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到底能揭示什么

 敬贤书斋 2015-12-08

    又遇到了标题党,“孔子揭示了男人好色的普遍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bfe660100grfw.html?tj=1)。

    全文挺长,直接摘录第一段(余下也不用看):

    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曾两次说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一次是在《论语.子罕》里,一次在《论语.卫灵公》里。这里的德就是指美德,色就是指美色。孔子通过自己的经验和阅历表明,他没有见过爱好美德象爱好美色一样的人。还有一层意思是说,无论是好德者还是不好德者,都是好色者。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孔子在德与色的比较之中,揭示了男人好色的普遍性或一般规律。这是孔子对人类的贡献之一。

 

    真是未曾得见如此读书的人,竟能读出如此独到的心得。

    孔子的本意是,人应该如好色一样好德。

   “好色”如果一定要断章取义、肤浅的去理解,可以解释成对女色的追求。但理解成人性欲念,对美女、美食、美器、美乐的喜爱追求更为贴切更为贴切。带点颜色的“好色”更吸引眼球,我只能如此体谅作者的浅薄。

    好色是人的本能欲望,出于天然,发自本性,没有道理要断绝人欲,只是要有节制,发乎情,止乎礼,君子色而不淫。儒家坚决反对“去欲”的出世观念,孔子的理想观念是,人的本性要自然、适度,要持中,合乎“礼”(社会的普遍行为规范),是对人在现实中该如何生活的指导,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序,将“持中”、“合礼”的理念适用,由个人生活推而至天下的治理。至于“好色”,孔子根本没有意识到后世会把他顶礼膜拜成虚伪的偶像,所以从来都不掩饰自己对美好事物,人性欲念的欢喜之心,他只想用“人”该有的方式,指导他人,如何好好的活在世上,过“人”的生活。

    而能得出所谓“揭示男人好色的普遍性”结论的读书人,一定也没把孔子当“人”来就看,而是看成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圣人。所以才会惊异于“孔圣人”竟然也说了“人话”。说句不恰当的,从程朱理学灭了人欲之后(程、朱自己并不主张灭人欲,而是理学后来一路走偏直至虚伪),人就越来越没“人”样,越来越不会说“人话”,也越来越虚伪,更为了掩饰自己的虚伪,楞将孔子一路虚伪没了“人样”,拔高成“圣人”模样,成为虚伪“道德”的化身。

    我觉着真是应该惊异于现在人的虚伪,竟连“好色”这样的简单追求,都要到孔子那里讨个说法,自己才好心安理得。

    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乱解、歪解、虚伪的解,还不如不读。

    我不求甚解的想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用的是肯定的、判断的语气,应该是把自己连带门徒们都算在内了。也就是说孔子认为自已以及子路、颜回等都没做到好德如好色。不会是虚伪的“自谦”,孔子要是会虚伪的话,哪会至于四处碰壁。在孔子的心里,“好色”是第一等的人生大事,是人之常情,而对“德”的追求,只能无限接近,永远无法达到与“好色”相同的高度。“好色”出于本性,“好德”源于自律。本性的“好色”不会有所变化,而自律的“好德”却需要主观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修养。

    我以为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并不是感叹人之不够“好德”。而是表明了人之“好德”不能懈怠,要不断躬身自省,以“好色”的高度要求自己去“好德”,才算是做到了“修身”的第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