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瓷学者曲永建:从北京源浩艺术馆藏瓷片看陶瓷投资收藏之道(二)

 天宇楼33 2015-12-10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在这里我将陆续给大家按景德镇瓷的历史顺序,分期介绍一些能够补史、证史的重要珍稀瓷片资料及相关陶瓷文化知识。假如读者有何关于陶瓷收藏的疑问和咨询亦可致电本刊,我将在读者回音专栏中和大家一起讨论。

 

  源浩艺术馆馆藏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瓷片(图1),2003年出土于北京东直门内北小街一寺庙附近,当年市场价值为30元,虽然釉面损伤较重,去年我仍不惜百倍以上的高价收于馆内,是因其有较高的元青花标准器的研究价值。

 

  由英国前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文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让世界第一次认识了景德镇高档元青花的面目,也拉开了元青花瓷器研究的序幕,由此延伸出“至正型”这一陶瓷概念。

 

此瓶上铭文为: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

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

炉一对  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

至正十一年四月吉日舍

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两瓶铭文基本一致,唯一区别就是一瓶是“至正十一年四月吉日舍”、另一个为“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据陶瓷学者黄薇、黄清华考证铭文中提到的最初供奉地“星源祖殿”应是距景德镇约68公里的婺源县灵顺庙(婺源县又名星源,灵顺庙为宋元之交当地最著名的庙宇),灵顺庙也是五显神信仰的起源,供奉对象是当时流行于徽、赣地区的五显神袛之从神“胡净一”。象耳瓶两侧的双环皆失,以前人很少关注(图2),它与上海博物馆藏洪武至永乐早期的釉里红云龙纹龙耳瓶及永乐时期武当山藏铜瓶的上半部分极为相似,(详见《北京出土瓷片断代与鉴赏》P101)体现出了明显的传承关系。新仿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往往忽略了双环缺失的这一细节而露出破绽。

 

  后经辗转两瓶被供奉于北京智化寺,成为“胡净一”进而供佛舍香的“五供”之二,至于除此一对瓶外喜舍的香炉一对,是否当时供奉星源祖殿时总共只有四件而没有烛台,需要进一步探讨。我们无法知道这对象耳瓶是如何从江西神庙来到北京佛寺的,但可以确定的是当时中国百姓的所谓信仰,仅是想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而已,他们的多信仰体系实际上造就了没有信仰。封建社会佛、道、儒往往存在着莫名其妙的混淆,作为同样都是统治者的工具,他们的思想也经常表现在瓷器纹饰上,抱以相似的目的被供奉在不同的地方,或喜舍神佛或祭祀祖宗。2008年郑州唐代墓葬出土了一对青花塔形罐,身绘“万”字符号,盖如塔刹状,是中国佛教青花纹饰最早的表现形式。浙江龙泉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所建金沙塔塔基中出土了三件青花碗的残片。元青花常见的装饰图案与元之前敦煌莫高窟藻井天花中的云肩纹、莲瓣纹、云纹、缠枝莲纹、缠枝牡丹纹、海水纹、卷草纹,以及同心圆的密集装饰方法均一脉相承。景德镇浮梁旧城遗址出土的元元统三年(1335年)的青花供碗及其后各地出土的众多有纪年可考的佛教供器,均证实青花瓷与汉地佛教徒的信仰、修行相关,甚至就连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皇宫中竟也出现了佛教法器的钵碗(图3)。国内青花瓷的使用者仅限于少量的社会中、下阶层,即因所谓“俗甚”而被后世遗忘。自从曾托钵流浪的朱元璋登基后,朱棣出于政治需要而极力推崇佛教,使中国陶瓷审美之河徒然转向青花并流淌至今。说不定,这对象耳瓶就是在永、宣时期来到北京,后被供奉于智化寺。

 

  经考证这对元青花龙纹象耳瓶在1926年左右,由北京智化寺流出至古玩商手中,终被英国人买走。在英国它最初的收藏者是大维德的好友Mountstuart W.  Elphinstone(1871~1957年),1927年把其中的一只转售给了大维德。另外一只被送至伦敦苏富比拍卖,大维德在1935年6月6日以360英镑的价格购得,至此两瓶重新复合,由大维德基金会保存至今,现存大英博物馆。有趣的是这一对瓶的纹饰采取凤在上龙在下的构图,倘若慈禧太后生前有知,必当欣慰之至。其实景德镇地处江南,凤在上龙在下反映出中国南方人自古以来对神鸟的格外崇拜。这对瓶无论从艺术、品质方面均达到当时制瓷的最高水平,绘画中锋用笔洒脱不羁,收放有度,准确、质感的画面显示出文人瓷画的超凡脱俗和功力非凡。加之确切的纪年款,虽有残缺,虽不是官窑,却堪称中国陶瓷史中绝无仅有的无价瑰宝,非“鬼谷出山”元青花罐所能比拟。可见大威德先生的慧眼与机敏,可见收藏之道亦在于“众人皆醉我独醒”。陶瓷世界未知的时代、器型、纹饰、用途、喻义依然很多,发现的惊喜会给你带来难以言喻的快乐,那怕你仅仅觉得某件器物、某种纹饰在你的视野里有一点特殊。

 

  元青花为人所知仅六十多年,仿造元青花却已达三十年之久,印度尼西亚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便开始仿元青花,以小件的盘、碗、盖盒为主。1980年初景德镇陶瓷馆率先不惜工本,借助精美的图片,委托五矿进口了精选的钴料,数年间便模仿的惟妙惟肖。1990年前后多数仿制骨干陆续被外聘至私人作坊,仿制对象亦扩散至明早期。也就是说,当你购买近二十年才出现的进口钴料作品,均需谨慎从事。时至今日不同档次的仿品,毫不夸张的说:大概已超过当年的实际生产数量。倘若真的存世量如此之大,无论真伪也只能是现代工艺品价格。仿制者利用人们天生难以控制的“贪婪”缺陷,不断地演绎着成功的故事。更可悲的是“造假”为全人类所不耻,而我们的“造假”者、买卖者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于文物部门的出版物亦为了经济利益不惜明知为假也广而告之,助纣为孽。公众出现了“集体腐败”,甚至有些专家、学者都在自欺欺人,如此这般的诚信危机,无疑是整个社会极为功利的温度、气氛出了问题……

 

  我曾在2005年伦敦佳士得北京巡展上有幸观察元青花“鬼谷出山”纹罐,浅圈足部欠规整,胎坚致洁白细腻(图4),触之细中略有粗涩感。与其它国内、土耳其及日本所藏高质量元青花一样,纹饰已采用浓淡不同的分水画法(图5)。勾线挺拔、利落,染色均匀极富速度感,非一般画匠所能及。与大部分元青花人物罐一样口部比足部的直径差距较小,比典型的元青花花卉纹罐及元磁州窑罐足部略放大看似更稳当,根据器型的变化,不排除有明早期的可能。其底足着台面处断续的摩擦痕,罐内外及口沿的自然使用痕,均表达出流传有序及历经沧桑之感。此类人物故事的青花罐流传至今已知: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有“周亚夫屯细柳营”;日本出光美术馆藏有“昭君出塞”;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和广西省横县博物馆各藏有“尉迟恭救主”(详见《北京出土瓷片断代与鉴赏》P96)。这件“鬼谷出山”一经面世,本着物以稀为贵的原则,自然令市场倍加关注。至于它究竟是元末还是明初对投资收藏者来说毫无影响。在2006年3月30日纽约苏富比春拍上相似大小,相同质量的缠枝牡丹纹罐以472万美元成交,市场价值悬殊的主要原因是:已知世界范围内公私收藏的此类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有二十几件。根据存世量和流通量是综合决定其市场价值的重要因素,此罐的成交价是“鬼谷出山”的七分之一极为合理,验证了在相同质量的前题下,其存世量的比率恰与市场价的比率基本相同。

 

  对于陶瓷胎、釉的老旧感及使用痕的观察把握,认识和了解每个时代不同的器型、纹饰特征的基本脉络,是任何人在投资前的必修课。多研习陶瓷标本和流传有序的标准器,多去博物馆,多看书,树立符合常识的投资理念是幸福快乐的前提,你的成功率将与你头脑中实际拷贝的真材实料成正比。请相信,真正的元青花专家尚未出现,如果你喜欢元青花最好先读一读西风先生著《解码元青花瓷器与高仿》一书,它会使你茅塞顿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