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语文教学主张

 江山携手 2015-12-04

                 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音

                                 ——《九寨沟》教学实录与反思 

一、训练:概括主要内容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九寨沟》,齐读课题。

生:(齐读。)九寨沟。

师:课前,同学们认真预习了课文。下面,我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

    九寨沟在四川北部三xiàn交界的万山丛中。那里的水漂亮极了。蓝天、白云、雪峰、森林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tú画。高低不平的河谷,使湖泊与湖泊之间qià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了美丽壮观的瀑布。那里的动物有趣极了。你jì续向纵深行进,也许会遇到异兽珍qín:机灵的金丝猴,突然cuàn出来的羚羊,ruò无其事的大熊猫,行动mǐn  jié的小熊猫……那里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请根据这段话中的拼音写出汉字,这段话不需要抄。

生:(看拼音,写汉字。)

师:(出示:)

    九寨沟在四川北部三交界的万山丛中。那里的水漂亮极了。蓝天、白云、雪峰、森林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高低不平的河谷,使湖泊与湖泊之间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了美丽壮观的瀑布。那里的动物有趣极了。你续向纵深行进,也许会遇到异兽珍:机灵的金丝猴,突然出来的羚羊,无其事的大熊猫,行动敏捷的小熊猫……那里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请核对你写出的汉字,九个汉字全写对的给自己加一颗五角星。

生:(核对,订正错误。)

师:你有哪个字写错了?

生:禽。

师:(在黑板上板书“禽” 。)请同学们写一遍。

生:(在本子上写“禽” 。)

生:捷。

师:(在黑板上板书“捷” 。)请同学们写一遍。

生:(在本子上写“捷”。 )

师: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这段话。)

师:读了这段话,有谁发现这段话与课文是什么关系?

生:这段话是对课文的概括。

师:说得好。课文中也有一段话,也是对课文的概括,比老师的这段话还要精炼,你能找到这段话吗?

生:课文中的最后一段。

师:(出示:)

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齐读这段课文。

生:(齐读。)

师:如果用这段课文中的四个词语概括课文内容,你用哪四个词语?

生: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板书这四个词语。)

师:如果用这段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课文内容,你用哪个词语?

生:诗情画意。                           

师:还不够直接。

生:人间仙境。(板书这个词语。)

师: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把一篇长文章读成一篇短文章,读成一段话,读成四个词语,甚至读成一个词语。

二、细读:在最美处着力

师:(指着黑板上的“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齐读这四个词语。

生:(齐读。)

师:这四个词语既然能概括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中就一定有与这四个词语相对应的描写。请默读课文,找出来,做上相应的记号。

生:(默读课文,寻找与四个词语相对应的描写,做上记号。)

师:哪段文字写了“雪峰插云”?

生: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师:哪段文字写了“古木参天”?

生: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  

师:这段文字中没有写到“古木参天”啊?

生:原始森林中一定有许多古老的、高大的树木,这不就是写“古木参天”吗?

师:哪段文字写“平湖”?

生: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  

师:还有吗?

生: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   

师:哪段文字写“飞瀑”?

生: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师:哪段文字写“异兽珍禽”?

生:第四段课文。

师:同学们非常了不起。通过细读课文,把“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这四个词语都一一落实了。

师:(出示:第三段课文。)这段课文写了“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作者是平均使用笔墨的吗?

生:不是的。“平湖飞瀑”写得最具体。

师:作者是怎样写“平湖飞瀑”的?你喜欢哪些句子?

生:我喜欢“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这句话。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湖泊”比作“宝石”,美丽极了。

生:我喜欢“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这句话。作者写出了湖水中的倒影,说明这湖水清澈极了,真令人神往。

生:我喜欢“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这句话。作者用了许多四字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发现了作者写作的奥妙。再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重点描写“平湖飞瀑”呢?

生:因为“平湖飞瀑”是九寨沟最美的风景。

师:说得太好了!人们常说:“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沟的水是全中国,不,是全世界最美的水。同学们,今后我们去游览风景名胜,要把最美的风景写具体,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

师:怎么把九寨沟的美景通过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呢?老师教给同学们一个方法——想象。想象自己来到了九寨沟,置身美景中。请看——(范读。)

我快到九寨沟了,远远地望去,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啊,九寨沟到了!我很激动,一颗心就扑棱棱飞了出去,飞到了雪峰上面,从上往下俯看,啊,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下去仔细看看吧,我来到湖边,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站在湖边,再抬头一看,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我再低头看,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看完了这个湖,我还要去看另外一个湖,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生:(自由练读第三段课文。)

师:齐读第三段课文。

生:(齐读。读得声情并茂。)

三、发现:文本存在的疏漏

师:快速浏览第四段课文。这段课文写到了哪些“异兽珍禽”?

生: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

师:用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这些“异兽珍禽”。

   (出示:)

也许,就在不远处,有一只体态粗壮的金丝猴,正攀吊在一棵大树上,眨巴着一对机灵的小眼睛向你窥视。

生:(读出了金丝猴“机灵”的特点。)

师:(出示:)

    也许,会有一群善于奔跑的羚羊突然窜出来,还没等你看清它们,又消失在前方的丛林中。

生:(读出了羚羊“善于奔跑”的特点。)

师:(出示:)

    也许,你的运气好,会在远处密密的竹丛中,发现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正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咀嚼鲜嫩的竹叶。

生:(读出了大熊猫“憨态可掬”的特点。)

师:(出示:)

也许,你还会看见一只行动敏捷的小熊猫,从山坡跑下谷底,对着湖面美滋滋地照镜子。

生:(读出了小熊猫“行动敏捷”的特点。)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第四段课文在句式的排列上有什么特点吗?

生:用了四个“也许”,是排比句。

师:为什么要用“也许”呢?

生:因为这些珍稀动物不一定能看到,所以要用“也许”。

师:是的。你到九寨沟有可能看到这些珍稀动物,有可能看不到。如果你看到了,那是你的运气好,你会有一种惊喜的感觉。齐读第四段课文。

生:(齐读。)

师:第四段课文写的是“异兽珍禽”,你发现有什么问题吗?

生:这段课文只写了“异兽”,没有写“珍禽”。

师:你有一双敏锐的发现的眼睛。是不是九寨沟没有“珍禽”啊?

生:不是的。九寨沟有上百种珍禽呢!

师:看来这是作者的一个小小的疏忽。我们来补写两种珍禽。(出示“锦鸡”和“天鹅”的图片。)请男同学写“锦鸡”,女同学写“天鹅”,用上“也许”开头。

生:(写这两种珍禽。)

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也许你会在草丛中看到一只色彩鲜艳的锦鸡,它用一双机灵的小眼睛向你窥视,毫不畏惧。

师:写得好。把锦鸡写得活灵活现。

生:也许,你还会看到一只只洁白的天鹅,还没等你看清它们,已从湖面滑过,展翅飞向蔚蓝的天空。

师:写得真好!让我们看到了天鹅的动态美。

师:把我们写的这两种珍禽的句子补到第四段课文中去,课文就非常完美了吗?

生:这样一来,第四段课文太长了。我们可以拿掉课文中写的两种异兽的句子,再补上我们写的两种珍禽的句子。

师:你想得不错。不够这只是一个银点子。有没有谁能想出一个金点子,在第四段课文中不添加任何文字,只做一点小小的改动即可。

生:把这段课文最后的句号改成省略号。

师:掌声!你真聪明。改成省略号不就行了吗?一个标点胜过一大段文字。同学们,千万不要瞧不起标点符号,一个标点值千金呢!

四、回读:再现美丽的风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想不想验证一下,这节课我们在头脑中建构的九寨沟的画面,有多美?

生:想,非常想。

师:老师没有去过九寨沟,很遗憾。我有一位同事去过九寨沟,拍回了许多照片。我请同学们欣赏这些照片,并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担任解说员。

(柔美的音乐响起,出示一张张照片,两位同学用课文中的文字解说。九寨沟风景与课文的文字相映照。大屏幕就像一面神奇的魔镜,刚才读过品过的文字,伴随着几十张美轮美奂的照片,显得更加灵动而润泽了。同样更加灵动而润泽的是两位解说员的解说。同学们看着听着,入神了,每一张脸庞都那么生动,每一双眼睛都闪烁着惊喜的光芒。)

生:九寨沟真是太美了!我一定要去九寨沟!

师:(深情地)九寨沟/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个童话/九寨沟/一首美妙的诗/

/一幅缤纷的画/一个永远看不厌、讲不完的童话……

 

                    构筑充满智力挑战的语文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5年,而直到20年前我才明白,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我们的语文课堂能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吗?回答恐怕是否定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智力挑战。也许有人会说:“数学课充满智力挑战,我信。语文课需要智力挑战吗?语文课不是重朗读,重感悟吗?”正是这种对语文教学肤浅的理解,使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里浑浑噩噩地度过。我们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朗读,强调让学生在大声朗读中自悟,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是说朗读没有用,但是过分夸大朗读的自悟功能,其实是教师对自身责任的一种放弃。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智力挑战呢?我执教的《九寨沟》,从三个方面着力构筑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

一、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学生预习的程度。

在课堂时间有限,优秀学生容易代替全体学生学的情况下,预习也是独立学习的有效保证。而对中高年级学生而言,预习事实上就是他独立学习能力的一次次检测。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体现于预习的水平上。预习作业要全面地针对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为教学作一些基础准备。预习作业的布置要指向核心教学目标。

教学《九寨沟》,我布置了四项预习作业:一读课文,将词语读三遍,读准加点字字音;二读课文,用钢笔描红生字,把你认为容易写错的生字每个写三遍;三读课文,思考: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你是怎么知道的?四读课文,思考:“异兽珍禽”什么意思?课文中写到哪些“异兽”?哪些“珍禽”?我将这四项预习作业打印成一张作业纸,让学生通过独立预习认真完成。上课前我查看学生完成的预习作业,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对教学过程作适当调整。有了学生的充分预习,才会有充满智力挑战的语文课堂。

二、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学方式的灵活度。

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如: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常规的教学方式有时稍作改变也能提升课堂的挑战性。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我们教学中采用的常规教学方式是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认读;听写生字词,看学生的掌握程度。我对常规的教学方式稍作改变,在预习的基础上,把《九寨沟》一课的生字词放在我编写的一段文章中出现,让学生直接写出生字词。这样做,一方面加大了训练的难度,对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通过一番努力才能完成。另一方面我编写的这段文章就是《九寨沟》的主要内容,学生在书写生字词的过程中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把握,为接下来的训练学生“把一篇长文章读成一篇短文章,读成一段话,读成四个词语,甚至读成一个词语”的概括能力作了铺垫。

三、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提问的难度和长度。

我们常常发现,许多语文公开课在教学一段时间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听话地、顺从地完成一个个轻松的任务,一次次努力带着感情朗读课文,老师问上句,学生答下句,课堂热热闹闹。但是,其内在的精神,却明显地松弛下来。究其原因,是任务难度不大长度几无,而细读文本时也没有带有智力挑战性质的问题。我们常常低估学生的能力,一味降低训练的难度。其实,有一定难度和长度的问题,往往能使学生兴奋起来,给课堂带来挑战和惊喜。

教学《九寨沟》第三段课文,我向学生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作者写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是平均使用笔墨的吗?你喜欢作者哪些写平湖飞瀑的句子?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平湖飞瀑?”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也有相当的长度,需要学生对第三段课文进行细细地研读。

一切皆有思维,一切皆须思维。课无思维,便不再是课,而只是灌输。这个问题的研讨,也揭开了作者的写作奥秘。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对文章写作奥秘的揭示,必然对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师文本细读的深度。

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主要不是课堂组织形式给学生带来的挑战,更重要的是知识本身的魅力带来的挑战。教师要使知识本身的魅力散发出来,离不开文本细读的功夫。可以说,教师文本细读所达到的深度决定了课堂所能达到的高度。

《九寨沟》的第四段课文写的是“异兽珍禽”,但我通过文本细读,发现作者只写了“异兽”,没有写“珍禽”。于是文本的“缺陷”(空白)自然而然找到了,也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找到了某种需要和着落点。但我不满足于学生补写了两种“珍禽”,而是进一步追问:“有没有谁能想出一个金点子,在第四段课文中不添加任何文字,只做一点小小的改动即可?”这种一层更比一层深的教学,怎能不让课堂充满智力挑战呢?

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带来惊奇之思。看似无思的地方,其实存在着思的可能——问题只在教师。我通过对“异兽珍禽”的细读,发现了文本的“惊奇”,并通过教学把“惊奇”带给了学生。学生对“异兽珍禽”的揣摩玩味,渐渐品尝到咬开核桃的艰难过程与最终芬香,语文课散发出了知识魅力的芬芳。也在这一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不唯书”的思想。

总而言之,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师文化底蕴的厚度。教师只有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他(她)的课堂才能纵横捭阖,常常让学生思接千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说过:“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文化底蕴的竞争;教师与教师的竞争,说到底还是文化底蕴的竞争。文化底蕴丰厚了,上课时信手拈来,娓娓道出,还怕上不出精彩的课。”丰厚的文化底蕴来自于广泛的阅读,来自于深刻的反思。在读书中养气,在写作中反思,让我们的课堂因丰厚的文化底蕴而鲜活灵动。

 

奇妙平中见,巧妙蕴于实

                ——诸向阳老师执教的《九寨沟》评析

 

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罗良建

 

诸向阳老师执教的《九寨沟》,在基于文本、深入文本、创生文本的过程中,引领儿童去“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音”。整堂课围绕从具体到概括,从概括到具体,教师时时教方法,学生处处用方法,课堂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却收听说读写训练之功,得归纳演绎运思之效。可谓奇妙平中见,巧妙蕴于实。

一、检查预习巧概括。

开课伊始,诸老师单刀直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一段文字,段中生字用拼音代替;学生看拼音,写出汉字;将段中拼音变为标红的汉字,核对;订正错误,田格本上书写错误生字;读生字标红的这段话;明确这段话与课文的关系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检查生字,概括内容,六个小步,无一赘语,一气呵成。这样,一篇课文“读”成了一段短文,此乃“一概”。

课文最后一段,也是对课文的概括,比老师的这段话还要精炼。学生找到后,齐读。此乃“二概”。

找出四个词语概括课文内容: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汇报词语,读。此乃“三概”。

“如果用这段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课文内容,你用哪个词语?”找出一个词语:人间仙境。板书,读。此乃“四概”。

“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非常重要。”师生把一篇长文章读成一篇短文章,读成一段话,读成四个词语,读成一个词语。

概括,是一种能力;概括,是一种思维。此般能力,是学生“说”出来的、“读”出来的,平实;此般思维,是学生的自我“推敲”,一次比一次深入,一次比一次精当,奇妙!

至此,从具体到概括,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把书读薄了。

二、抓住词语巧赏析。

这部分,师生根据四个词语(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找出文中对应的描写,进行朗读训练和赏析。

对这个部分,我们仔细看师生的活动,就会有所发现。

我们先看学生的活动:默读课文,寻找与四个词语相对应的描写,做上记号,交流所得,读相应的语句和语段。

我们再来看老师的提问:

“这四个词语既然能概括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中就一定有与这四个词语相对应的描写。请默读课文,找出来,做上相应的记号。”

“作者是平均使用笔墨的吗?”

“作者是怎样写‘平湖飞瀑’的?你喜欢哪些句子?”

“同学们真会读书,发现了作者写作的奥妙。再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重点描写‘平湖飞瀑’呢?”

“怎么把九寨沟的美景通过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呢?老师教给同学们一个方法——想象。想象自己来到了九寨沟,置身美景中。”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活动都是因老师追问而生发的!追问什么呢?追问的是,对应这些词语课文具体描写的语句(一一对应);追问的是,课文是怎样具体去写的(重点写水,因为“九寨归来不看水”);追问的是,我们怎么才能读出这种具体的美景来(边朗读边想象)。概而言之,老师追问的是作者写作的奥妙:写的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分析,是一种能力;分析,是一种思维。此般能力,是学生“找”出来的,“说”出来的,“读”出来的,平实;此般思维,是老师一次次追问实现的,老师追着学生去“赏”、去“想象”、去“旅行”,值得一提的是,从开课以来,老师的课件就只是黑的底、白的字,学生是通过自己对文字进行“编剧”,进行“穿越”,不知不觉地从“抽象”走向了“具象”。这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既关照了语言文字本身,又降低了难度,避免了过于理性和枯燥,巧妙!

至此,从概括到具体,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中,把书读厚了。

三、着眼语用巧训练。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个“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我曾经把它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即学习作者),突出一个“训”字;第二个层次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即学习者练习),突出一个“练”字。

如果说,本课上面两个环节,学生在概括和具体中走了一个来回,把书读薄了,又读厚了,是“读”出来,是“训”出来的;那么,这个环节,就是“写”出来的,“练”出来的。而这“写”来自于“读”,这“练”源自于“训”。

诸老师怎么让儿童写练的呢?

让儿童去发现!第一次发现:“这段课文写到了哪些‘异兽珍禽’?”(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第二次发现:“你发现了第四段课文在句式的排列上有什么特点吗?”(课文用了四个“也许”,“也许”用得很准确);第三次发现:“第四段课文写的是‘异兽珍禽’,你发现有什么问题吗?”(只写了异兽,而没有写珍禽。)

让儿童去练笔!第一层练笔:请男同学写“锦鸡”,女同学写“天鹅”,用上“也许”开头。第二层练笔:将自己的作品加在课文异兽的描写后面(太长);拿掉课文中写的两种异兽的句子,再补上我们写的两种珍禽的句子(不错,银点子)。第三层练笔:在第四段课文中不添加任何文字,只做一点小小的改动即可(把句号改为省略号,金点子)。

抓住课文的疏漏,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根据“异兽珍禽”,去发现,去写练,写具体,写生动,写出自己的想象,最后这些文字和想象,概括归结为一个“……”,恰当、得体。如此训练,由学生发现而来,由学生写练而来,平实;如此训练,超越作者,发挥想象,让学生经历语言的丰富去“也许”“也许”,好不过瘾,最后又在各种异兽与珍禽练写的比较中收束为一个标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高妙!

至此,课堂实现了对概括走向具体的深入(语文知识)和深刻(学生体验)。

四、回读课文巧累积。

课,已着落至此,似乎没有可以上的了。不料,诸老师一石激浪,“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想不想验证一下,这节课我们在头脑中建构的九寨沟的画面,有多美?”老师通过同事到九寨沟旅游的真实照片,一改课件的黑白两色,美轮美奂,图画、文字、音乐,还有孩子们动情的读书声。

还原,还原,在读书声中、在音乐里、在文字和图画后,还原!还原真实!

最后一个环节,占时不多,却隽永、美妙。至此,课堂实现了对概括和具体的整体关照。

看了《九寨沟》这堂课,我不想说“山是山,水是水”的三重境界,我只想说,概括(整体)——具体(细节)——概括(整体),浪漫——精确——综合,遵循了儿童语言获得和思维发展的规律;我更想说,正确深入的文本细读是语文老师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此的教学,简单平实,大巧若拙,妙不可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