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施生本教育的体会

 江山携手 2015-12-10

实施生本教育的体会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和改革。教师也必须因此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自我角色的定位。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完成以下几个角色间的转换,才能真正让昔日的“讲堂”变成“学堂”,给课堂带来无限的活力与生机。
     一、由课堂教学的灌输者转变为民主平等的对话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的占有者,一方面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一方面又竭尽所能地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全部“讲授”给学生,这样,课堂也就成了教师的“讲堂”,而学生呢?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机械地记,机械地做,毫无主动性可言。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的作为知识权威的“话语霸权”。
     首先,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意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始终是学生阅读的辅导者和服务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因此,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对学生发号施令,更不能硬性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教师要自觉抑制自我中心意识,要明确对学生指责、埋怨,只能让学生不理解、不信任,从而大大降低教学效果。
     其次,要营造课堂民主氛围。为了保护学生课堂阅读主体地位,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让学生敢于说真话,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让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美丽画面,教师要采取一些有助于营造宽松民主氛围的措施。如:态度和蔼,不让学生产生畏惧感;经常和学生讨论商量教学流程;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特点,不随意否定学生的言行等等。
    二、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学生活动的组织参与者。 
    语文教师要敢于创新,大胆变革旧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组织者要构设好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环境,把新课标的要求落到实处,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工作。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量以参与者的角色进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好多问题,教师事先知道解决的办法也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例如评析文中的某一人物,有的教师可能会根据手头资料的介绍进行分析,也有的教师可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但是在教学活动中都要把这些既成的观点收起来,可以只给一些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当成参考资料,甚至可以把教师拥有的更为详尽的资料一并发给学生,然后师生共同合作讨论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做可以给语文学习带来更多的创见,即使有时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也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思考,同时这种做法的针对性较强,每个学生在各自的研讨中都会倾向于收获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来弥补自身知识或能力上的缺憾,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进行自我完善。
     三、由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转变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
     应试型的语文课程评价,片面强化其  别和选拔功能,教师扮演着课程裁判者,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这样学生的自主发展总不可能变为现实,而成为一句空话。而新课标评价理论要求语文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要求教师由评价角色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转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娴熟驾驭课程评价的艺术,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情感性原则。就情感取向而言,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于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自己思索的独特判断,要倍加重视,摒弃求全责备;就语言运用而言,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释放出潜在激情能量。
     第二,前瞻性原则。从学生个体的成长过程着眼,既不忽视其当下在语文知识能力乃至个性形成中的缺陷,更要关注其发展的潜力和可能的进步,对其细微的进步,要语文教师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和呵护,并用情真意切的语言进行鼓励。
     第三,差异性原则。教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理解深度上的参差不齐,并通过纵向比较去评价学生发展的多样性。
     当然,要完成以上角色的转换也并非易事,这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民主化的教育观念,真正把学生当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信;尊重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的心理,解决学生的困难;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促进学生的进步;客观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为一切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同时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地充电,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调整教学模式,真正变“讲”堂为“学”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