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官汤斌:死后仅剩八两银

 侗乡人1961 2015-12-07

清官汤斌:死后仅剩八两银

来源:检察日报 发布时间:2013-10-16 08:00
分享

  汤斌字孔伯,是清初名臣。他在顺治九年中进士,陪顺治读过书,给康熙讲过课,教过康熙的太子。汤斌在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应童子试,十五岁前就读完了《左传》、《战国策》、《公羊》、《史记》、《汉书》等。

  汤斌生活简朴,为时人所称。他任职期间,鱼肉荤腥概不入衙署,每日只买三块豆腐作菜肴,人称“豆腐汤”。他的一生清正廉明,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汤斌随父学习时悟出了一条终身谨守、所为皆由此出的“座右铭”,即“节用最关治道”。汤斌喜研理学,但更信王阳明,因为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经世治用”,而他正想有所作为,他不想做隐士,他想入世入仕、想拯救民众于水火。

  汤斌出任江苏巡抚的第二年,扬州一带大旱,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汤斌下令各县打开官仓赈灾,又发动全省文武百官踊跃捐献,但还是杯水车薪。于是,汤斌下令江苏布政使从国库拨出存银五万两,派人到盛产稻米的湖广一带采购大米。当时一些官员劝汤斌说:“国库的银两你不能私自动用,要动用的话应该给皇上上书,如果私自动用,皇上怪罪下来,你承担不了。”汤斌说:“如果我们现在上奏章,等皇上批准下来,灾民早就饿死了。现在先用着,我们的皇上非常仁慈,他不会怪罪我们。他要怪罪下来,罪过由我一人承担,就是免去我的职务,但能救整个扬州的灾民也值了。”汤斌知道,这五万两银子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让前去买米的官员沿途不断散布消息,说扬州一带的米价已涨到一两银子一斗。结果,各地的粮商见有利可图,纷纷把大米运到扬州,最后米多了,米价也就降了下来。汤斌用这种方法,最后使一斗米的价格降到了100个铜钱,于是由旱灾引起的饥荒很快得到了缓解。

  汤斌刚正不阿,不趋权贵。当时明珠为大学士,在朝中当权,前任江苏巡抚余国柱告诉汤斌,说朝廷免除江南赋税,都是大学士明珠尽力促成的,但汤斌认为是自己的坚持,对明珠毫不理睬。考核官员时,外官纷纷给明珠送礼,却没有汤斌的属员。康熙二十五年,因修河道之争,汤斌仗义执言,触怒了明珠,因而遭到明珠及其党羽的陷害。后来,汤斌离任苏州时,老百姓都围着不让走,汤斌激动地说:“爱心有心,救民无术。”明珠就抓住这一句话来诬陷他,说他有诽谤皇上之意,向皇帝弹劾汤斌。结果康熙帝给予汤斌降五级的处分。汤斌一生光明磊落,勤政廉洁,却为官场权贵陷害。

  因为一连串打击,康熙二十六年,改任工部尚书仅一个月的汤斌在家中病逝。汤斌的生活清苦,他的房子板门竹篱,异常简陋。他死时家里仅剩下八两俸银,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汤斌死后多年,孙子汤之旭又做了高官,朝廷才又赐予汤斌谥号“文正”。(张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