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惩治学生需要用“兵法”吗?

 江山携手 2015-12-08
   
   这样一则看似很普通的“案例”,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实在是它恰恰来自于校园里每天普通的生活,或许正是因了这样的“日常性”才有了谈论的意义。
    人非圣贤,谁没在成长路上有过“犯错”的经历和记忆?——罚站,罚写作业,停课,写检查,当众念检查,叫家长,公开给予处分……
    有些错误或许会不堪回首,乃至于让人铭记一生,那是因为它是一段梦魇,一直笼罩着我们的心灵。而有一种错误,同样会被记起,可每一次想起来,又都充满了感激,那是曾经的恩师对我们的“普渡”。在学生的错误面前,我们到底该怎样超拔,去定位学生的“错误”?
    江苏灌南新知学校校长徐翔斩钉截铁地说,这不应该算是“错误”,更不应该因此而招致任何形式的惩罚!
   徐翔认为,学生应该是什么模样,很多老师都是有所设定的。孩子的行为,一旦被老师认作越出了“轨范”,就会遭致惩罚。老师设定的轨范是什么?可能在学校印制着、张贴着、宣讲着;老师们或许也曾在班会、课堂上说明过、强调过、训诫过。
    孩子一旦越出轨,就成了老师眼中的“错误”。很多老师都习惯用“惩罚”来管治犯错误的孩子,目的就是让学生“就范”。在这些老师看来,老师的权威和孩子们的服从是天经地义的。
    就在前几天,一名网友说,自己班里出现了一名特殊的学生,不写作业,软硬不吃。科任老师纷纷向他(班主任)告状,他十分头疼。另外一名网友出主意:让他知道老师的厉害,对待冥顽不灵的孩子就得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并且一定在短期内拿下,时间越拖越不利。比如你可以用一周时间专门“整治”他,孩子总是佩服强者。
    这样的办法被很多人看做“高招”。当学生不按照“轨范”行为,老师就有“惩罚”来对付。当“兵法”“36计”都被老师们奉为至宝的时候,教育已经“异化”了,我们当今的校园,果真需要用“兵法”、“诡计”来惩治和修理学生?
    徐翔说,学生的行为,哪儿有什么“轨范”呢?在他看来,孩子做出什么事情都是正常的,而学校首要的任务,就是保证、提供和创设一个让学生真实自然地亲在的环境和氛围,让他们真实自然地发生;继而,才有教师对学生客观、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从这样的了解出发,真正的教育、学校和教师的作为才可能成为现实。如果我们靠角色的威权禁锢和钳制学生的行为甚至情感和思想,这样也许能让学生温顺、驯服、乖巧,从而我们也省了事省了心,那么,教育这件事,从这一刻开始,已经殒灭了。”
    看看我们的校园和课堂,看看我们的教育现状,我们已经习惯于把孩子强行纳入我们设定的轨范之中。而愈是纳入,学生愈是屏蔽、疏离和反动,就出现了这样那样无数的“错误”。况且,孩子的错误大多数是因为包括老师在内的成人的错误,一位湖南的家长告诉记者,她女儿升入中学半年多,每天晚上11点之后才能写完作业,学习兴趣直线下降。对此她跟老师反映过,但是老师无动于衷,写不完作业等待孩子的就是惩罚。所以,教师先要明白自己的轨范。
    学生的“错误”,就是学生的问题。中青院社会工作系主任许莉娅认为,应该把学生的问题变成学生的需要,也就是学生成长的需要,需要我们成人给他一些关怀,一些帮助。学生出了问题好比生病了,生病就要治病,穷究导致问题爆发的根源才是最重要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没有“错误”,作为教师,我们看到应该是他的“需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