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鄗”考(转载)

 故纸园丁 2015-12-07

 

“鄗”考

 

   我在背水阵阵址说中提到高迁是鄗,我是从这里说起的,鄗本来是一个和成字,他的右边就是一个邑字。而左边是高,这样鄗就是高邑。

   鄗在史前就很出名,《史记·封禅书》就有“鄗上之黍,北里之禾”作为优质祭祀用品的出产地记载。如果说是司马迁是汉代人,那么“管子”书中也有这种记载。说明鄗很早就是很有名的“邑”。并且它出产的黍是上等祭祀用品。管仲可是春秋时的人。

作为这个邑在战国时的赵国可有一段历史,赵武灵王三年在鄗地建城,《史记·赵世家》:(武灵王)三年,城鄗。武灵王十九年实施胡服骑射,(武灵王)“遂往之公子成家,自请之曰'……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第三年,即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中山,赵祒(tiao)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牛翦将车骑,赵希并将胡、代。赵与之陉,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

“鄗”,上述这些记载说明一。鄗与四邑是连成一片的,它不可能与上述三邑分割开来远在现在的高邑县治。如果是那样,它和上述三城还隔着元氏,元氏做城的时候虽然是在上原。可想而知,当时的东原庄的对应也已相当的出名了,它可是夹在现高邑与上述三地之间的直线上啊。在鄗有这么大的动作而不提元氏是不可能的。可见鄗不是现高邑。

“引水围鄗”的事件说明:得有水可引。据查六三年的大雨,平南的水流量是一千多立方米,那也没有淹的了高迁,那么要淹高迁,起码得有常年超过一千立方米的水流量的水源。既然是引水,开挖的引水渠也得有痕迹吧,答案应该是:滹沱河是唯一当之无愧的大河。现运粮河也是明显的人工河,并且它的流向也正是从中山国的旧都流向高迁的。只是后来运粮河才叫了绵蔓河,一直到明代它在镇头的村西由于鹿泉水的从西的汇入才也折而向东流。镇头离高迁只有几里了。说明当年中山国引水灌的鄗是高迁。与之四邑成为一片领土的也是高迁。

是什么时候鄗迁离了高迁呢?我认为是东汉建武元年,《后汉书。帝纪一上》:……行至鄗,光武先在长安时同舍生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此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光武于是命有司设坛场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六月己未即皇帝位。而就在刘秀未登基时的鄗,当时还叫“禾成亭”(《汉书。地理志》),显然它不是千秋亭、五成陌的鄗。也不在一个地方。只是禾成亭这个名字是王莽起的,王莽有改名的癖好。他起得名字,如果连缘由加在一起怎么也要算一部专著了。由于王莽的名声太不好,这个名字所以就一直没有叫起来。当地人也没有人愿意这么再随着王莽叫了。所以在历史上就湮没了。但王莽这样叫也有其历史缘由,就是这里出产好禾——鄗上之黍。是上古时代的祭祀必备之食物。所以在《封禅书》、《管子》都提到“鄗上之黍、北里之禾”。

这里说明即皇帝位是在鄗南。它的地方是叫千秋亭、五成陌。光武先至的鄗不是这里。只是在这里登了基才把鄗迁到这里来。现在的高邑和火车站之间不还有一个叫五百村的么,它不就是光武设坛的五成陌么。

背水战时,时在秦汉间。鄗尚未迁走,此战也足以证明鄗是高迁,我在背水阵文中说过如果是高邑的鄗下是赵壁,(李左车已讲明“兵败鄗下”也确实是在这里的壁城才彻底失败的,还有一个壁是“降了”叫降壁,大约是李左车的壁吧)。恐怕韩信上萆山是望不到赵壁的。蒯彻也似乎不应说是“战于鄗北”。因这里还夹着其他城市呢,更应拿别的坐标来说话才得体。证明蒯彻以后还著过书,是语言大师,不会这样草率。

那么原来的鄗就不能叫鄗了,外人问起来就说鄗。迁走了,它就是高迁。鄗应该读gao才对。高迁者,鄗迁也。                                 2010-9-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