绵矣。” ( 《金匮要略论注· 卷二十》) 陈修园也认为:“ 脾
虚反受水凌,郁欲求伸而不得,故绵绵作痛。” ( 《女科要旨· 卷二》)
四是气血不足。
《金匮方歌括卷六》云:“ 怀妊腹痛,多属血虚” 。《评注产科心法· 上集》也指出,仲景当归芍药散“ 益气血也” 。魏荔彤认为本症即使有郁滞,也是气虚不足导致,其云:“ 妇人妊娠腹中痛,血气虚阻。” (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卷下》)
五是血虚湿停。
《金匮要略心典· 卷下》云:“ 血不足,而水反侵之也” 。高学山提出血虚
因燥留饮的病机,“ 此胞胎吸血以自养,血不足而因燥留饮,且以水气应胞胎
之候也。血不足则腹中之络脉急痛,因燥留饮,而且以水气应胞胎,则胎中之络脉格痛。” ( 《高注金匮要略· 妇人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
六是中寒水湿。
《金匮要略述义· 卷下》云:“ 妊娠之常,饮水动易停潴留,是以内寒腹痛。”
⑶对“ 诸疾痛” 的认识
一是错简说.
吴谦等将其置于错简条文之列而存疑待考,其原因是:“ 诸疾腹痛,谓妇人腹中诸种疾痛也。既日诸疾痛,则寒热虚实气食等邪,皆令腹痛,岂能以此一方概治诸疾痛耶?……必是错简。” (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卷六》)
二是加减论治说。
《女科要旨· 卷四》指出,诸疾痛乃指“ 寒、热、虚、实、气、食等邪”所致腹痛,用当归芍药散,“ 谓可以就此方为加减,非真以此方而统治之也。”
三是气郁血凝说。
《金匮方歌括· 卷六》指出:“ 妇人腹中诸疾痛者,不外气郁血凝带下等症。用当归芍药散者,以肝为血海,遂其性而畅达之也。”
四是肝郁脾虚说。
《金匮玉函经二注· 卷二十二》:“ 此腹痛者。由中气脾土不能升,阴阳二气乖离,肝木乘克而作痛。故用是汤补中伐木,通行阴阳也。”
五是血虚水停。
高学山云:“ 妇人腹中诸疾痛,惟真阴亏损,而留连外水二者而已。盖真 阴虚,则内络急痛,外水积,则内络窒痛。” ( 《高注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脉证
治第二十二》)
1.2方义功效
一是调肝健脾理血祛湿。
赵以德认为本方以芍药为主,重在调肝养血,其日:“ 用芍药数倍多于他
药,以泻肝木,利阴塞;更与芎、归补血止痛,而又佐以茯苓等收其湿邪,以
降于小便也;白术益脾燥湿,茯苓、泽泻行其所积.从小便出之。” ( 《金匮方
论衍义· 卷下》) 陶保荪更明确指出:“ 此方君以芍药,敛木火以调肝血,佐用
宣滞补血的芎、归,以复调达之功。臣用白术,化土湿以健脾气,佐以行水化
气的苓、泽,以复健运之用,使气血旺、肝脾和,自然痛止胎安。症简方明,
主要都从肝脾气血两面着力。” ( 《金匮要略易解》)
李彬认为本方主治水湿停渍,故当以白术等健脾祛湿为主,芍药用以敛阴
止痛,云:“ 用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泽泻利水散瘀,当归、芎窘养血行气,
芍药独多用者,以其敛阴气而安脾经,为血虚腹痛者所必需也” 。( 《金匮要略
广注· 卷下· 妇人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 沈目南认为此证原因土弱所致,故
以白术健脾补虚为主药,“ 芍药芎归,宣和胞宫气血,兼疏土中之木,白术健
脾,生化营卫,以济诸脏之虚,苓泽导渗士虚不输之湿,俾木土相和,胞富气
血流利,则痛止而胎自安矣。” ( 《沈注金匮要略-卷二十一· 妇人妊娠》)
此外,徐彬未明确指出何者为主药,认为本方健脾养血并重,“ 归芍养血,
苓术扶脾,泽泻泻其有余之旧水,芎畅其欲遂之血气。” ( 《金匮要略论注· 卷
二十-妇人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
二是养血祛湿调中止痛。
持此论者,以当归芍药散润燥并用,其目的在于调理中气以止痛。如《金
匮方歌括· 卷六》:“ 归、芎、芍药滋之,土过湿亦不生物,故以苓、术、泽泻
渗之,燥湿得宜,则中气治而血自生,其痛自止” 。黄树曾也认为:“ 茯苓泽泻
协术以渗其湿,归芎芍药则任润燥之劳,燥湿得宜,则中气治而血自生,痛自
止矣。” (《金匮要略释义》)
三是补血祛湿。
《高注金匮要略》明确指出当归芍药散,“ 能补血行饮” 。尤在泾云:“ 血
不足而水侵,则胎失其所养,而反复得其所害矣,腹中能无痛乎。芎、归、
芍药益血之虚,苓、术、泽泻除水之气。” ( 《金匮要略心典· 卷下》)
四是祛湿养血散寒。
《金匮要略述义· 卷下》云:“ 妊娠之常。饮水动易停潴留,是以内寒腹 痛 痛,此方利水散寒,使胎气盛实。芎归二味,不特养血,亦能散寒止痛,古方
往往见之,此方所用或此义也。先兄亦日:此方芍药多用,取之缓其痛,与小
建中汤同趣” 。中寒腹痛仲景有当归生姜羊肉汤,即使有水气本方也当用生姜
散寒行水,丹波以芎归二味为散寒之品,似有不妥。

首先关于疞痛,有绵绵而痛与绞痛两种认识。二者一缓一急,截然相反,因此有必要加以分析。
认为绵绵而痛者主要来自症状的分析。如徐彬:“ 疞痛者,绵绵而痛,不若寒疝之绞痛,血气之刺痛也” ( 《金匮要略论注· 卷二十· 妇人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主要通过与绞痛、刺痛的区别而得出此结论。疞痛这一症状于《金匮要略》中除当归芍药散之外,尚见于当归生姜羊肉汤证中,今人丁光迪指出:“ 从本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 的药效和临证体验来说。这种腹痛是一种拘急不舒的绵绵作痛,而且痛无休止,得按或温熨则较减” 。但当归生姜羊肉汤又“ 并治腹中寒疝” ,另外,尤在泾一语揭示上两方的区别,即前者“ 血虚而湿扰于内” 、“ 后者血虚而寒动于中,因此可见,疞痛也没有证候的对应性。由此可知,仅以药效和症状分析得出痛为绵绵而痛不妥。认为绞痛者主要由对“ 药” 的考据得来,如尤在泾以《说文》为依据对其字音字义的解释。今入罗元恺云:“ 疞,说文作傈,……腹中急痛也” 。结合后人对本方主治的发挥下痢腹痛、心下急痛来看,此说可从。
其次,关于本方的组方和主治证病机。当归芍药散由当归、芍药、茯苓、泽泻、川芎、白术组成。本方6味药可分为2组,一是当归、芍药、川芎为血分药,有和血舒肝的功用:一是茯苓、白术、泽泻为气分药,有健脾运湿的功用。全方共奏养血舒肝,健脾行水的功效。故注家多以肝脾不和、湿盛血虚立论,认为本方调肝健脾、理血祛湿,这是较为全面的一种说法。其主要争论点在本证以肝郁、脾虚、血虚、湿盛以何者为主,治疗是以调肝健脾为主,还是理血祛湿为主。由此也引发了对方中主药认定的差异。如赵以德认为脾为木病,方中以芍药为主;沈目南则认为此为妊娠之际土弱使木强,故强调白术健脾以济 诸脏之虚的作用。此外以本方补血者,还认为方中以当归为主药。
从本方组成看,方中芍药用量最大。仲景于妊娠诸方如当归散、芎归胶艾汤均用芍药,多取其与当归配伍理血养胎。方中泽泻用量次之,也可见是以祛湿为主。由此可知,本方功用当以理血祛湿为主。如以量多者为君,似以芍药为主药无疑,但问题是,本方何以当归冠首,名为当归芍药散。黄树曾云:“ 此方当以芍药为君,乃冠当归於芍药之上者,以妊娠首重养血和血行血,惟当归有此能也。当归长於养血行血,芍药善能破阴结,止腹中痛。……而妇人以血为主。血分之病较多,故妇人腹中诸疾痛,亦主以当归芍药散也” ( 《金匮要略释义》) 。张锡纯更指出:当归“ 能缓肝木之急,故《金匮》当归芍药散,治妇人腹中诸疼痛” ( 《医学衷中参西录· 当归解》) 。《济阴纲目· 卷之八》还指出:“ 产后忌芍药,而此方兼治,且以为君,愚谓产后惟去血过多者可用,若恶露不行作痛者,不可用也” 。需要说明的是,该书当归芍药散明载“ 白芍药( 炒四两) ” ,则此处所论芍药是炒自芍无疑。由此可见,治疗妇人腹中痛,芍药虽有止痛之能,当归实有治本之功,且芍药于“ 恶露不行” 者不利。因此,本方应以当归为君理血止痛,芍药舒肝止痛、泽泻利水祛湿为臣,川芎行气活血、白术茯苓健脾化湿为佐使之品。
结合诸家对疞痛的认识及本方方义,则仲景谓其治疗“ 腹中诸疾痛” 也不言而喻:一是指多种疼痛表现,二是黄树曾所谓“ 妇人以血为主,血分之病较多” ,凡血分不和而致腹痛皆可用本方加减。
第三,对本方适用证的探讨。从上论可知,当归芍药散可用于绵绵疼痛、绞痛等各种腹痛证,故仲景以“ 诸疾痛” 概括之。陆渊雷认为:“ 本方所主为痛,然所致痛之故甚多,则本方之证仍不具也” 。他指出:方中多用芍药,而痛之高即僳字,训为腹中急,则知其证为挛急而痛,又用苓术泽泻,则知有小便不利,或水气之变,然其适应证甚宽泛,未能确指为何种病也” 。陆氏以挛急而痛、小便不利为本方适用证,但他认为仍不尽合。因此,引用日人对本证的研究作为参考。其中《青州医谈》描述了本方证的腹侯“ 脐旁拘挛,痛,推右则移于左,推左则移于右,其痛在心下,或彻于背之七八椎” 。认为当归芍药散最适用于“ 面色萎黄,腹中如有物而非块,又如包物之状,若是者用之奇效,要是因血滞而水亦滞者也” 。《方函口诀》从方证对比的角度出发,认为“ 建中汤证而兼有水气者,迫遥散证而帝痛者,皆可用之” 。近入岳美中指出:“ 此方之证,腹中挛急而痛,或上迫心下及胸,或小便有不利,痛时或不能俯仰…。以上皆可在临证使用时参考。
另外,若本方用量不以仲景旧制,则主治也有差异,如后世《三因方》等治疗产后血晕内虚,气乏崩中,或去血过多,眩晕虚乏,此与方中芍药、泽泻 的用量相对减少,当归、白术用量相对增加不无关系。

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证治规律研究

主要症状及辨证
症状主要包括:①下腹、腰骶疼痛,腹痛部位集中表现在两侧少腹或左侧,其性质可表现为酸痛坠胀,或隐隐作痛,或有轻度压痛,疼痛常于月经前后、劳累、性交后加重,或矢气则舒;②带下量多,通常表现为色白,也可呈现色黄味臭;月经失调,包括经期紊乱、痛经、经量多等;⑧大小便困难,或小便短少涩痛,大便秘:④伴有疲乏、低热、头晕昏重、轻度浮肿等症状;⑤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而腻,脉弦滑、或兼缓、数。
中医辨证:以湿热互结、气滞血瘀型为主:此外尚可能兼有有肝脾不和、
脾虚血亏、热毒,水湿、寒凝。

加减
①清热解毒:红藤、公英、败酱草、大黄、连翘、蛇舌草、银花藤、黄柏。②活血化瘀:牛膝、赤芍、莪术、益母草、鸡血藤;三棱、丹皮、桃仁、路路通、穿山甲、山楂。③行气止痛:元胡、川楝子、乌药、枳实、厚朴、枳壳。④祛湿:薏苡仁、苍术、扁豆;萆薜:白茅根。⑤疏肝解郁:柴胡、香附、⑥软坚散结:牡蛎、海藻、夏枯草:⑦收涩:乌贼骨、⑧温阳健脾:熟附子、甘草。⑨补肾强腰:续断。
针对症状的药物加减法:①腹痛甚者,酌加川楝子、元胡、乌药;少腹冷痛者,酌加干姜、小茴香。②腰骶酸困者,酌加寄生、巴戟天:腰痛重者,酌加川断、杜仲、牛膝。③盆腔包块明显者,酌加三棱、莪术、路路通、穿山甲、夏枯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酌加玄参、贝母、元胡、香附。④发热而带黄量多、有异味者,酌加秦皮、败酱草、土茯苓、金银花。⑤外阴瘙痒者,酌加地肤子、苦参。⑥自带量多者,加苍术;⑦痛经者,酌加桃仁、琥珀;闭经者,酌加怀牛膝、泽兰:⑧恶心呕吐 者,酌加半夏、生姜;纳呆者,酌加神曲、山楂。
针对证候的药物加减法:①气滞血瘀者,酌加桃仁、丹参、三棱、莪
术、香附、红花、延胡索。②湿热之象明显者,酌加土茯苓、蒲公英、虎杖、
败酱草、白花蛇舌草。③寒湿之象较著者,酌加细辛、独活、附子、补骨脂、
小茴香、肉桂、炮姜、吴茱萸。④气虚者,加党参、黄芪。

中医证候诊断及症状
( 1) 湿热为主:主症:下腹胀痛,腰骶疼痛,带下量多,色黄味臭。次症:低热起伏,神疲乏力,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或阴道不规则出血,经期腹痛,小便黄,大便干或溏而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 2) 气滞血瘀为主:主症: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经行
腹痛加重。次症: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经色暗红,有血块,胸胁或乳房胀痛,白带量多色白或黄。舌质暗红,或见瘀斑,脉弦涩。
( 3) 寒湿为主:主症:下腹胀痛有冷感,腰骶胀痛或冷痛不适,带下量多,
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次症:形寒肢冷,经行腹痛加重,或见月经延后,量少,色紫暗,舌质暗淡,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外用地肤子、蛇床子、苦参、 蒲公英、黄柏、泽泻、龙胆草、栀子等各8克熏洗,每日1次。疗程:三十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