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改手记 | 叶澜:在课堂上研究学生,感受真实的学生

 Purefact 2015-12-08



她的生活是与课堂深度连接的,只要有机会她都会泡在课堂里。在她看来,只有在课堂里才能捕捉到教育发生的变化。


她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一位特别看重“教育学家”这个称谓的“中国版杜威”。


这个学期初,叶澜教授带领她的学生一行5人赴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听课调研。这一天,她与往常一样,直奔课堂而来。一个上午从8点开始,连续听了3节课,下午开始评课。满满一天的听课评课,对于年逾古稀的老人而言,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至今难忘她听课评课的一些细节。一走进教室她就主动提出要坐到教室的前面,这是她多年以来保持的听课习惯,这样可以看见学生的面孔,感受到学生最真实的状态。


叶澜教授之所以来到泰安市实验学校,是因为该校推进的“思维碰撞”课堂模式效果显著。按照他们的校本化定义,“思维碰撞”课堂是以“组织学习”为基础,以“思维碰撞”为亮点,以“一科一模”为特色,建构凸显“学科特征”的个性化课堂,是旨在培养“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的开放课堂。


在叶澜教授的眼中,这是一所开放度很高的学校。没有底气,是不敢开放的。“有两类学校对改革的积极性不高:一类是已经有了经验的名校,他们很难再进行自我批判,一类是自认为很差的学校,没有动力去改革,所以只选择维稳”。从这个意义上说,泰安市实验学校作为当地一所优质学校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改革,值得尊敬。


在评课过程中,叶澜教授始终将关心学生成长放在第一位。她对“思维碰撞”课堂给予了肯定。“思维碰撞”课堂呈现了丰富有序的内容、多元参与的思考,是一种关注生成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思维碰撞”课堂关注批判性思维,让学生理解他人,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疏解学生的逆反情绪,缓解学生的逆反行为。


叶澜教授还提出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有内容意识,更要有研究学生的意识,要善于在课堂上研究学生,只有不断研究学生,观察到学生成长了什么,这才是“人师”。一个优秀教师就要学着成为“人师”,让学生从已有的高度成长到可能的高度。“课堂自身是有生命的,教师一定要更敏感,能够准确捕捉到学生的生成”。所以,叶澜教授鼓励一线教师做研究。教师不做研究就可能倦怠,一旦进入研究状态,则是没有时间倦怠的。教师还要有归零意识,要敢于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叶澜教授内心始终有一种“学生意识”。关于教师上公开课,她提出教师是为学生而上课的,而非为专家上课的,要学会“目中无人”,不要太在意台下听课的专家。


关于目前课改中普遍关注的课堂评价问题,叶澜教授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是内在评价和内在反思,如果能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内在动机就更好了。教学需要量化评价,也需要质性评价,关键是如何适度统一。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是叶澜教授最后给泰安市实验学校写下的8个字。这正是她多年以来追求的教育境界。她所推动的“新基础教育”就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这是教育的“生态工程”,是教育上的返璞归真。


改革不易。与所有的改革者一样,叶澜教授也有自己的苦痛和无奈。“她曾在一次总结会上哽咽失语,流泪不止。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改变人更为艰难、更为持久的事业?”她的学生和同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说。


力挺改革的叶澜教授一直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审视改革。“当我们在强调新课堂时,往往会一厢情愿地批判传统课堂的一无是处,这种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掩盖了彼此之间的内在统一。所以,课改需要在对立中寻找统一。”叶澜教授说。


|内容来源:中国教师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文作者:褚清源

|微信编辑:刘 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