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旦数学系毕业的他,为何要去神学院研习宗教?

 昵称82154 2015-12-08


这在外人看来“匪夷所思”的决定,就是90后“任性牛娃”卞润华用十年时间做出的遵从内心声音的选择。

遵从内心的召唤,卞润华转身不止一次。考入复旦大学信息学院的他,因为不甘心与电路板打一辈子交道,选择转入自己擅长的数学专业。大四毕业考上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数理统计方向的研究生后,他又一次选择放弃,转身前往美国杜克大学东亚系攻读硕士学业,主修中国哲学与宗教,同时也开始了小说创作生涯。如今硕士毕业,他将前往芝加哥大学神学院研习比较宗教。

当人面对未知时,总是充满了恐惧——因为不知道两扇黑洞洞的“未知之门”后究竟藏着什么。“那么,就用手电筒照一照,看看哪扇门后的风景更美丽,再做选择也不迟。照手电筒的过程,也就是消除恐惧的过程。”卞润华说,人文研究要求研究者基于确定的资料,通过严谨的推导,得到可靠的结论,这与数学中通过已知条件求解答案如出一辙,两者在逻辑性、严密性甚至创造性上的一致要求使他确信自己能够应对东亚研究中的问题。

卞润华选择研读宗教和哲学看似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找不到工作”暂且不论,连父母也开始担心:“今后儿子会不会出家了,延续香火无望!”

卞润华说,“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体验到自己做决定,在许多同龄人步入工作,接受社会的安排之时,我正式与种种规范、要求分离,而听从自己的内心。”他说,“在整个社会名利至上、人情淡漠、道义缺失之时,我愿沉入精神之海,思考种种浮华背后的危机。”

最近,卞润华携新书《我往何处去》做客母校曹杨二中,用“非一般”的成长经历给学弟学妹们带去启示。以下,是他为《文汇教育》写的文章——

我相信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最坏又最好的时代,一个一切陈旧慢慢被废弃而一切未来慢慢被创造的时代,这片土地上所出现的空前深入的商业浪潮正在呼唤一种与之适应的新灵魂与新道德,而唯有每个个体的具体而独特的选择才能汇聚成历史的潮流。

这些简单的文字只是一种邀请,邀请您为自己也为时代而思考,如果我的故事给您带来裨益,那意味着许多精彩故事将会孕育而出现,这一定是最精彩而伟大的景象。

——卞润华


我往何处去的故事

卞润华

2012年7月的那次选择,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我放弃了所学的数学专业转向人文学科,那时距离前往美国攻读统计硕士只有十天,做出这样突然的决定自然让人不解。接下来的讲述,是关于这次选择的前世今生,因为这次选择我体验到了空前的成长,希望这些细节里蕴含的信念与感悟能与大家分享。

背后的心灵之旅

这一决定对我来说并不草率,只是多年来心灵变化的结果。

当我刚刚进入大学时,我沐浴在名校的光环里,满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可很快就处于一种无法言说但清晰的不适中。与我想象中的丰富多彩充满热情不同,大学生活对于我却更多是迷茫与压抑,是一种人心间的距离与精神的荒凉感。

于是我常坐在电脑前消磨时光,在虚幻中实现所谓的梦想,当然虚无感也与日俱增。这直到一个明媚的下午才改变。那时我路过书店,情不自禁地买了进大学来的第一本小说《京华烟云》。今天看来,林语堂先生并非我最喜爱的作家,但他的书当时确实给了我迷茫的心灵以栖息地。

我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把小说带到数学课堂上的景象,大家纷纷投来惊异的目光,仿佛见到古怪似的,这让我深受触动,读严肃小说难道是件很奇怪的事吗?胸闷之余我只好默默沉入书中的世界。

我渐渐体会阅读的乐趣,开始了解各种关于人文与智慧的或新奇或深刻的观点,仿佛我心中沉睡已久的精灵在被唤醒,逐渐生根发芽。后来我才明白,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一样为人所必需,而且都是只会升不会降的,我开始有了探索的冲动。

在那学期的某门课程论文中,我决心全力以赴,将论文定义为作品而非仅仅是作业,来展现我朦胧的想法。我终于完成了论文,内容是苏轼与黑泽明的异同比较。当时我满意得恨不得给我所有朋友观摩,可现实很快就凸显出我的稚嫩,成绩仅为C-。我由此而得到了启发,即好的文章不只是语言的堆砌,更要有深刻与严谨的思想。所谓思想,直到今天我依然无法准确定义它,只觉得是某种事物表象之下,关乎存在本性的智慧,它不受具体学科的限制,而只是出于追求善的普遍意志,唤起善良而抑制丑陋。

显然,这些概念对于那时的我都太过遥远了,在之前的教育中这样的内容是基本不包括的。

暑假中为了准备留学考试我参加了培训班,老师多为名校毕业生,有着宽广的知识面,常会天南海北讲着各种知识,这令我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困窘,于是开始疯狂地买书,进入了广泛而随性的阅读中,也由此而走进了王小波的世界。


阅读王小波是一种新奇的体验,无论是题材还是写作手法都个性鲜明,自由、人文、智慧、快乐这些概念开始在脑海中清晰起来,一种蜕变的感觉在脑海里翻滚,终于在读完多部作品后类似革命的感觉被内心所确认,我取得了进入思想世界的两把金钥匙,独立思考和思维乐趣。前者赋予我全新的人生态度,使我不至于轻易落入任何一种精神陷阱中,而后者则给了我热情与动力,在艰深之中品尝快乐。


当然我也必须坦诚,阅读过程也并不总是洋溢着愉悦与乐观,在更多时候,我需要面对一些古老的难题,比如虚无与孤独。我开始发现并不是所有事物都可以与人分享,并不是所有梦想都值得追求,许多时候人就是这么孤零零地活在一个没有终极目的的苍凉世界里,这样可怕的一幕在读完《马丁伊登》之后深深地刻在我的感知里,让我久久不愿承认,书中主人公的遭遇告诉我孤独与虚无如此根深蒂固,也许它们才是永恒的存在,这样的可能性总让我哑然失语。


做出抉择

我开始寻求表达的机会,于是在大四那年与好友一起加入了话剧社。那段时光无疑是美好的,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工作中,无论是道具制作、舞台设计、还是之后自己尝试编剧与导演,我惊讶于自己的潜力,也沉浸在创造与表达的快乐里,有种久违的归属感,于是隐隐中加深了我想要专心学习人文学科的想法,我开始相信我有潜力走上一条思考与表达的路。

出国留学是很早就决定的事,对学识与知识都有益。报考统计硕士也只是追随大流的选择,申请时我还没有勇气决定改变专业。

随着阅读深入我逐渐重视东亚研究专业,无论是对中国问题的关注,还是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都十分吸引我,去美国学习东亚研究的想法日益强烈起来。但此时处境是尴尬的,放弃统计而选择东亚研究在主流观点看来是不明智的。

人们往往认为统计是有益于社会的,比起东亚研究的空洞,统计在确确实实为社会造福,当然更重要的是统计专业意味着更可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而东亚研究的就业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我就在这样矛盾的想法中纠缠着,直到毕业典礼的到来。

那天是难忘的,毕业致辞中校长希望毕业生可以秉持百年来的理想主义传统,独立思考、坦荡生活。这些话语在那天令我感慨不已。我突然意识到一种历史的责任要把我推向黑暗复杂的空间中,从此我将离开校园的庇护与无法看到的对手交锋。毕业游中我和家人来到敦煌,见到了期待已久的莫高窟,之后一路东游西安、洛阳和开封,沐浴在古老文明的魅力中,就在那段旅行之后,当敦煌佛影还在我脑中闪烁的时候,又一次我追问自己,是去读一个缺乏热情的专业,还是拥抱几年来艰难生长出来的人文理想,那一刻必须作出回答。

我开始回忆旅途的起点——大二的那个下午。回忆两年多来在精神世界里的种种艰难的跋涉,回忆阅读的感动,回忆现实的昏暗,更回忆了千年历史的无奈,思考着作为小小个体能承担的种种,我隐约觉得只要人还在追求幸福,精神世界就不会死亡,这有如召唤的声音让我激动不已,在与家人和朋友的多次电话之后,我正式做出了决定。

艰难的申请年

我决心申请东亚研究专业,这样我就能让所学与中国的历史传统相关,同时也不拘束于某个特定的学科,因为此时我空有热血但并不清楚未来的规划,我需要一个探索的空间。

几个月的紧张申请之后,我进入了忐忑的等待录取结果的时间,那时我总在半夜反复点击着邮箱,等待遥远的答复,在潇洒地做出人生第一次完全独立的选择之后,我开始体会到独自承担不确定后果的焦虑。

担心被二月中旬的第一封拒信确证了,之后焦虑随着一封封拒信的到来而不断发酵,我之前满心的期望也渐渐凋零,眼神也渐渐呆滞。那真是段糟糕而难忘的时光,躺在沙发上看天花板,或者蒙在枕头下流眼泪,这些之前从未发生过的事都不请自来。可说也奇怪,回想起来那时心里全然没有半点懊悔,有的却是一腔悲愤,觉得拥有的潜能与热情无人赏识,看来对于这个决定,我在潜意识里已是全然无悔。

当然好消息终归还是来了,在一个月的时间中连续收到九封拒信之后,我收到了杜克大学的录取,那一刻有一种豁然的快乐在心里弥漫,那样强烈而深刻,在我生命中也极少出现。现在想来,那时的快乐与先前的折磨是如此紧密的关联着,越是深刻的折磨也就带来越是深刻的快乐,浑然一体的两者带给了我一次空前的成长,让我铭记至今。

有人问过我,如果这段等待的煎熬不是一个月,而是两个月三个月乃至一年,再夹杂着种种冷嘲热讽,我还能撑得住吗?我必须坦白说一定撑不过,所以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经受一段足够强烈但又不过度的考验,当然更重要的是来自家庭的包容与支持。

对于我的选择,家人显得出乎意料地宽容,这让我起初也有些惊讶。他们只是说“只要你想好了,换个读读也蛮好”,这样的态度让我都不好意思起来。但渐渐也有了一些负面的声音,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这只是一时兴起的选择,在未来找不到工作后会后悔当年的少不更事,希望我能想清楚未来的路,比如学习统计然后进入金融相关的行业就是一条光亮的路。

我有些愤愤,觉得满满的想法不被理解,也和他们有过言语的不快,但渐渐我开始理解了这是长辈们基于生活阅历的真诚劝告,因为经历不同体验不同,对于事物的诠释也会不同,所以那些所谓的分歧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坚不可摧,在生活的交汇中总有方式去应对。

当明白这点后,我想要去实现真正的沟通,比如我写下心路历程给他们看,比如把阅读的一些喜悦讲给他们听,总之把独属于自己的体验努力传递给他们,在这样的跨越中去实现进一步的理解,支持也自然而来。

必须承认这些略带浪漫的故事有着现实的前提,那就是家人们辛勤劳动为我营造了条件,极大弱化了对现实的考量,让我得以从容地思考选择。

走进新天地

在杜克的时光是幸福的,我终于得以在不同科目中探索自己的潜能,韩国老师讲授的中国佛经课与美国老师讲授的中国哲学课让我开始关注宗教哲学的领域,沉浸其中让我一路以来探索的关于意义、价值、自我、选择等等的疑问都有了些许回答,我感到自己的道路变得越来越踏实而未来也越来越明确,正是在杜克我决心成为一名宗教研究领域的学者,在迷茫、摸索、考验之后,那原本晦暗的未来终于露出了那迷人的外表,让我在宁静中依然葆有热情。

2015年8月我的第一部小说《我往何处去》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算是对我走过的道路的一次间断性总结。

书中描写了一位高中生理解自我的历程,我希望能让那些蕴含在平淡生活中的深层可能显露出来,用最平常的故事去探讨最基本的问题,即对生活的期待以及对自我的追求。我关于寻找的经历在本书之后会暂时告一段落,后面将是另一个故事,但往何处去却总是一个母题。

我相信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最坏又最好的时代,一个一切陈旧慢慢被废弃而一切未来慢慢被创造的时代,这片土地上所出现的空前深入的商业浪潮正在呼唤一种与之适应的新灵魂与新道德,而唯有每个个体的具体而独特的选择才能汇聚成历史的潮流。

所以以上的简单文字只是一种邀请,邀请您为自己也为时代而思考,如果我的故事给您带来裨益,那意味着许多精彩故事将会孕育而出现,这一定是最精彩而伟大的景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