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闪把是沪上心意核心技法。践裹钻均在其中,步法践踏,身体起落滚转缠翻,手法贴身而行。以步打身打为主,手法变化倒是其次。动手一触践裹钻齐到,人就起来了,手在何位再根据需要而演变,当然,鹰捉,中门投,单把等等都在其中,因为他是母式,可以演变衔接任何一个技术。
摇闪把是拨进去,打人如拨草。劲力就像大枪的拦,大枪够长,只要拦开对方枪尖,再送出就可扎人;而摇闪把摇靠后足的蹬地,身体的前窜——合蹬地力,腰轴转力,双手拨力于一体,一起突进去,拨进对手的同时也是破坏对手的重心。如果距离中等,拨开对手的手足(前脚卷地风在下也是拨进)再施以击打。这个摇闪把像是前半拍,“拱开”对手的防守间架,然后施以各种主攻技法如单把,虎抱头,大劈等等。如果仔细分析,很多心意拳把的前手,都是这个摇闪把或暗藏着这个摇闪把的劲路,它是开路先锋;如果功力深厚,摇闪把一把窜进够深,前肩膀即可撞人,后手藏于后是后备部队,这就是直接用它打人了。这个拨进的劲力不是直撞,而是螺旋波浪式的,既有腰的由内向外的旋转力,又有身形从低往中高的斜向上力,所以很难练。也因为它是攻防一体,防中带攻,所以值得练习终生。
斜向上,或斜向下,是心意的两种基本方向,也是击打过程中的前后两个阶段。由“束”而“展”,斜向上的如摇闪把,虎抱头,龙形,卷地风……开始时身形束裹于略低处,然后斜上展开。斜向下的如大劈,鹰捉,一头碎碑……初始处于较高处,然后斜下击出。往往以斜上的开手,以斜下为后手,如同波浪起伏,比较避免平击。 摇闪把就是个双方搭手时的姿态,很多拳术都有,但不同的是,心意的摇闪把不是平站着搭手,而是主动以这个搭手的形态上迎,它的用意恰在于从低处斜向上迎击的这一阶段。以螺旋着冲开对手的上肢间架为目的,作用点在于小臂外侧。而后有个翻腕的过称,称为上搓,因为搓后一翻腕后即可变为鹰捉等劈拿。 所以摇闪把练的是一个架开,冲开,钻开对手间架的作用,并不着意于直接打人,用来完成打人的应该是紧接着摇闪把后的那一下。虽然冲击对手这个过程也有击打成份。 当用摇闪把冲拨开对手的间架,自己将到达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态势,然后用后续的或劈或靠,斜向下完成一个完整的击打过程。 补充一点,现在的传统练习一般是单人自练,这也造成了练打脱节。拳理虽可以通过理解而掌握,但真正地会用,却少不得要在对抗情况下的练习,只有在对抗中练习运用熟练,才能谈得上真正的掌握。这点是目前大家所缺的,试问谁有愿意挨拳头的陪练?而我们知道,国家培养摔跤,柔道,散打运动员,除了辅助器械,辛苦付出的陪练是必不可缺的。这也是直接把民间散手与国家散打做对抗的不公之处。摇闪把虽妙,也需要先设定特定对抗场景,在实作中去渐渐掌握。如果缺少这个过程而贸然直接去用,可能连对方都碰不到,这就不是拳把本身的事了。然后为了用得上,削足适履,大搞“修正主义”,这是当前传统武术家面临转变时的一个流弊,产生了好多“四不像”。所以首先要搞清拳把原来的用意,然后设置一个有利于掌握的特定对抗过程,最终才彻底放入自由搏击。多年圈养的老虎还有个人为的野化过程呢。 所以很多帖子,直接讲传统的东西在对抗中怎么用不上?这本身是一种轻率的不负责的议论。任何一个拳击散打运动员,如果整天一个人单练,上了台也必然抓瞎。所以技术首先要有在对抗中掌握的过程这个前提,再来论长道短。所以以完整的击打过程来看,摇闪把并不是一个击打全过程,而是前半段,后半段是各种其他斜向下的技法,摇闪把应该和后续技法连起来练,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但是由于摇闪把具有普适性,所以把它单独提炼出来作为一个拳把来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也可以体会到,摇闪把不像其他拳把,在所谓的动作完成后,整体的劲力并没有彻底展放,还是在一种半蓄半裹的状态中,原因就是在于此。所以把摇闪把当做一个独立的打人技法,是一种误解,也才会觉得说不稳——其实它的全过程才进行到一半。不过以常年练习来说,即便这个半程,也不应该有不稳之说,因为单独的练习,就是要将这劲力练扎实。 由于编为拳把,所以摇闪把在形式上与其他拳把差不多,也有一个动态后的定式,所以人们容易误解为这个定式是打人时的样子,其实错了,这只是动作完成之势,并不是打人之势,以结束时的身形感觉而言,确是有些向下了,因为要回复到一个较低的鸡步姿态。但其实是把重点给搞错了——重点在于开始由低处向上的螺旋展开阶段,含拨,含冲,含提,含蹬拔(足),种种妙处皆在其中,这才是要眼,才是值得朝夕揣摩的劲路。用时并不是以摇闪把始,以摇闪把终;而是以摇闪把为先手,以后续技法为完成。以摇闪把这把先锋手的劲路来开道,后面可以接各种技法。 摇闪把不是单纯的格挡,有些像举着盾牌上撞,像个钻头,或开挖地铁隧道时的盾构机。所以说从下往上,也是因为主观上造成双方间的身形高低差,如果全然采取散打的高位站立,那么摇闪把几乎无从谈起。它应该是占较低位置,然后斜上冲,这时就不必管对手的一招一式,或连打快打了,因为有这个高低差,所以摇闪把的前进路线完全像枪术的“拦”——路线是螺旋的,作用距离拉长,作用范围也扩大,它在前进的过程中,由一个封闭作用,缠绕作用,裹挟作用,因为是螺旋线,所以涵盖了横向和纵向上的对方来拳——也不单是拳,而是由对手的手腕部一直到上臂,所以既是迎击格挡,也是撞击,封缠,和控制。 心意拳母拳摇闪把号称万变之化,在心意拳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一动之间,将踩、扑、裹、束、决,表现得淋漓尽至。摇闪把动作由鹰捉、虎扑、鸡折翅、闯劲、肩胯劲和背劲组成,在练习中,在掌握大概形体的基础上,应有侧重点进行练习。如,先盘肩胯的横向拧转,再练坐胯闯肩,继而强化背部脊柱的弹抖,最后再盘起手的鹰捉,虎扑。各个环节都形成以后,将各个劲力进行串连,一个颤抖之间,将所有劲力如数表现出来,方可称得上摇闪把练好了!
在组成劲力的几个部分中,坐胯劲、背劲、鹰捉劲,显得尤为重要。 胯为一身之中节,也是形成螺旋劲力的必要因素之一。我们在胯的练习中,往往会强调横向的拧转,而不关注坐胯的劲力,岂不知,坐胯是纵向劲力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在练习中,要有把把要有坐断石板的下坠力。 背是人体最宽大的一个部位,如猫之伸懒腰,背如拱桥;如虎之捕食,背自然成弓……所以,可见背有多重要。它是劲力蓄发的关键所在,也是劲力演变的核心。当摇闪把形成坐胯下压,两手至胯部,鸡折翅动作时,我们可以设想,手继而上行,上手有扯,下手有撑肋,前肩有顶劲,此时,身则自然成弓,胯一蹬,侧闯身弹肩,手如药箭,一颤而出。 势势不离鹰捉,把把不离虎扑,可见鹰捉之重要。在练习时,很多人会把劲力放在手上,其实不然,手也是身的延长,折肋、下胯、翻背,将身体之重量挂于手上,自然可以打出一个凌厉、勇猛的鹰捉虎扑劲了。 将以上几把劲力连接起来,反复盘练,也可以拆解,单独练习,假以时日,功到自然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