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市回忆评论选(五)

 天津实诚人 2015-12-12

341. @IT老太:谢谢你,介绍了我们赵家,尽管材料不够翔实。华安街,现在这里建起了南市大都会,早就夷为平地了。只是那些善良的人们还没忘记赵家冰窖,但他们还没听说过,赵家私下里资助了五四运动,资助了周总理那群人法国勤工俭学,更不知俺九爷不仅是觉悟社成员“ 9号”,还是一位在法入党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员。


342. @春日景和:感谢作者,更正一下,“冰窖赵家大院”正门是住宅,左边是祠堂,右边和祠堂相称是戏楼,谭鑫培,杨小楼都来演过戏。解放后改为住宅。我是赵家后人。


343. @zbs:我与写评论的刘士瑶是六零年毕业于甘肃路小学的同学。小时住的也不远。65年我去新疆后每年还有联系,“文革”后到他高家大院“婚房”去过一次。由于多种原因,我终与天津渐行渐远,失去联系几十年!去年金秋,我有位在津居住的老友王连信见《今晚报》上寻找老同学的信息中与我姓名相符,遂将联系方式转告于我。经确认,我急忙返京,才有了去年赴津“同学会”上“会同学”的经历!诸多同学老来相聚,实在惊喜。不想今年又在“南市记忆”中再次相见!通过共同回忆,使失去的“三不管”在年轻人的记忆中变的更加鲜活、更加立体起来!——张保生


344. @刘士瑶:再说南市,我的“婚房” ,我的家 70年代初,花150元钱买的福安大街新兴胡同7号三级跳坑的“婚房”,经简单“装修”:墙壁刷白灰,地面“砸焦子” ,就是炉灰焦子+白灰+少量水泥+水搅拌后摊在地面,砸实抹平。这种做法便宜省钱,但质量远不如真正的水泥地面! 有了上次家里没人导致雨水进屋的教训,我和老伴做足了“防汛抗灾”的准备。 那是8月中旬的一天,从夜里雨就下个不停,我们把木菜板固定在门框上,四周用布条塞严。 雨不停,院内出现积水,很快,积水漫过台阶和门坎。挡板发挥了作用,我们欣喜,庆幸。 挡板发挥作用几个小时后,更大的灾难发生了: 院里积水不退,在水压的作用下,屋里炉灰焦子地面竟出现了多处裂口并冒出水来,现实版的“趵突泉”出现在我家。 天啊! 积水很快没过脚面, 我俩举足无措,欲哭无泪呀!(挡板已失去意义) 幸好邻居,同事陈兄协助,向唯一的制高点~~立柜顶转移物品,并无奈地向单位汇报,请求援助,当晚,单位把我们临时安置在职工宿舍。 几十年过去了,这段惊险心酸的经历,久久环绕心间。 退休啦,如今衣食无忧,宽屋大炕,珍惜这幸福时光吧!


345. @崔媛:感谢作者留下这里的一切。让我们又能回到儿时的回忆。


346. @FUGUIFILM??? :看到天津记忆关于南市的文章时就已经更新到接近尾声部分了,特别感谢这个公众号,让我这一代人能直观感受到当年家人的生活环境。太姥姥还有姥姥妈妈那些年以前都是在南市广善街居住的,甚至提起“邻居”二字最让她有感触的还是在广善街的老邻居们~房屋虽破旧简陋,情感却真挚浓烈~想念他们。


347. @栀子花 ?? ?:作为南市长大的孩子,点点滴滴的平民生活,平平淡淡的邻里亲情,这一切都存在我的记忆里。还有离我远去的我最最亲爱的奶奶……伤感,难以割舍


348. @菱洪:回忆过去但不能回到过去,因为人们的生活都是向往美好的和更好的,我们更应该的是珍惜今天。


349. @郝咪:记录时空的瞬间,均为有志之士! 大赞之余更钦佩不已! 致以诚心的感谢! 时光一去无返!憾!


350. @木子:记忆中的南市…如果能有当时的地图就好了。


351. @天津源丰珠宝…锐:我住清和街!老芦庄子!!眼泪都留下来了!满满的儿时记忆全上来了!再也没有了,再也回不来了,只有在梦里梦见了!


352. @欣欣向荣:我就住在“冰窖赵家”的2院,83年搬走就没再走进过,看到老照片太激动了,这里留下太多的儿时记忆,我怎么一直记得是华安大街158号呢?好像小时候怕我走失爸妈一直教我的地址,难道是我记错了?


353. @石久:“华安街162号”原来是158号,我原来住在大门第一家。


354. @老葱:我年幼时记得华安大街就是一条舖着碎石子的马路,不过在距离多伦道不足50米的地方就是洋灰地了,这大概因为是和日租界有关。那时候华安大街西头,就像农村一样,钉馬掌的,打草绳的,编苇蓆的,木作舖做馬车的?


355. @Shelley Hsu:80年生人,家在南市边,90年搬走,这里有我大半个童年记忆。南市口的雁宾楼是爸爸妈妈结婚的地方,最爱吃那里点了红点的甜甜的馒头。旁边还有一个奶铺,奶奶会省下自己的退休金带我去喝牛奶,自己坐在一旁喝豆浆。南市食品街记载和塑造了我孩提时期的味蕾。虽然现在人在南方工作,无论走到哪里最爱的早餐还是煎饼果子豆腐脑、锅巴菜和耳朵眼。


356. @善得喜舍:我是1955年在南市治安大街庆善里出生的,这是一条非常友好和睦的胡同。里面有一个四十平米的小运动场,每天我们一起大约有三十来个男孩子在这个小场地玩耍。非常的愉快。回忆过去,但是回不到过去了。


357. @纪强:看到这些照片我很激动,又让我又回忆起南市那些景、物、人。我在南市东庆巷4号住了20多年,2号刘伯可能没有了。谢谢作者!


358. @老葱:在下可以说是个老南市了,1945年日本降服生人,因名"胜利",这七十年搬了几次家也没离南市这一亩三分地,虽说眼下不住南市了,但户口还在南市,因为那还有我的平房。小时住庆善街,有门臉房和斌安里胡同房,后来又在华安街住过,再后来又搬到治安大街,最后住在荣安大街,那里如今大概也是南市地区还没有拆迁最后的一疙瘩平房了。虽然现在不住那了,但是户口没有迁走,不是还盼望着拆迁的那一天吗。盼着吧。嘿嘿。谢谢天津记忆的老师们,真是“有心入”吶。


359. @〆姐、尛程ル:华安街小学~我滴母校啊 可惜了就只有个大门照片!引以为傲的连体四合院照片一张也没留下。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每一条小巷,每一间小屋,怕是只能就在记忆中了~哎,好伤感。过去的总是美好的~


360. @盈盈(Rachael):我住庆善大街,1977年出生的,叫盈盈。


361. @心语:我也是在南市出生的娃娃,我的小学在东兴街二小,中学在荣安街中学,南市给了我很多童年美好的回忆,也是我走入社会成长的地方,转眼自己以成为孩子的父亲了,看看相片,回忆一下过去,时间真的过得挺快,给大家一个回忆的空间,感谢作者为大家提供这个平台。


362. @吃心不改:我家房后拐弯儿是清和街派所儿,对过有个九道弯胡同,经常和发小儿们捉迷藏,看着老照片不觉中儿时已渐行渐远。


363. @多情司令:天津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关山以前好像也住在南市荣吉大街,与我住的大院相距不远,那个时候关山的名气在我心中很大,因为那时候一有时间就听无线电,写作业的时候也听。


364. @王彤华:拍摄的都是南市敗落时期的样子让我这辈人看很悲伤!可知道南市繁荣时的景色吗?白天车水馬龙晚上夜市辉煌!南市夜巿,河北小巿,南开鬼巿,南门脸魚市,大胡同鳥市?


365. @灬LOVE灬:@六零后赶上,你的评论39图的孩子是我以前我家就住在13号院,比较怀念以前。


366. -.Ms&媛 ??:最近这段时间,天津记忆,发的这些关于老南市的照片有太多回忆了,我真的是看一次哭一次,所以这几天没再连续关注,但仍无法抑制内心的回忆,今天再次点开这些“回忆”,仍旧泪流满面,感谢张先生记录下这些美好,这些大家珍贵的回忆……



367. @阳光和盐??:'平淡生活'图17、18(见上二图)都是清和大街,看着可真是怀念 我是1990年出生在和街137号,97年上小学搬离了南市到河东,家里的房子租给了卖鸡蛋的胖子一家人。图17上左边那家卖羊肉家的孙女王乐还有旁边家的孙子张禧龙都是小时候一起玩耍的伙伴,一晃已经十七八年没见过了也不知现在都怎么样了。2007拆迁前跟奶奶爸爸老伯一起回老房子看过一次,可惜没有留下照片。南市记载了我童年的回忆,更多的是和我已经过世的爷爷回忆,小时候爷爷天天蹬三轮车带我游遍南市各个地方,给我买小零食,在华安街小学上了两年育红班爷爷奶奶天天接我,福安大街修路时,马路上堆满了沙子和大管子,那时候那里就成了门口小孩子的玩耍胜地,我们管它叫“土堆”。天天去堆沙子、站大管子里玩捉迷藏,如今再也没有土堆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高楼大厦,现在每每去百盛那边坐车时都能想起以前的土堆。当年靠近福安街那边的清和大街那些号都已经堵死,再也找不到原来的痕迹了。


368. @福在雅舍毛毛(诚招代理):我从出生三十天起就住在与南市一街之隔的同庆后,窗子对面就是鼎章照相馆,每年春节都会到那里去和姥爷照一张合影;每天下午,姥姥会领着我到南市里面的市场买菜;电影院、戏院、全聚德、粮店、理发店、街边小贩…那时,常说的一句话是:走,南市遛一圈! 我记得并怀念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还有曾经生活的“味道”…


369. @嘉:我记得初中高中去南市玩,晚上冒着大雪去人民剧场打游戏,然后再去看电影。前几天抱着小丫头去大悦城,对她说小时候爸爸总来这里玩,这里卖啥都有,还在这里捉迷藏。女儿不解的问,爸爸你骗我,这里哪有你说的平房和街道,哪能捉迷藏呀! 不说了,泪奔了!那是一段记忆!


370. @老杨大哥:我住首善亍六十七号还住东兴市埸四条二号。荣业大亍一百八十一号楊本才,建物大亍小广兴里十八号,有认识我的人,和我联糸!谢谢攝影师!谢谢啦!

371. @海阔天空13821718626:“南市的面孔”第十张(见上图)我们家,我爸和我妈。


372. @邹毅:我在南市长大看完照片眼睛湿了。


373. @德明:我从小在南市长大,生在南市长在南市,我从小又爱看电影又爱看曲艺,南市里影剧场最多,看电影有时候看完了这场又敢下一场。群英影院离我家最近几分钟就到,其它影院也不远,有淮海影院,长城影剧院,共和影院,南市新闻影院,人民剧场,黄和影剧院,劳动剧场,长虹曲艺厅,南门外影院,和南市口的中华曲院等,当看到群英影院的照片时又想起了那个年代,美好的回忆,在次谢谢摄影记者,给我们这些南市人宝贵的照片。


374. @A-Original原味:我父母40年代人对南市的记忆不同于我们,他们形容那时的繁华热闹是我们更无法体会的,希望能有朋友们提供照片,为老辈人找些回忆。


375. @林:在南市长大的孩子,姥姥姥爷家住鸿育东里。就在淮海影院旁边。在平安街上的小学,在汇文上的中学。最喜欢在慎益大街,东兴大街里边玩。看到这些照片真是回忆涌上心头!


376. @月夜朗清:满满的记忆,住清和街221号挨着大翠柏胡同,南市生南市长,小学官沟街,中学荣安街,看到大家的留言不知不觉流泪了,满满的美好的记忆还想回到那个时候


377. @YAMAZAKI .:南市建物街往北走的那家大排面我也吃过。味道不错!那附近有几家游戏厅(街机厅)人民剧场那家是从本溪路过来的。南市影院的那家是兄弟俩开的。哥哥在河东大世纪。弟弟听说很多年前过世了!哥俩姓崔!弟弟在南市。我们总喊他老崔。机器不灵时,总是希望他来修理!我虽不是南市人,但我姥姥家在六十年代在南市住过。后来搬到了老城里,再后来就搬到了北马路(在马路北侧,属红桥区针市街街道)。满满的回忆!因为我家离南市步行只需15~20分钟左右。


378. @书:南市童年的美好回忆……!!!


379. @zbs:提起南市的电影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淮海”与“權乐”。因为它们在当年“非甲即乙”,而且建在明处,设备还不算落后。当初的“开明”电影院可能己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的淡忘了,它的位置也不太醒目,从“东兴茶楼”穿过门洞要走到胡同深处。设备方面用一句现在的话叫做“硬件”过于简陋,而且座位全部采用的是“木条长椅”。这与其他设备相比也还算的上匹配。虽然如此,每逢学生放寒、暑假的时候这里倒也十分火爆!“学生专场”两个电影5分钱几乎能看一上午!当时这样的价格颇受小学生的青睐。只要有电影看,没人注意“内部装修”。这里演电影不但透风而且还“透亮”。大人们很少光顾。可能由于年久失修,节粮度荒以后不知什么原因不但没有了学生专场,连营业都停止了。人们也就慢慢的忘记坐落在胡同深处的“开明”……张保生


380. @老倪: “南市的形成”作者写作的太好了,写出了我们50年代人对于南市的回忆,看到这些文章很感动,也让我们想起儿时候的回忆,想念儿时,谢谢作者,和你们的团队,谢谢!

381. @于:看了“南市的形成”,了解南市的历史了。


382. @左右都行:我家那地方原来是水洼(见上图)


383. @641:说说南市的“上水”和“下水”。南市万庆里是一条居住着二百多户人家的大胡同。 先说“上水”。 这里说的“上水”,是指现代家庭必备的自来水。那时,整个胡同“上水”,是靠各家各户自行到胡同口外的“水铺”去挑水或抬水。 年轻力壮者一个扁担+两个水筲挑水;老人,孩子则一个水筲+一个扁担+两个人抬水。下雨,下雪天,路远,地滑,可过日子离不开水呀,那时我十岁出头,也想“充”回男子汉,怎奈挑起扁担,水筲竟没离开地面! 第二条道就是有专人送水入户。当时都喊他: “挑水的”。 “挑水的”吃力地拉着两个大木轱辘的木槽水车到胡同深处的各家各户,不打招呼不敲门,径自进屋,根据住户水缸容量,倒入一筲,在门框上用白色粉笔划一长道;半筲划一短道,月底,按粉笔道,既一长道一分钱结算,随后擦掉粉笔道。 多少年来,从未发生过住户私自涂擦粉笔道之事。 每年腊月二十三,挑水的会给各户免费送一小把象征“财气”的用作生炉子引柴的“麻杆儿”,寓意“送财”。 多少年来,贫穷但善良、正直,淳朴的南市人团结、互济、和睦相处,秉承天津人卫人的传统美德,深受世人赞许。 这里讲诉的是南市“上水”。 南市“下水”待续。 刘士瑶


384. @老葱:网友提到了东兴市场里的开明影院,记得我在那看的《半夜歌声》当然不会只在那看这一卩片子,只是这个电影很恐怖所以记忆深刻。


385. @一叶知秋:“解析当年三不管”中图3的棚子好像是当年三不管摔跤的地方,我今年67岁,当年我父亲多次去那里看摔跤,还到小剧劇場看京剧曲艺,十分种二分钱,出来后吃炸糕喝“围锅转”,记忆忧新。想起当年和老爸去'三不管“玩,那还是1960年的时候,我当时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那时的三不管非常热闹,但我记忆中很少有打架的,都是当时最低层的百姓娛乐休闲的地方,花不多钱就可以听戏看杂技,曲艺,摔跤,非常开心,记不清是哪年了,大概距今有20多年了,我还去老三不管原址中那个最大的剧场的原址看到已经是个大杂院了,站在那里回想小时候听戏的场景,心中别有一番兹味,想起了老爸,也仿佛看到当年剧场外那些中场休息的演员坐在橙子上的画面,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真的好难忘。


386. @霾起来的小脑腐:大爷,啥叫围锅转啊?


387. @老賈:谢谢张建先生“南市的街貌”的照片,我家在南市住5辈以上了,我40岁南市拆迁离开的。南市生、南市长,满满的记忆,在梦里的家几乎还是南市的街头巷尾。看到一朋友说到“大舞台”小学,后来文革时期改为“五七中学”在荣吉街近西头(南门外大街)。我入小学(65年9月)在此。后改中学分流到“官沟街小学”进去是三年级,其实我们的二年级是在家上的,那时候我们停课“闹革命”了,接到“联络网”通知就去一次学校。初中在18中学,75届。后来吗,去蓟县礼明庄插队…南市是美好记忆、童年的记忆、青春的记忆。谢谢张先生把我们梦里的变成眼中的照片。谢谢!谢谢 南市地区北域南马路东侧;西临南门外大街;南侧多伦道东侧和平路。属和平区。我家在官沟街近南门(南马路与南门外大街交汇处),我爱人和我发小的媳妇们曾“嘲讽”我们哥儿几个:是和平郊区人。


388. @梅子:我奶奶家就住新宅里10号。摔跤场是5号院对面。我们对过是个小剧场。还记得好多名相声演员在文革期间在那里印背心上的字


389. @江南羌笛:49年天津解放,我老爸进城带着警卫员到南市去逛街,很多戏院和娱乐场所都挂着军管会的牌子,写着“军警人员不得入内”。想想可能也是怕干部战士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吧。大街上有卖美帝皮鞋的,我老爸问小贩多少钱一双,小贩可能觉得穷当兵的没钱,说你问这嘎嘛,我爸说看看,小贩说看看200,(旧币)我爸说那要试试呢,小贩说500,警卫员气得要拔枪吓唬那小子,吓得他提起破包袱皮就跑了。


390. @WMY1964:不知道哪位老邻居手头有南门外影院的老照片?我小时候,那可是我们娱乐玩耍的圣地。有新电影时大家蜂拥去抢票观影。没新片时,影院前的小广场也是孩子们打闹的场所。依稀记得,最早这儿还有一个小门楼子,八十年代给拆了


391. @老葱:妇婴医院解放后改为天津市儿童医院,再以后搬至佟楼。南门外影院的前身福音堂小时候曾进去过。文中美以美会东至范围为荣业大街,在我记忆里应为首善大街,荣业大街和首善大街实际是一条路,以清河大街为界,以北为荣业大街,以南为首善大街。攺开危改后才统一名为荣业大街。不知我的记忆对否?


392. @zou nl:看了“南市的街景”,感慨万千,特别是看了老街访们评论,也有同感。贾先生还把南市的地理位置说的非常准,不知贾先生现在还生活在天津吗?新年快到了,祝南市老邻居们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生活快乐!


393. @老賈:谢谢zou nl(朋友)先生的关心和夸奖。本人现住河西。现时常路过南市,“玉清池”还在,甚好,常常顿足凝望,回忆!记得玉清池北侧胡同里是浴池的后门,经常有马车来拉蒸馏水,有一个智障人看到马十分兴奋,要是问他:大马是你嘛?他会说:哥哥…。现在他dei有70多岁了。再,还有老南市影子的建筑估计是多伦道272医院对面那一段了。行了,好在有张健先生的照片。


394. @于:我就是在十八中上的初中,高中。很是怀念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