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

 月光使者1991 2015-12-10

2016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

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   )

A、60岁  B、70岁   C、100岁   D、141岁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    )

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颂李白

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颂杜甫

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颂白居易

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颂王昭君


3、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

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分别是:

A、地名、  年号、  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

B、地名、  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C、书房名、地名、  官职、号、字、谥号、年号

D、地名、  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4、“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基础性性质的学说。可以理解为:太阳光能照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山北当然照不到,为阴;水的北岸正对着太阳,为阳。反之亦然。所以,水南为阴,水北为阳。例如:“江阴”、“汉阳”、“衡阳”、“华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江南岸、汉水的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B、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北边、华山的南边

C、长江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D、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南边


5、中国古代文化中定义的“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古代的“史圣”、“医圣”、“书圣”、“画圣”、“茶圣”、“诗圣”分别是:(  )

A、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

B、司马迁、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

C、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张仲景

D、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张仲景、王羲之


6、清代【张鹏翮hé】撰写的三苏祠的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其中“千古文章四大家”中“四大家”是:

A、韩愈、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B、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C、柳宗元、欧阳修、苏洵、王安石    D、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7、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二十四史乃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精华,而“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精华。“前四史”是指:

A、《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B、《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

C、《左传》、《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D、《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

8、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是南宋著名理学家

朱熹所提出,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中“四书”是指:

A、《诗经》、《尚书》、《周易》和《春秋》  B、《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C、《国语》、《左传》、《礼记》和《春秋》 D、《诗经》、《尚书》、《礼记》和《周易》


9、《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四库”是指:

A、仁、义、礼、智  B、礼、乐、书、数 C、诗、书、礼、易   D、经、史、子、集

10、“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由五种元素充盈在天地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维系着自然的平衡。“五行”中分别代表“生长的物质”、“散发热能的物质”、“大自然本身”、“循环流动的物质”、“坚固的物质”的物质元素是:

A、金、木、水、火、土         B、火、土、水、金、木

C、木、火、土、水、金         D、土、水、金、木、火


11、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伯仲之弟统称“叔父”。古代称为“伯夷”、“仲尼”、“叔向”、“季路”的四人,正确的排行顺序是:(   )

A、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B、老大、老二、老三、最小

C、老二、老三、老四、老大         D、老三、老四、老大、老二

12、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坐西朝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下位是“坐东朝西”。传统课文《鸿门宴》涉及宴 席座次的描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文中座次描述反映地位尊卑高低的顺序正确的是:(    )

A、项羽、项伯、刘邦、范增、张良    B、项伯、范增、项羽、刘邦、张良

C、项伯、项羽、范增、刘邦、张良    D、项羽、项伯、范增、刘邦、张良

13、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即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下列以“年号干支兼用法”为纪年方法的是:(    )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②“庆历四年春”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④“天启壬戌秋日”⑤“淳熙丙申至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4、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时间文化,是用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一种计时系统。将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形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作为十二个时辰计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比如:从晚上

11时开始计时,晚上11时到到第二天1时(即“子时”)。下面用生肖计时正确的是:(   )

A、狗:晚上7-9时(即“戌时”)    B、牛:下午1-3时(即“丑时”)

C、猴:凌晨3-5时(即“申时”)    D、羊:凌晨1-3时(即“未时”)


15、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下面关于“月相纪日法”用法分析正确的是:

①《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望”阴历三月十五日。

②《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阴历每月初的一天;朔:阴历月末的一天。  ③《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就是阴历七月十六日。

④“今当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诞辰。”“朔日”指六月初一至初九。 ⑤“道光元年辛巳冬十月朔五日”,“朔五日”指这个月初五。

⑥“正月晦日巷死。”“晦日”,正月末的一天。

⑦“宋嘉定宁宗八年乙亥四月朔四日”,“朔四日”指这个月初四。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⑦      D、③⑤⑦  16、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下面对传统节日习俗描述正确的是:(    )

A、寒食禁火、祭祖扫墓、踏青插柳——重阳节

B、扫尘守岁、爆竹门神、祭祀神佛、祭奠祖先——清明节

C、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春节

D、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端午节

17、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其中“三教”通常是指:(    )

A、儒教、  道教、    佛教          B、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C、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        D、儒教、  基督教、  佛教


18、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是指在中国民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最为宽广、影响最大的四个神话传说。它们是:(   )

A、“大禹传说”、“愚公移山传说”、“鲁班传说”、“孟姜女”

B、“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C、“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大禹传说”    D、“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大禹传说”、“鲁班传说”


19、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下面关于传统节日描述正确的是:(   )

A、七夕节,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以乞巧为主。

B、上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C、清明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以禁烟、冷食祭日为主。

D、中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20、下面关于“桃李”、“巾帼”、“须眉”、“伉俪”、“布衣”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男子、夫妻、百姓、学生、妇女    B、妇女、男子、夫妻、百姓、学生

C、学生、妇女、男子、夫妻、百姓    D、夫妻、百姓、学生、妇女、男子


21、古代诗歌中包含着古代重要城镇的文化内涵。下列诗句描述古代重要城镇理解正确的是: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指“杭州”。

B、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官城”指“成都”。

C、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金陵”指“开封”。

D、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钱塘”指“苏州”。

22、古代散文中很多地理名称与现代地理名称含义不同,对下面句子的古代地理名称理解正确的是:(    )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是指“泰山以东”。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C、“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关中”是指“潼关以西”地区。

D、“以攻山西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山西”是指“泰山以西”。


23、中国封建社会有三大选官制度,分为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下列材料中体现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

①《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晋宣帝集》有司马懿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议:“案九品之状,诸中正即未能料究人才,以为可除九制,州置大中正”。

③《旧唐书·房玄龄》载:“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A、 ①察举制       ②科举制       ③九品中正制

B、 ①九品中正制   ②察举制       ③科举制

C、 ①察举制       ②九品中正制   ③科举制

D、 ①科举制       ②九品中正制   ③察举制


24、用典,也就是用事,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下面诗句运用的典故理解恰当的是:(   )

①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惭?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④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⑤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A、杨得意、钟子期、周公、刘裕、五丁开山、曹操

B、杨得意、钟子期、刘裕、周公、五丁开山、曹操

C、杨得意、钟子期、刘裕、曹操、五丁开山、周公

D、杨得意、钟子期、曹操、刘裕、五丁开山、周公

25、下列古诗词运用的表达技巧理解正确的是:(    )

A、“行者见罗敷,下担捋lǚ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烘托(侧面)

B、“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衬托(乐景衬哀情)

C、“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衬托(虚实相衬)

D、“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衬托(动静

相衬)


26、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个人。 ..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带的包裹、箱子。 ..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设宴请客的主人。 ...

D、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鼻涕。 .


27、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

B、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

C、左右乃曰——左右:指左边右边,也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


28、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卑鄙的人。 ..

B、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不是自己本有,窃取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

C、腹犹果然——果然:食饱之状。 ..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副词,很、非常。 ..


29、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约为婚姻——婚姻: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

B、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仔细说来。 ..

C、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

D、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


30、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美貌的女子。 ..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

C、于是余有叹焉——于是:合用为一个连词。 ..

D、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以凭借。 ..


31、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帮凶、走狗。 ..

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河:河的西面。 ..

C、流血漂橹——橹: 盾牌。 .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初等教育学校。 ..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数学学科之一,即几何学。 ..

C、处分适君意,那得自任专——处分:安排。 ..

D、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可怜:值得怜悯,怜悯。 ..


39、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自由: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

B、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多年。 ..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 ..

D、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南面:南面方位。 ..


40、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丈夫:男子。 ..

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地方:某一区域。 ..

C、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东面:东边。 ..

D、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面目:面貌。 ..


41、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大方: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

B、再拜奉大将军足下。——足下:对同辈、朋友的尊称。 ..

C、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幼稚: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

D、策扶老以流憩。——扶老:搀扶老人。 ..


42、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猖狂:肆无忌惮。 ..

B、自以为得其实。——其实: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

C、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颜色:脸色。 ..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洗马:给马洗身。 ..


43、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数量少,不重要。 ..

B、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辛苦:身心劳苦。 ..

C、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牢笼:关住鸟兽的东西。 ..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首领:头颅。 ..


44、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指“国”和“家”。 ..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包括“出”和“入”。 ..

C、我有亲父母,逼迫有弟兄。——父母:偏指“母亲”,“父”只作陪衬。 ..

D、我有亲父母,逼迫有弟兄。——兄弟:指“兄”和“弟”。 ..


45、对下列就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爪牙:指坏人的帮凶,是贬..

义词。

B、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城市: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

C、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上对下指导、命令。 ..

D、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春秋:指年龄。 ..

46、对下列古代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气候:气象情况。 ..

B、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物色:访求、盘查。 ..

C、臣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 奔驰:很快地跑。 ..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告诉:使人知道。 ..

47、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

A、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陈情表》)——除:免除授职。 .

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拜:改任官职。     .

C、举孝廉不行,连辟(《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pì公府不就。

任以官职。

D、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出:出任京官。 .


48、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换正确的一项是:(   )

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左迁:一般指升官。 ..

C、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zhì):处罚官员。 .D、举孝廉不行,连辟pì公府不就。(《张衡传》)——举:由皇帝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

任以官职。


49、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征:由地方官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

官职。

B、再转复夫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传》)——转:提拔.

新官员任职。

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封:指帝王降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

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示录〉后序》)——兼:开始任官职。 .


50、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黜:辞去官职,卸职。 .

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迁:改任官职。有时也指升迁或左迁.

(贬职),视使用情况而定。

C、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徙:废免,革职免官。  .

D、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张衡传》)——去:改任官职。 .


51、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放:暂代,代理。 .

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陈情表》)——擢:放逐,贬谪。 .

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就:就职,上任。 .

D、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假:晋升,升任。 .


52、下面关于“桑梓”、“社稷”、“烽烟”、“桑麻”、“汗青”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战争、农事、史册、家乡、国家     B、国家、战争、农事、史册、家乡

C、家乡、国家、战争、农事、史册     D、史册、家乡、国家、战争、农事


语境:①麻烦别人②请人改文③求人原谅④请人批评

A.打扰    斧正    指教    包涵

B.劳驾    打扰    赐教    斧正

C.打扰    斧正    包涵    指教

D.包涵    打扰    赐教    斧正

57.在古诗文中,下列词语各指代什么?

①“汗青”代          ②“须眉”代          ③“巾帼”代               ④“桑梓”代          ⑤“轩辕”代             ⑥“三尺”代

58.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代“国”常用来指都城,同时也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古人认为中国的四周都是海,所以也用“海内”指中国。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使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使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在古代,“仆”可作为成年男子的谦称,“妾” 可作为成年女子的谦称。

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59.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60.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A.古人以“稷”为五谷(黍、稷、麦、稻、菽)之长。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故合称为“社稷”,并用来代称国家。

B.宫、商、角、徵、羽为古代音乐的五声,又称五音。变徵,声调悲凉。

C.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D.刎颈之交、莫逆之交、都用来形容交情很深。

61.下面四首古诗都含有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诗中所表示的节令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③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元宵、七夕、重阳、春节

B.春节、中秋、端阳、除夕

C.元宵、中秋、清明、元旦

D.元旦、七夕、重阳、元宵

62.下面四首诗,各描写了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按节令的顺序,四首诗依次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③鸾扇斜分凤帷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④千门万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A.②④①③   B.④②①③   C.①②④③   D.④②③①

63.写出下列诗句所反映的我国古代民间传统节令的名称。

①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②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刊悲

③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④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

答:①        ②        ③        ④

64.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    )

(1)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

(2)"文房四宝"是对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四种文具的统称。

(3)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_____ 和_______ 。

(4)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1995年是农历 年,1996年是农历丙子年,1997年是农历_________ 年。

65.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2分)(   )

(1)“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 、南岳衡山、西岳 、北岳恒山、中岳 。

(2)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   、    、    、    四种角色行当扮演。通常所说的“末”,归入“生”中。

6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16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

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   )

A、60岁  B、70岁   C、100岁   D、141岁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    )

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颂李白

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颂杜甫

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颂白居易

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颂王昭君


3、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

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分别是:

A、地名、  年号、  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

B、地名、  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C、书房名、地名、  官职、号、字、谥号、年号

D、地名、  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4、“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基础性性质的学说。可以理解为:太阳光能照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山北当然照不到,为阴;水的北岸正对着太阳,为阳。反之亦然。所以,水南为阴,水北为阳。例如:“江阴”、“汉阳”、“衡阳”、“华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江南岸、汉水的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B、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北边、华山的南边

C、长江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D、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南边


5、中国古代文化中定义的“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古代的“史圣”、“医圣”、“书圣”、“画圣”、“茶圣”、“诗圣”分别是:(  )

A、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

B、司马迁、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

C、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张仲景

D、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张仲景、王羲之


6、清代【张鹏翮hé】撰写的三苏祠的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其中“千古文章四大家”中“四大家”是:

A、韩愈、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B、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C、柳宗元、欧阳修、苏洵、王安石    D、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7、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二十四史乃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精华,而“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精华。“前四史”是指:

A、《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B、《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

C、《左传》、《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D、《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

8、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是南宋著名理学家

朱熹所提出,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中“四书”是指:

A、《诗经》、《尚书》、《周易》和《春秋》  B、《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C、《国语》、《左传》、《礼记》和《春秋》 D、《诗经》、《尚书》、《礼记》和《周易》


9、《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四库”是指:

A、仁、义、礼、智  B、礼、乐、书、数 C、诗、书、礼、易   D、经、史、子、集

10、“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由五种元素充盈在天地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维系着自然的平衡。“五行”中分别代表“生长的物质”、“散发热能的物质”、“大自然本身”、“循环流动的物质”、“坚固的物质”的物质元素是:

A、金、木、水、火、土         B、火、土、水、金、木

C、木、火、土、水、金         D、土、水、金、木、火


11、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伯仲之弟统称“叔父”。古代称为“伯夷”、“仲尼”、“叔向”、“季路”的四人,正确的排行顺序是:(   )

A、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B、老大、老二、老三、最小

C、老二、老三、老四、老大         D、老三、老四、老大、老二

12、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坐西朝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下位是“坐东朝西”。传统课文《鸿门宴》涉及宴 席座次的描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文中座次描述反映地位尊卑高低的顺序正确的是:(    )

A、项羽、项伯、刘邦、范增、张良    B、项伯、范增、项羽、刘邦、张良

C、项伯、项羽、范增、刘邦、张良    D、项羽、项伯、范增、刘邦、张良

13、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即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下列以“年号干支兼用法”为纪年方法的是:(    )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②“庆历四年春”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④“天启壬戌秋日”⑤“淳熙丙申至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4、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时间文化,是用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一种计时系统。将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形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作为十二个时辰计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比如:从晚上

11时开始计时,晚上11时到到第二天1时(即“子时”)。下面用生肖计时正确的是:(   )

A、狗:晚上7-9时(即“戌时”)    B、牛:下午1-3时(即“丑时”)

C、猴:凌晨3-5时(即“申时”)    D、羊:凌晨1-3时(即“未时”)


15、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下面关于“月相纪日法”用法分析正确的是:

①《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望”阴历三月十五日。

②《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阴历每月初的一天;朔:阴历月末的一天。  ③《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就是阴历七月十六日。

④“今当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诞辰。”“朔日”指六月初一至初九。 ⑤“道光元年辛巳冬十月朔五日”,“朔五日”指这个月初五。

⑥“正月晦日巷死。”“晦日”,正月末的一天。

⑦“宋嘉定宁宗八年乙亥四月朔四日”,“朔四日”指这个月初四。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⑦      D、③⑤⑦  16、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下面对传统节日习俗描述正确的是:(    )

A、寒食禁火、祭祖扫墓、踏青插柳——重阳节

B、扫尘守岁、爆竹门神、祭祀神佛、祭奠祖先——清明节

C、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春节

D、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端午节

17、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其中“三教”通常是指:(    )

A、儒教、  道教、    佛教          B、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C、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        D、儒教、  基督教、  佛教


18、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是指在中国民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最为宽广、影响最大的四个神话传说。它们是:(   )

A、“大禹传说”、“愚公移山传说”、“鲁班传说”、“孟姜女”

B、“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C、“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大禹传说”    D、“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大禹传说”、“鲁班传说”


19、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下面关于传统节日描述正确的是:(   )

A、七夕节,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以乞巧为主。

B、上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C、清明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以禁烟、冷食祭日为主。

D、中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20、下面关于“桃李”、“巾帼”、“须眉”、“伉俪”、“布衣”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男子、夫妻、百姓、学生、妇女    B、妇女、男子、夫妻、百姓、学生

C、学生、妇女、男子、夫妻、百姓    D、夫妻、百姓、学生、妇女、男子


21、古代诗歌中包含着古代重要城镇的文化内涵。下列诗句描述古代重要城镇理解正确的是: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指“杭州”。

B、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官城”指“成都”。

C、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金陵”指“开封”。

D、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钱塘”指“苏州”。

22、古代散文中很多地理名称与现代地理名称含义不同,对下面句子的古代地理名称理解正确的是:(    )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是指“泰山以东”。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C、“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关中”是指“潼关以西”地区。

D、“以攻山西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山西”是指“泰山以西”。


23、中国封建社会有三大选官制度,分为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下列材料中体现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

①《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晋宣帝集》有司马懿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议:“案九品之状,诸中正即未能料究人才,以为可除九制,州置大中正”。

③《旧唐书·房玄龄》载:“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A、 ①察举制       ②科举制       ③九品中正制

B、 ①九品中正制   ②察举制       ③科举制

C、 ①察举制       ②九品中正制   ③科举制

D、 ①科举制       ②九品中正制   ③察举制


24、用典,也就是用事,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下面诗句运用的典故理解恰当的是:(   )

①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惭?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④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⑤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A、杨得意、钟子期、周公、刘裕、五丁开山、曹操

B、杨得意、钟子期、刘裕、周公、五丁开山、曹操

C、杨得意、钟子期、刘裕、曹操、五丁开山、周公

D、杨得意、钟子期、曹操、刘裕、五丁开山、周公

25、下列古诗词运用的表达技巧理解正确的是:(    )

A、“行者见罗敷,下担捋lǚ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烘托(侧面)

B、“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衬托(乐景衬哀情)

C、“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衬托(虚实相衬)

D、“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衬托(动静

相衬)


26、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个人。 ..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带的包裹、箱子。 ..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设宴请客的主人。 ...

D、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鼻涕。 .


27、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

B、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

C、左右乃曰——左右:指左边右边,也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


28、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卑鄙的人。 ..

B、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不是自己本有,窃取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

C、腹犹果然——果然:食饱之状。 ..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副词,很、非常。 ..


29、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约为婚姻——婚姻: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

B、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仔细说来。 ..

C、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

D、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


30、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美貌的女子。 ..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

C、于是余有叹焉——于是:合用为一个连词。 ..

D、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以凭借。 ..


31、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帮凶、走狗。 ..

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河:河的西面。 ..

C、流血漂橹——橹: 盾牌。 .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初等教育学校。 .

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www./doc/info-483aa869c1c708a1294a441e.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