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流业英雄榜:这些物流大佬们的江湖往事

 hjsn 2015-12-06
物流是个江湖,既出豪杰,也出豪富。顺丰速递创始人王卫在2014年的胡润华人富豪榜上就以240亿元的身家创造了两个纪录:华人百富中最年轻的创业者、胡润榜上物流富豪获得的最高排名!通达物流汇集整理了中国物流行业迄今为止最为知名的物流大佬们的沧桑往事,供大家细细回味这些正在远去的历史。

与富豪榜上大部分的“家族”富豪不同的是,物流行业的登榜者,几乎清一色都是白手起家的。王卫如此,刘武如此,王树生如此,黄远成、李东军、陈德军、付长明、李艳归、喻渭蛟、王振华、崔维星、刘用辉、杨绍鹏、周国辉、官金仙、黄武学、徐冠巨、薄世久、杨志平、李浪……这一个个如今如雷贯耳的物流大佬的名字的背后,其实都暗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奋斗艰辛,沧桑往事!

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人都只记得他们获得成功后的光鲜与豪迈,淡忘了曾经的执着和感动。

通达物流汇集整理了中国物流行业迄今为止最为知名的“物流大佬们”的沧桑往事,供大家细细回味这些正在远去的历史。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1
财富人物:王卫,顺丰速运创始人
财富峰值:240亿元(2014年,胡润富豪榜)
王卫,1971年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6岁时随父母迁到香港。其父母到港后因为学历不被承认,只能做收入微薄的普通工人。年幼的王卫也因此渡过了一个贫困的童年。高中毕业后,王卫踏上了谋生的道路,从最底层的小工做起。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大量港企北移到大陆,带动了大量的中港之间的快件需求。一开始,王卫只是收人委托,利用其港人身份之便利,在粤港之间带点“货”。这些“货”大部分都是中港之间的单据和样品,虽然不能算是走私,但确实是游走于法律的边缘。只是按照正规渠道的话,因为报关通关等一系列手续,需要一个星期才能送到香港。而通过王卫这样的“背包客”,快的话甚至能当天来回!

1993年,随着中港之间“货”量的快速增加,王卫“嗅到”了商机。他向父亲借了10万元,创建了顺丰。公司创立之初,只有六位创始人兼快递员,公司的网点只有两个, 一个在广东顺德,另一个在香港的钵兰街。

创业初期,王卫和其他创业者每天都像疯了一样,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每天都是凌晨起,深夜归。凭借低价竞争和优质服务,王卫的快递业务发展迅猛,快速成为“中港件”最大的快递商,这也使得王卫仅用三年就从借钱创业的快递员一跃成为千万富翁。当时,刚刚摆脱贫困生活的王卫,也曾经意气风发,十足一副暴发户作风。所幸这个阶段没有持续太久,王卫在家人的规劝下,慢慢冷静下来,并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法大义,洗去了王卫身上“嗔”与“痴”,使得笃信因果功德的他,多出了许多暴富者所没有平和与淡定。

人们眼中的王卫,一直十分低调,甚至连公司的内刊上,都看不到老板的照片。其实,王卫的低调是有原因的:一个原因自然是因为“中港快件”一直是十分政策敏感的灰色地带,而顺丰的过半收入来自中港快件,每年更因此要向国家邮政管理部门缴纳巨额罚款,过多的曝光,只会带给顺丰更大的困扰。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顺丰直营化结下的“仇家”太多。顺丰在2001年之前,采用的是加盟式发展。但是这种公司结构与顺丰的高端市场定位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在从1999年起,王卫下定决心要顺丰实现直营化。但是直营化无异于要革加盟商的命,所以王卫不得不豁出性命,采取极其强硬的做法来收权。最终,顺丰实现了直营化,王卫也深深得罪了一批原来的合作伙伴。凡是见识过物流行业刀光剑影的人,一定能够理解王卫身边为何总有那么多保镖。

实现直营化后,顺丰就开始了全新的高速的发展。2003年,顺丰开始租用全货机,09年就自购两架757全货机。05年,顺丰的营业额只有16亿元,10年就增加到120亿元。如今,顺丰已经完全超越了原来的领头羊EMS,远远领先于其他同行。

2013年底,顺丰与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达成合作,获得三者共计80亿元的私募融资。

2014年度胡润富豪榜公布,王卫以240亿元的身家和榜上最年轻的创业者两大亮点,再度受到社会各界的追逐和关注。从王卫的性格和目前的快递市场环境来看,相信顺丰还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并最有希望成为中国首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快递巨头!

2
财富人物:黄远成,远成集团创始人
财富峰值:不详,评估约30亿元
黄远成,1964年生于四川仁寿县。由于父母都是教师,黄远成成长的环境还不错。但骨子里涌动的不安分,让他在年仅18岁时,居然只带了点零钱,就孤身远赴广州。当他流落到广州火车站时,身上只剩下五毛钱!从小没怎么吃过苦的黄远成,第一陷入举目无亲、忍饥挨饿的困境。

广州火车站,是黄远成人生中的最低点,也是他宏伟事业的起点。当黄远成用这最后的五毛钱,与一位和善的老人“合伙”买下一个面包后,老人要把整个面包都给他,饥肠辘辘的黄远成感觉自己至少能吃下十个面包,但却坚持把面包一分为二,一人一半。在黄远成的眼中,这半个面包其实代表是他的骄傲,同时也老人是作为合伙人应得的“利益”——区区半个面包,却折射出翌日黄远成在商场上的气度和坚持!黄远成在老人的指点下,成为广州火车站的装卸工,这一干就是6年!1988年,蛰伏六年的黄远成倾尽全部积蓄,成立全国第一家铁路货运市场化公司——远成储运。公司成立仅半年,黄远成就获利十万,获得人生第一桶金。

远成获得第二次腾飞,源于1997年铁道部第一次推出承包经营的“行包专列”。当时人人望而生畏的行包专列,在黄远成眼中却是稀缺的市场资源,于是大手笔拿下广州到成都和上海的线路,并在短时间内将这两条线路的发货量增加了十倍!2004年,远成花11亿元拿下三条特快行包专列,再度震惊业界!半年后,项目净亏1.3亿元,黄远成不退反进,加大投资力度,终于在2004年底扭亏!

黄远成的崛起,源自我国铁路货运业的变革,可以说,2004年以前,铁路货运的每一次的重要变革,黄远成都是积极的参与者,甚至是推动者!黄远成也因此走上了“铁路大王”的神坛。在功成名就之后,黄远成移民新西兰,并把公司的国内事务逐步下放给其弟黄远新和职业经理人张钰等人。

然而,远成集团从创立的那一天起,人才流失一直就如梦魇一般纠缠着它。随着远在南半球的黄远成越来越分身乏术,远成集团在2010年之后的发展逐渐趋于平庸。

财富人物:刘武,宝供集团创始人
财富峰值:不详,评估约20亿元,2008年
刘武,潮汕人士,1963年生于广东澄海。79年高中毕业后,刘武进入县供销社当会计,后来被派到广州负责转运站的工作。然而,国资背景的转运站运行不佳,很快面临倒闭。当时年仅27岁的刘武却认为,全国各地的商家到广州采购的货物常常无法顺利运回,如果能将这些零散货物资源整合起来,必定能带来巨大的机遇!于是,刘武看准机遇,承包了这个濒临倒闭转运站!

刘武的想法虽好,但是要实现却十分不易。为了实现心中梦想,刘武花80元购买了一个手提箱,提着它日夜兼程地走遍了大江南北数十个大城市,不厌其烦地与各地的商业储运公司逐一商谈,仅凭一己之力,硬是完成了当时看来难以想象的大规模社会物流资源整合。刘武的努力让这个转运站发货量剧增,并且迅速扭亏,高峰时一个月就能获利百万元。

正当别人羡慕刘武的日进斗金时,刘武却突然放弃了承包,辞职下海!

因为刘武在一次与国外客户的沟通中发现,与生机勃勃的中国市场相比,低端落后的物流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却让外商困扰不已。这次沟通让刘武终身难忘,同时也坚定了他投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决心。

1993年,当时还是转运站站长的刘武,主动给前来参会在一次会议上结识了时任宝洁物流高管的邓云雄,发现了保洁的商机。1994年,刘武下海创立广东宝供储运,核心业务来自保洁。在宝洁的“严厉”调教下,宝供储运迅速走向成熟。1999年,在刘武的多番努力下,宝供储运更名为“宝供物流”,中国第一家以“物流”为名的企业就此诞生。宝供在铁路行包、物流信息化、物流基地等方面频频出手,屡有斩获,再加上刘武本人热心公益,长袖善舞,宝供集团隐然成为当时本世纪初期我国物流行业的领军企业。

宝供的成功,让刘武也因而受到某些媒体的推崇,并冠以“中国物流之父”的过度赞誉。其实,笔者印象中的刘武其实是一个务实而谦逊的人,常常重感情而轻名利。这一点,从他每年花百万巨资设立“宝供物流奖”,以及“宝供永远是中国的!”这句充满浓浓乡情的话语中可以得到证明。2008年,身为“民建”成员的刘武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宝供物流也转为低调。当无数的物流新锐纷纷崛起的时候,甚至有人发出“宝供物流,尚能饭否”的嘲讽。

不过进入2014年以来,先是业内爆出宝供花300万高新,聘来了年富力强的原安得物流总经理卢立新为执行总裁,紧接着宝供又与IBM启动了“战略与运营体系优化项目”,使得人们对宝供的下一步发展,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财富人物:王树生,大田集团创始人
财富峰值:约40亿元,2004年
王树生生于1954年,家里有五个孩子,男孩儿中他排行老大。他幼时贫苦,在六十年代初,父亲常领着他到天津市郊区的公路旁摘树叶、拔野菜,然后母亲把洗净的树叶或野菜掺和着棒子面做菜团子果腹。即使如此,全家人依然是半饥半饱,并患有浮肿。但即使是这样的困境,他的父母依然会将食物分给一些更需要帮助的人。这种做法也深深地影响了王树生。

有一次,家中难得地做一次韭菜盒子,全家人都渴望地等待着享受盒子的美味。小王树生趁人不注意,偷偷将两个盒子送给了窗外路过的一对孤苦老人。由于盒子是有数的,王树生的行为很快在吃饭时被发现了。父母在知道真相后并没有责罚他,而是默默地把自己的那份食物贡献出来,让每一个孩子们都能吃到盒子。童年时那顿美味的韭菜盒子,他的父母却没能吃到,其中的辛酸,让王树生一直难以释怀。

1992年,本来在天津市交管局端“铁饭碗”的王树生,为了给妻儿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毅然辞职下海。创业第一年,王树生凭借6万元的积蓄,创建了大田空运公司,在天津开展中俄空运包机业务。当年就完成了包机运输300架次,成为天津的包机大王。

1999年,王树生与联邦快递盒子建立大田联邦快递,十七年后,这家公司被联邦快递以四亿美金的价格全资收购,王树生也因此一跃成为当时中国物流业的顶级富豪。

成为超级富豪的王树生并没有如人们猜测的那样,淡出物流圈,而是继续拿钱投资了航空业和公路货运业。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二十年前初次创业的好运并没有在他身上延续,王树生的名字也因此鲜有媒体提及了。不过王树生确实创造了中国物流富曾经的高度,而更为重要的,是他将童年时深刻心中的“爱之梦”,付诸于企业管理、员工的培育和公益捐赠之中,其善心、善行,堪称中国物流富豪之表率。

财富人物:徐冠巨 传化集团董事长
财富峰值:不详 评估约37.3亿元(2010年)

被医生诊断“活不过10年”


1961年,徐冠巨出生在浙江萧山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因为父亲徐传化一直在一些小生意,家境在当时还算宽裕。1978年,徐冠巨17岁,参加了“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二次考试,可惜连续两次均名落孙山。1980年,他参加了万向节厂招工考试,成了万向的一名会计。


如果不是有后来的变故,也许这世上就多一个好会计,少了一个物流大亨。


1985年,一场可怕的疾病降临到了年仅24岁的徐冠巨身上,他患上了一种非常难治的血液病--溶血性贫血。医生断言:“休养得好大概可以活10年”。这场病改变了徐冠巨的人生轨迹。


同年,徐家的生意失败,只能靠着积蓄和父亲每月50元的退休金生活和看病,到1986年底,徐家已经欠债2.6万元。而由于生病,徐冠巨只能放弃会计工作回家静养。“这意味着,两万六的欠债可能一辈子也还不起了。”


为生存创业


为了生存,徐传化在和徐冠巨商量之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创业。徐冠巨东拼西凑了2000元作为启动资金,开始做液体皂。之所以选择做液体皂,是因为其成本低廉。


就这样,1986年底,传化集团的前身——徐家简陋的家庭作坊正式开业。


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不就,市场需求旺盛,徐家的液体皂生意也因此获得了巨大成功。徐冠巨的“第一桶金”也是来源于此。


徐家开始走出绝境的时候,重病青年徐冠巨也开始乐观起来。病居然也慢慢好起来了。


随着液体皂生意的慢慢扩大,徐冠巨开始自学研究化工,通过不断试验,推出多种产品。其中,1990年,他经过1000多次实验,发明的“901特效去油灵”填补了国内企业在该领域的空白。至今,市面上仍无明显超越901的同类产品出现。徐家的生意再次红火起来,至1993年,传化集团的收入已达3000万元。到了2004年,传化集团的销售额已经接近10个亿。这一年,传化股份在深交所中小板正式挂牌上市。


“现在很多人说中国企业家的资本积累有原罪,但我可以说,传化(即传化集团)从创业就是逐步积累过来的,从一桶液体皂到今天的化工上市公司,都是一年一年的积累,没有投机取巧。”徐冠巨对记者说。


展开物流宏图


在化工领域取得重大成功后,徐冠巨开始在物流领域施展拳脚。


其实,徐冠巨对于物流的认识也是逐步的:1997年,随着传化产品销售的火爆,出现很多产品运不出去的状况,由此,他开始重视运输市场,开始组建自己的车队。很快,徐冠巨把车队又升级成独立核算的运输公司。徐冠巨把这家公司定位为一家社会化的运输企业: “不仅为传化本身服务,同时也吸收社会上的车辆,为其他企业服务。”


随着运输公司的发展,返程车问题又成为突出矛盾。以此为突破口,徐冠巨又把目光投向了获得返程车的主要途径--当时普遍流行的具有配载功能的停车场,也就是通称的货运市场。通过对当时主要的货运市场的考察,徐冠巨逐步理清了对公路货运行业的发展思路。


如今,传化公路港可谓开启了公路货运运营的新模式。其正以旺盛的生命力诠释着中国物流春天的到来。在这个过程中,相信传化也将进一步做大做强,继续做中国民营物流的排头兵。


财富人物:杨绍鹏 海丰航运创始人
财富峰值:39.7亿元 (201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347名)

从识字不多的码头工人到中国民营船企老大,杨绍鹏的履历看起来似乎顺风顺水。但只有熟悉他的人,才明白这背后的付出与辛劳。没人能像他一样勤勉,也没人能像他一样有毅力,有灵活的头脑……


当码头司机是最大理想


1978年,22岁的杨绍鹏下乡返程,被安排在青岛港8号码头。在当时恶劣条件下,当个码头理货员或者汽车司机是他最大的理想。当时,文化不高的杨绍鹏决心补文化课,经常把夜校的两个班的课都上了,疯狂的背单词。那个年代,学习的人多,但坚持到最后的却没几个。杨绍鹏一直坚持着,当时烂熟于心的世界100多个港口名,直到今天仍能脱口而出。


一天,他习惯性地在码头上核对货物标签,发现山东外贸工艺品公司同时发的两批货被船运公司装错了。杨绍鹏找到理货员,事关重大,理货员也不敢确定。直到核对了原始单据后,才紧急卸货重装。为货主挽回了十几万美元的损失。杨绍鹏也因此引起了领导的重视。不久之后,他就被提拔为科长,成为山东省外贸系统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科长。


两年之后,29岁的杨绍鹏再次脱颖而出,被提拔为山东外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而从总经理助理高升至外经贸局副处长,杨绍鹏仅用了4年多。在论资排辈的年代,这种超常规发展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运营模式独树一帜


1991年后,国家开始放开航运业,允许几家垄断企业之外的单位经营航线。当时杨绍鹏已经有了十几年的集装箱运营经验,感到这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于是,创办了山东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在最佳时机进入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1992年,他又联合几家外贸公司出资买了条船,开始自己经营航线。他选择了比较熟悉的中韩航线。


二十世纪90年代初,正是国际航运市场走强的时候,当时只要懂船舶业务的,就能获得大发展。不过,杨绍鹏的模式可谓是颇具用心。大的航运公司跑中日航线,从锦州出海后会绕着关东关西兜一个大圈子,经停沿途港口,船期漫长。杨绍鹏买来小船,开辟点对点的航线。高频率短周期的打法,为他带来了不少高级货物的生意,比如冷藏货、鲜鱼、蔬菜水果等。通常,这样的特种货物比普通干货的利润至少高出一倍以上。


“有些客户平时可能连舱位都订不到,保鲜度什么的更是没法奢求。大公司可能顾不上的这些细节,我们却可以量身打造。”杨绍鹏说。


1995年以后,外国船公司大量涌入国内,海丰也进入了竞争过度激烈的“恶狼环境”。为了使企业摆脱体制桎梏,杨绍鹏开始改制--他卖掉了海丰当时拥有的12条船,把所有的净资产全部还给了国家。2001年9月,海丰整体改制为管理层和员工持股的民营企业。


“那段时间异常艰苦,杨绍鹏疯狂地工作,几乎每天都是走得最晚的人。”除去了体制的羁绊,杨绍鹏开始了以青岛为中心的全面出击。


谈及海丰的扩张,杨绍鹏笑言,海丰航运每个新增的布点背后都有故事,“我们去上海,港务局就不让我们进,说海丰算什么公司?我们后来挂靠了别的公司才进入;在大连,港务局局长明确讲海丰不能进来;厦门,8家公司联合起来对付我们,要把海丰打出去。”最终,他靠真诚、勤奋赢得了机会。


到了2001年,航运企业的市场行为逐渐规范,市场开始好转。而海丰如日中天的发展,正是对杨绍鹏的眼光和意志的最高犒赏。


财富人物: 陈嘉良 联邦快递高级副总裁及中国区总裁
财富峰值:不详

陈嘉良有着典型的“香港性格”——低调、谦恭、勤勉;把工作和家庭分得很清,而每一个方面,他都全情投入。从1985年在香港加入联邦快递,从一名普通的客户经理,到如今成为联邦快递的中国区总裁,靠的不仅是他的勤勉,还有独到的商业慧眼。收购大田物流,正是他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职业生涯从敲门介绍开始


1985年,陈嘉良大学毕业时,刚好碰上联邦快递进入香港市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参加应聘,结果,联邦快递用在当时颇高的薪水向他敞开了大门。陈嘉良说:“进入FedEx,不是我有眼光,只能说我幸运。”


陈嘉良的工作在许多人眼里也许颇为不起眼。他每天在各个楼宇中间一家挨一家地敲门,把联邦快递的服务介绍给客户,可就是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工作,陈嘉良仍干得劲头十足。那时的联邦快递香港分公司规模很小,实行的是人手带货,陈嘉良每天都会带着护照上班,随时准备带上货飞往美国。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随着香港进出口贸易一派繁荣,联邦快递业的业务在香港扶摇直上。陈嘉良处理客户关系的能力很不错,连续两年成为全球表现最佳的销售。他得到了一只展翅欲飞的水晶鹰和在百慕大的一周假期。此后不久,陈嘉良就被提升为货运站经理,主管香港进出口货件运作。那时,他要和手下的五十多人一起管理好联邦快递在香港的24小时通关操作。很长一段时间里,陈嘉良每天睡得很少,经常在车里睡一觉后到公司洗个澡,接着再干。“那时,什么都不太懂,除了勤奋,没有别的办法。”陈嘉良说,他的哲学是:我不懂,但我愿意学,可以穿着短裤和大家一块儿做;只有我干得好,在总部面前有光彩,才能为你们争取利益。


资本游戏助力


1989年,联邦快递收购了陈香梅名下全美最大的飞虎货运航空公司,陈嘉良是负责整合操作的人之一。


从19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低成本”理念让联邦快递建立了独树一帜的扩张路径。选择与民营物流企业大田集团合资,对内,接收大田的网点与业务并继续由其开拓市场;对外,利用其强大的国际直航线优势,让越来越多的客户连通其全球供应链。收购大田物流,可谓是陈嘉良的“神来之笔”--既扩大了联邦快递的市场和业务,又保持了低价优势,这也是联邦快递迅速发展的秘密武器。


随着跨境电商的迅速发展,联邦快递的业务蒸蒸日上。今年,联邦快递又获得了中国快递从业执照,这无疑将更进一步推进其业务的增长。


财富人物:崔维星 德邦物流创始人
财富峰值:不详

崔维星,山东诸城人,199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会计专业,同年分配到广东省中国国际旅行社任财务部会计;1993年,因不满于当时的工作现状,崔维星打破了带有国企标签的铁饭碗毅然下海搏击。在下海的这段日子里,崔维星的经理可谓非常丰富,做过会计,也做过国际货运。


当时,一位广东国际货运公司的老朋友向崔维星介绍了航空货运的广阔发展前景,同时希望他加入负责货运业务。业务工作极大地挑逗了崔维星的神经。他兴冲冲的加入到货运公司,之后被派往中山开拓最原始的货运业务。一个搬运工,一个司机,这就是当时崔维星全部的下属了。他因此一边做着领导,一边干着杂活。


由于这个营业点地理位置比较偏,崔维星想了很多的办法,业务虽然打开了,但离初始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到1996年8月,广东国际货运公司领导认为中山营业点业务开展不好,决定放弃中山业务。


但崔维星没有放弃。凭借自己收获的货运经验和相当一部分客户资源,1996年9月1日,崔维星筹措了部分资金,创建了“崔氏货运公司”。公司当时只有四个人:崔维星及他的爱人薛霞、一个司机、一个搬运工。


减去了大公司操作的中间环节,再加上丰富的经历经验,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公司的业务走上了正轨,货量一直稳中有升,利润也在不断积累。这样不到一年时间,崔维星就赚到了近二十万,完成了创业后的第一桶金任务。


1998年6月,崔维星承包了南航老干客货运处,掌握了货运的主动权,相当有思想的崔维星就像是开足马力的发动机,很快为公司找到了充足的货源。带领公司进入了发展上升通道。


2000年8月8日,广州市德邦物流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于优质的业务,很快吸引了一批合作者。同年12月,俞大富(现今的金大物流的老总)带着他的公司并入德邦;2001年,石浩文(现今新邦物流老总)也带着他的公司并入德邦。德邦进入到快速膨胀期。此时,德邦将目光转移到汽运专线上,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3年4月,俞大富因与德邦在发展理念上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带着金大走向了另一个发展方向,德邦因而失去了深圳的主要业务。同年6月,石浩文因为同样的理由带了一批骨干成立了新邦物流。两次分割,几乎让德邦落入深渊。


为了把德邦带出困境,崔维星决定改变业务模式,利用自己的货运优势,进一步挖掘业务潜力。2004年,广东德邦物流公司成立,注册资金1000万元。此后,德邦创新推出“卡车航班”业务,用公路货运的价格完成航空快运的业务。正是这项业务让德邦完成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踏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来源:通达物流(公众号ID:tongda99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