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428期:浅谈太极拳推手力学原理

 泉佳美 2015-12-03



作者/王巍堡 ⊙ 编辑/张宏婉


导读文章阐述了太极推手过程中劲力的作用,并从运动力学的角度和应用的角度探究太极拳推手过程的原理,剖析“开合劲”,“螺旋劲”,“串劲”,“抖劲”4种劲力在推手中的机理。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if($show_comment.DATA$=1)%> <%@endif%> 独自散步 纯音乐 - 世界著名轻音乐系列 倾诉


浅谈太极拳推手力学原理

1 太极推手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对练形式,是在练好拳架基础上,进行两人对练的基本方法,以双人锻炼为主。运用太极拳的劲力、技法,遵循太极拳的原则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进行的运动。在练习过程中综合运用太极拳的各种身法、步法和招式,是太极拳体系中训练技击能力和劲力感悟性的重要手段。把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门劲,贯穿于定步、活步推手形式中,进行组合锻炼。推手必须遵守太极道理,在老师的口传心授现身说法指导下,以沾粘连随为法则,以舍己从人为根本,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久而久之感觉灵敏、知己知彼。虽然机势千变万化、时刻不离太极。

推手是一种攻防运动,用阳刚、用阴柔、目的都在于制服对手。练好拳架、身心强健、精气神充沛、遍体轻灵、步履沉稳、外似软绵、内似坚刚、是知己的功夫;推手练出高度的灵敏,是知人的功夫。要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境界,仍然是离不开太极道理的。

沾、黏、连、随、不丢、不顶是推手的法则,和练拳架一样,把意气放在首位、劲力为次。在推手中决不可抗力较劲,因为太极推手不是一般的攻击运动,而是两人的手臂相搭,在意识指导下,进行往复摩荡的知觉运动,目的在提高皮肤的触觉和灵敏,这种感知力叫做“听劲”,随着“听劲”的提高,太极功夫相应提高。

推手中抗力较劲,就是犯了“抗”、“顶”的毛病,若犯此病,皮肤的触觉灵敏度相应降低;因为在意识指导下,双方同样使用力气都希望以大力胜对方,违背了太极阴阳转换,引进落空的道理。怎么能提高太极功夫呢?要严格遵守推手的法则,要明白太极阴阳、刚柔的关系;要掌握太极推手的力学原理。

2 开合劲的作用和机理

2.1 开合劲的定义

太极拳的开合有两方面的意义,在外形上,开合表现为身体所占位置的放大和缩小。在内部则体现为意气劲的活动。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由上而下,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由下而上,谓之开。这两个方面相结合产生的劲力称为开合劲。

2.2 开合劲的力学原理

太极拳推手时由于五把弓的调节,使人体的活动可能在形成统一的弹性体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开合劲在推手中的运用能起到借力打人的作用。当对方的力F向我方冲击时,我方即通过身法调整,使其不能破坏重心的稳定,而只是使我方产生弹性变形。根据胡克定律F=cx(F为使弹簧形变的外力、c为弹簧刚性系数、X为弹簧形变量)可知,形变量不但同对方的力F大小有关,而且同本身调整后的刚性系数c有关。由于弹性变性而产生势能U=1/2cx2,发劲时,把弹性势能转化为作用于对方的动有,(m为对方质量,v为对方速度)。显然对方的力F越大,则反过来作用于对方的动能也越大。如这个转化过程与接着而来的肌肉的主动收缩同步的话,使能产生更强大的劲力作用于对方。这种把对方的攻击力转化为加强我方的攻击力的作法,是太极拳推手中重要的借力形式,在调节过程中,刚性系数的大小可由本身在意识支配下,通过神经一肌肉的活动来改变,这就在于是说自己在推手时可能做到忽轻忽重,忽隐忽现,出神入化。如果刚性系数c变得很大,对方攻击力F—定时,我方只需很小的变形量x便能将对方的攻击力缓冲并转为自己的变形能。当对方的力F同我方的弹性力达到平衡时,对方即被制动。此时对方一劲已尽二劲未生,而我方劲力正处于弓已满弦的发劲良机,即可迅速向对方发劲,这种化发形式应先用意识使自己作加强刚性系数的调节,并需要雄厚的内劲质量。一个幅度很小的动作,便能将对方的劲化解并将其打出,使对方象一个皮球碰上一个弹性很强的弹板,一触即出。这时的运用显得沉稳刚劲,这就是太极拳“寸劲”的机理。

假如把“五把弓”的刚性系数c调节很小,当对方的力攻击我时,我则加大变形量x,使五把弓的曲率半径变小。此时力的作用点(指与对方的接触点)的空间位置的变化遵循“随曲就伸”,“不丢不顶”的原则,力的大小和方向随对方的变化而变化,以保持粘住状态。此时由于五把弓的变形最大;外形动作的幅度大,将对方来劲的缓冲和制动过程变长,帮能使对方找不到着力点,在不知不觉之中处于失势状态,而我方则正如压紧的弹簧,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

3 螺旋劲的作用和力学原理

太极拳的动作并不是单纯由各把弓的屈伸形式来完成的,五把弓在屈伸的同时又作着旋转式的运动。其源动于腰脊,而劲则节节贯串于四梢。上行为转旋臂膀,形于手指,下行为转膝旋踝,达于趾端,螺旋形地缠绕绞转,形成一系列复杂的空间旋转运动。(洪公均生对五张弓的看法)


“旋转劲”可分解成轴向、径向和切向3个分力。在推手中3个分力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轴向力和径向力使五把弓保持必要的刚性,切向力则起到分化和改变对方作用力方向的效果。从垂直于地面的俯视图(图1所示),在与对方的接触点A处,对方朝我方转轴击来之力F与我方作用力Ft(切向力)、Fr(径向力)的合力F′的方向始终偏离我轴线O,因而对方之力总是无法击中我轴线O,从而不能破坏我方重心之稳定。相反却使我方产生扭转之力矩M=F′h。与此同时,这种螺旋运动使五把弓产生了扭转变形能,令我方三劲力更为加强。



如这时我方调整自身之转轴向M之转向转动,当转轴O转到O'时,如图2所示,对方之力F同我方之切向力Fr同向,其威胁我方之有效分力(即向心力)变为零,而我方则取得了“四两拔千斤”的效果。此时即可做到:“左重则左虚,右已去,右重则右虚,左已去”。随接随转借力牵引对方之重心,迅速转向任何有利的方向以攻击对手。若加上轴向力的作用,上述的运动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平面运动。这样,无论是五把弓对缓冲化解对方任何方向的作用力的容纳能力,还是自身的劲力,均得到大大的加强。

4 串劲的力学原理

什么是串劲,串有紧接的意思,串劲是运劲将对方身体2个环节或多个环节串在一起固锁,使其劲屈。我们知道,太极拳讲究肢体放松、放长、即所谓“松开我劲勿使屈”,各关节既要节节松开又要虚虚对准。这样才能随意运化。使用串劲,就是要使对方自身关节固锁,不能运化,处处为我方所制。



对于串劲的作用机理,我们将躯体的关节相连的2个部分简化成为如图3所示的AB两部分,凹凸部分表示关节连接处。

中间的弹簧代表了肌肉、关节韧带等的连接作用。当躯体运动时,力F使AB两部分产生加速度,由于此时AB两部是联接在一起的,故加速度相同,即aA=aB。当有一个力F1以图示方向作用于B上时,将使B产生一个负加速度aB1,故此时B的加速度为aB=aB-aB1.当然,aB〈aA,而A由于与B不是刚性联接,所以仍以aA的加速度运动,此时便产生了AB位置靠近甚至碰撞,即串住固锁的现象。太极拳讲究节节贯通,串劲的作用是反其道而行之,专破坏对方节节贯通的状态。节节贯通一被破坏,身体便出现刚化,僵直,柔化没法进行,重心的平衡就容易受破坏,形成失势挨打的局面。

如果在加力F1于B上时给人一个负加速度,也即在B运动受阻时控制A减缓运动速度或后退,时时保持与B具有同样加速度,便能避免补串。所以,太极拳推手时引化对方的劲力是身躯先退,继之是肩,再之是肘、手,而不是相反。若所加的力F1与F同向,也是同样可产生“串”的效果,此时是使A、B两环节的联接部分在瞬间拉长至极限,使之牌僵硬的状态,不能运化,实质上也就是被“串”住。

由上述可知,推手过程就是一个时时设法串对方而避免自身为对方所串的过程。串和反串的意识必须始终贯穿在推手的过程中,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5 抖劲力学原理

抖劲是一种突如其来的脉冲劲,其作用时间短,但冲量大,幅值大。若遇到很强的对方,用一般的粘走手法无法串住对方时,可用抖劲。利用对方在这突如其来的劲力冲击下来不及反应,使原来保持的最佳身法状态瞬间即被抖散,这时再接一个冲劲,便可把对方击出。抖劲为“惊弹劲”,通俗的说法是使对方在瞬间发呆,即大脑中枢在一刹那间失其主宰,为敌所乘。

6 听劲与懂劲的力学原理

6.1 听劲与懂劲

歌诀有言:“轻灵活泼于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论述了太极推手中要想获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自己动作变化中除轻灵和活泼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懂劲,轻灵活泼须要根据懂劲;用阴阳互济达到毫无僵滞,要求懂劲;动作的开合、呼吸的鼓荡以及重心的调整,也都需要懂劲。只有懂劲才能因人所动、随屈就伸。这个歌诀辨证之处就是拳法中的听劲与懂劲。太极拳中,将用感觉察测对方动作的轻重迟数,称为听劲。听劲是太极推手以柔克刚和“四两拨千斤”的关键。由于推手是双方搭手接触,所以相互用力对方都会感觉到,听劲是对对方的劲路的反应。我们说“反应”而不说“感觉”是有道理的,因为不懂太极拳的人对攻击来的劲也会“感觉”到,但却来不及“反应”就被击出,而“反应”则包含了感觉和采取对策。在做出反应于对方未动之先,称为懂劲。听劲可以看成是须察情况与反应过程,而懂劲是判断和制订对待方案的过程,结合起来就是分析、判断的过程。因此,听劲和懂劲是不能分开的。听劲的实质是了解对方的攻击意图,以瓦解其攻击势头,可采用“望、闻、问、切”法,主要是全意贯注,用意念去察觉,即中枢神经对外界的感觉。感觉到就要立即做出判断,并相应做出反应,这是懂劲的第一步,根据判断,采取恰当的措施,正确运用力学规律对待对方,是懂劲的第二步,也是对懂劲的正确性做出检验。

6.2 听劲、懂劲与力的要素

太极推手能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其奥妙大多寓于圆中,从力学上讲,它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拳法运动。力的3大要素是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着力点)。力学中常用矢量来表示力。要想了解一个力,首先必须与此力接触,才能感觉到它的大小和方向,不能凭主观的臆想或推测。听劲就是要听着力点的劲力。“彼之力挨我何处,我之意用于何处”掌握对方劲力的虚实变化,最重要的关键在于着力点。拳诀言:“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对方劲力着我身上的部位即着力点。先要通过移动、转动或滚动使此着力点落空,然后再以此着力点打击对方,即发力点,发力点即着力点,能利用对方的着力点作为发放反作用力于对方的着力点,即是掌握环中法的关键。

6.3 听劲与懂劲力学分析

通过听劲来充分了解对方劲力,其一方面是尽量增长对方劲力的作用过程,另一方面又尽量增加自己对劲力的敏感程度,采取用意不同力的原则,以增加对劲力的敏感,而采取的圆弧运动,就是增长此过程,并用圆弧向直线的转化,以完成防御向进攻的转变。拳法中灵活的转动和滚动是圆弧运动,使对方的着力点沿圆弧轨迹转移,从而遇劲化劲。对方用大力作用我时,只要着力点不落在通过重心的中垂线上,就可以用腰作转动,改变对方力的方向破坏对方的劲力而保持自己的平衡。根据力的要素,结合推手中的懂劲方法,试分析太极推手几种劲力懂劲化劲的力学关系。

7 转动劲的力学与应用

太极拳法广泛使用转动,先顺转以化敌劲,再逆转以击敌身。掤、履、挤、按必须贯彻以腰为轴的转动,采、挒、肘、靠,则不仅用腰,还结合步法的虚实转换来完成各种转动。对方用大力作用于我时,由于我身体的转动,着力点必随对方的劲力在空间内位移,而不能直接作用于我的重心。于是我用小力转移其大力、着力点转移,能使对方劲力落空,身体腾虚,我则根据其运动规律,由防御转人进攻,向对方施力,这就是“引进落空合即出”。

7.1 滚动劲的力学关系与运用

滚动同样也是圆弧化劲,只要顺敌劲而滚动,就能做到“擎起彼身借彼力”。设对方以大力作用于我手臂时,我即用相应的肩、肘、腕诸关节为轴,顺应敌力作滚卷,使其着力点的位置改变。此时,对方的着力点落空,其身体则依惯性定律继续前行,重心移动。因此,我只要有节奏地作反向逆转的滚卷,就能使对方受到打击,或发放出去,顺滚为合,逆滚为开。

7.2 直线顶劲

着力点的改变,除利用圆弧变化外,还可以用直线变化或者说是形象上为直线的圆弧变化,两力同时作用一点时,力的方向相反,在太极推手中有三种形式:一是两力的大小相等,表现为顶牛相持状态。二是甲力大于乙力,表现为乙退甲进。三是乙力大于甲力,表现为甲退乙进。其实在重心垂直线以外的作用力,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对待。这种直线往复的变化,是在圆弧运动的基础上,由舒展缓慢而逐渐紧凑迅猛得到的。

8 小结

综上所述,只要对方的劲力挨近我身体,我身体上受力部分,尤其是腰跨部分应随其速度作圆运动,或左右水平旋转,或上下垂直滚卷,先顺其劲力以接定对方的劲力,随即转其着力点与作用方向,同时蓄劲待发,只要对方重心失去其正常位置,即可发放。这种动作好像是直线,实际是圆弧,否则即是顶接对方,而不能使其着力点转移落空。由于圆弧与直线之间的转化接简无迹,既能快速而先发制人,又能使对方无法窥测我转化的时机。但这种境界的获得必须在长期的听劲和懂劲中训练。通过听劲了解到对方劲力的大小和方向之后,还可以采用分力与合力或螺旋力的作用而达到化击的效果。这里也包含有转移对方着力点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使对方劲力的方向略微改变,而使对方受到更大的合力作用。如何在千变万化的推手中合理、巧妙地运用好力学关系原理,是太极推手制胜的关键,也是体现“四两拨千斤”必须掌握的运动技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