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板桥书画

 真爱凝香 2015-12-06

板桥书画

 

隶书,在秦代被称为“左书”、“史书”。魏晋时被称为“楷书”。有波磔的隶书被称为“八分隶书”。李玉棻在《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称板桥的书法“法《瘗鹤铭》而兼黄鲁直,合其意为分书。”

《瘗鹤铭》传为梁代茅山道士陶弘景的手迹,黄庭坚称其为楷书之祖。黄鲁直,即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郎。后因修实录不实之罪名被贬。出入苏轼门下,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其诗多写个人生活,若干作品亦表现出了倾向旧党的政治态度。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又能词。擅行、草书,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和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瘗鹤铭》。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另有诗文集《山谷精华录》,词集《山谷琴趣外篇》。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及草书《廉颇蔺相如传》等。

板桥曾曾多次观摩《岣嵝碑》,是因为《岣嵝碑》既不同于甲骨文和钟鼎文,也不同于籀篆,形如蝌蚪。因其文字奇特,历代对其内容看法不一:古代多认为是记录大禹治水的内容,而近年一些学者则认为《岣嵝碑》并非禹碑。如曹锦炎认为《岣嵝碑》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句代表他的父亲越王不寿上南岳祭山的颂辞。而刘志一则认为《岣嵝碑》为楚庄王三年(前611)所立,内容是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但也有人猜测可能是道家的一种符箓。明代学者杨慎、沈镒有释文。板桥所书《岣嵝碑》,乃依杨慎所释。

板桥独创的书体,板桥自称“破格书”、“六分半书”;书家誉称“板桥体”、“乱石铺街”、“浪里插篙”、“摇波驻节”、“醉汉夜归”、“雨加雪”;今人称为“漫书”。这种书体的特点是隶架、楷骨、行意、篆格、草神。也就是说,“板桥体”具有清代书法家郑谷口的隶书之架;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之骨;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行书之意;秦代政治家李斯的小篆之格及唐代书法家怀素的狂草之神。在章法上,错落有致,时出天趣,构成了音乐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除此之外,板桥还对东汉书法家崔瑗、蔡邕,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北宋书法家米芾、苏轼及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等书家的作品进行过潜心的研究。

板桥善用蹲笔,且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板桥体正好出现在人们开始厌恶馆阁体(乌、方、亮)和帖学之时,有人称它“如灌夫使酒骂座,目无卿相。”“如秋花依石,野鸜戛烟,自然成趣”,也有人视其为“野狐禅”。

板桥书体的形成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36岁之前,此为筑基期。书法整规秀丽,功力扎实,酷似古人。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秋九月,他在北京瓮山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可以看出在大王书中有锺繇的影子。

第二阶段,即36岁至46岁,此为求变期。以情趣为基点,笔墨放纵,多有黄庭坚书法的挺劲和怀素书法的飘逸。如雍正十一年(1733),板桥在小海为朱之功所作把十二寿序通屏,洋洋洒洒604字,结体跌宕,真气充弥;

第三阶段,即46岁至61岁,此为精进期。笔墨狂纵恣,结体奇险。如乾隆五年(1740)六月十八日,板桥应人之索,节录了一段《怀素自叙帖》,板桥说这完全是“自出己意”之作。亦楷亦隶亦行亦草亦篆,五体合一,饶有风趣。像《城隍庙碑记》,骨坚肌丰,爽浪清绝。乾隆十六年(1751)秋九月,板桥所作“难得糊涂”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板桥赢得了更为广泛的知名度,整篇古朴秀逸,有如浪破天门之感。

第四阶段,即61岁之后,此为精熟期。如乾隆二十三年(1758)三月,于橄榄轩所作李壶庵《道情》词卷朴拙遒劲,古秀独绝。如乾隆二十四年(1759)自订《板桥润格》,犹珠湖泻池,气贯势通。再看其形体,有扁有特扁,有长有特长;有特小,如“小幅二两”之“二”仅占一字之半格;有特大,如“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之“也”字,最后一笔竟占六字之格。有繁体,有异体。乾隆二十八年(1763),七十一岁的板桥所书“操存正固称完璞;陶铸含弘若浑金”对联墨色苍润,老辣拙朴;乾隆三十年(1765)春,七十三岁的板桥为咏亭所书“琢出云雷成古器;劈开蒙翳见通衢”对联可谓羚羊挂角,起落无痕;同年为扬州百尺梧桐阁所书“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月色;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对联骨力清劲,神完气足,俨然“如雪柏风松,挺然而秀出于风尘之表。”(郑方坤《郑燮小传》)

近人论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说。在题识画论中,板桥的书法高度地体现了崔瑗关于“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草书势》)的基本法则。板桥体犹如风吹浪涌,别具高致。丁家桐评其“如老翁拄杖,小孙牵袂;少男放肆,少女含羞;急者抢道,徐者闪让;壮者担物,弱者随行……”(《绝世风流郑板桥》)真乃乱石铺街辟溪径,六分半书世人惊!

清人张维屏说:“板桥大令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松轩随笔》)

板桥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综观板桥绘画,题材主竹,主兰,主石。早年涉及花卉,主要有梅花、荷花、菊花、葵花、牡丹、佛手、松柏、蒲草、菱、橘及蟹、虾。乾隆十四年(1749),57岁的板桥在《板桥自叙》中说:“善书法,自号‘六分半书’。又以余闲作为兰竹,凡王公大人、卿士大夫、骚人词伯、山中老僧、黄冠炼客,得一片纸,只字书,皆珍惜藏庋(gui)。”

唐代诗人白居易终生喜竹,他在《养竹记》中说: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建善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号“君子”。

板桥认为:竹为君子。他在《再复文弟》的信中有一段堪称画竹的妙论:

    凡画墨竹,分立竿、添节、画枝、画叶四法,循序而行。起笔先留竿留节,稍与根须短,中竿须长,又贵长短各殊,最忌一律,便落呆板。竿宜两边如界。节贵上下相承,其形若半环。若画一两竿,墨色可随意;画三竿以上者,前者墨宜浓,后者墨宜淡,始有前后之别。稍至根,虽一节节画出,而笔意须贯穿。立竿既定,随手画节,上节须覆盖下节,下节须承接上节,中虽断,笔意须连属。落笔不可太弯,不可太远,不可齐大,不可齐小,宜两头粗,中间细;宜两头放起,中间落下,始见全竿圆浑而得势矣。

    画枝须枝枝著节,行笔须迅速,迟缓则无生气。用笔须遒健圆劲,始有生意。嫩枝须和柔而顺,其节小;老枝须挺拔而起,其节大。枝覆者叶多,枝昂者叶少。风枝欹斜,雨枝下垂,归在描摹得神也。

    画叶须一抹而成,行笔愈速愈妙,少迟留便呆笨失势。写墨竹惟画叶为最难,下笔要劲利,实按而虚起,须有破法搭法;墨色须有浓淡,则老嫩反正分明矣。更有七忌:一忌孤生,二忌并立,三忌如叉,四忌如井,五忌如手指,六忌粗如桃叶,七忌细如柳叶。避免七忌,又须参以四宜:雨叶宜垂,露叶宜润,风叶宜翻,雪叶宜压。更有八法须知:老嫩须别,阴阳须分,春叶须嫩而上承,夏叶须浓而下俯,秋叶须带萧疏之态,冬叶须带苍老之形,风叶无一字之排,雨叶无人字之列。

在这里,板桥详细论述了写竹的“四法”、“七忌”、“四宜”“八法”,诚为经验之谈。

板桥写竹“无所师承,多得益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先是以“眼中之竹”,再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由“胸重之竹”到“笔下之竹”。其实,这属于一种相对的说法,板桥曾对文与可、苏东坡、黄山谷、郑所南、徐文长、石涛以及兴化籍宫廷画师禹之鼎等画竹大师的作品进行过仔细的揣摩。

板桥对竹情有独钟。以情写竹,竹满于情。他认为竹是一种品格,一种力量,一种愿望,一种意境,一种趣味,一种追求。故笔下之竹有清风徐拂的春竹、有白云护绕的夏竹、有气爽清丽的秋竹、有飞雪寒索的冬竹,有红日辉映的晴竹,有滴沥潇湘雨竹、有褐色斑斑的老竹、有翠烟如织的新竹、有凌空的立竹、有团然的卧竹。有风竹、有山竹,他的竹以“墨”高度表现竹光、竹色、竹影。

板桥以竹比高节,以竹喻虚心。写竹千变万化,笔下有六竿竹、有三竿竹,有两竿竹,还有一竿竹。题跋多以诗句为主: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

——《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

宦海归来两鬓星,故人怜我未凋零;春风写与平安竹,依旧江南一片青。

 

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还愁口说无凭据,暗里赃私遍鲁东。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

 

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馆长精神;请看一片萧萧竹,画里阶前总绝尘。

 

昨夜西湖烂醉归,沿山密乱牵衣;摇舟已下金沙港,回首清风在翠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人叶衍兰评价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

兰有“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之称。“竹有节而无花,梅有花而无叶,松有叶而无香。”独兰三者兼而有之。文人画兰,约始于北宋米芾,但却以元初郑所南为宗师。

板桥笔下之兰,有破盆兰、有半开兰、有折枝兰、有峭壁兰、有荆棘兰、有八畹兰。兰叶用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一叶出之,笔法多变,从而达到了老笔纷披,纵横裕如的艺术效果。

板桥笔下之石,有柱石,有菊石,有一笔石,有兰竹石,题跋亦多以诗句为主,间有跋为词的。他有一幅题《兰竹石》图,调寄一剪梅词,写得跌宕多姿,宛如流水行云:“几枝修竹几枝兰,几枝修竹几枝兰,不畏春残,不怕秋寒。飘飘远在碧云端。云里湘山,梦里巫山。   画工老兴未全删,笔也清闲,墨也斓斑。借君莫作图画看,文里机关,字里机关。”清人林苏门在《邗江三百吟》中说:“时人但以(板桥)字之怪,画之随意,不惜分金而换之,而不知所擅长者,则在闲言碎语,题幅中多妙趣耳。”

板桥竹劲节扶疏,超尘绝俗;板桥兰叶秀肥腴,幽香缥缈;板桥石萧散神逸,空灵有致力。故有“郑竹”、“郑兰”、“郑石”之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