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方原则与尝药

 清茶清清 2015-12-12


关于肺中有寒时的用药,很简单,肺寒干姜要用吧,杏仁、麻黄、桂枝、陈皮、半夏、生姜、细辛,这些热药都可以应用。但是跟大家说一点,热药当中,在这些辛散的药当中,必须有甘润的药,有敛阴的药,大家开方子时不能一边倒。比如小青龙汤那么热的药,里面要有五味子,要细辛、干姜、五味子一起来。就像桂枝汤一样,里面必须要有白芍,都是阴阳搭配来开方子。为什么要用甘润的药?就是因为辛热的药太燥了,容易伤正,伤气血。热药虽然能够驱寒解表,但是伤正也不好,所以要用甘润的药加以缓护,比如说甘草、麦冬、党参、人参。这个很简单,就像麻黄汤一样,麻黄汤很厉害,但是里面一定要加甘草,道理就在这里。有的人开方子,认为甘草可有可无,你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如果药里面已经有甘药了,有了党参大枣了,甘草就可以不用加了,如果没有甘药,可以加甘草,要知道开方的原则。

比如说我们气学开方,要知道开出的方子是团什么气,不同的几味药组成一股什么气。这股气不能过于粘滞,粘滞则伤正,都滞在那里了,不能过于辛散,不能过于辛热,不能过于苦寒,过攻过补都不好,一定要是一团流畅和美之气,在里面体现有辛散的作用,有通经的作用,有活血的作用,有去湿祛瘀的作用,有行气的作用。这个大家要清楚,开方要知道原则是什么,鉴别标准是什么,这块可以多说两句。现在一些大夫不懂开方原则,没有标准,要么完全死板地按古代的方子开,要么按不知从哪里继承下来的原则来开。大家要遵守一个规律,就像炒菜做饭,端上来一盘菜,这盘菜好不好,怎么评判呢?很简单,是不是适口,大家想想是不是,一个菜好坏首先要有一个大概的标准。虽然根据个人的口味也会产生不同的标准,这属于开方用药的差异性,但是还有统一的一个原则,如果这菜太咸了谁吃都不行。还有味不同,有人喜欢吃芹菜的,有人喜欢吃香菜的,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还有一个个人的标准。我们对待疾病也一样,有一个通用的原则要放在那里,大家要都认可,同时对不同的病人也要有差异性,大家要清楚这个标准。

药食同源,开方熬出的汤药就是一道菜,在这里直接跟大家说白了,好喝不好喝,不是说多甜多香多辣,药表现出来的味道要适口,要适病人的口,并且有一个大的普遍的原则人们可以接受,开方用药多了自然就知道了。我们开方是在干什么?我以前跟大家说过,开方就是模拟,开出方子的气首先要跟人身的正气不相抵触,和人身的正气很接近,然后再去纠人身之气的偏。比如说口很燥,外面的天很热很毒,那怎么办呢?用食疗的方法吃一个甘甜爽口的大西瓜。是不是随便吃个西瓜就可以了?不是的,要吃甘甜的西瓜,有的西瓜没熟,有的西瓜不甜,有的西瓜还坏了,这些西瓜都是不能吃的,一定要吃甘甜的西瓜,这个是关键,不是大街上随便拿一个西瓜来吃就是可以的。

那同样开方子呢?可以开一个葛根汤加白糖,葛根是生津液的,白糖是解暑的,可以再加点白醋,酸甘化阴,这就很好了。那么加多少醋呢?一盅两盅还是三盅?喝的时候适口就可以,既不很酸,但能喝出酸味来,也不很甜,但是这种甜很舒服。熬出汤药浓淡火候掌握关键在哪里?今天咱们讲课直接说明了,就在于合不合口味,加三十克还是四十克,这个标准谁来定啊?是医生的经验和病人的感觉来定。就像驱寒的时候,很多大夫喜欢开吴茱萸汤,但怎么喝吴茱萸汤病人就是好不了呢,为什么?首先开错药了,有的是陈年老寒,有的是血分的,没有加血分的药。还有要告诉大家,尽量不要用吴茱萸这味伤正气的药,突然有实寒用吴茱萸来打是可以的,但是虚寒久寒血分之寒,夹杂其他病变,不要上吴茱萸。你想想天天喝吴茱萸汤的话,你喝一次吴茱萸试试,如果大家是医生的话,如果你再开吴茱萸汤,我劝你回家喝一次吴茱萸汤,试试舒服还是不舒服。吴茱萸是非常难喝的一味药,为什么古代的方子苦参不入煎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苦参这味药特别苦,有点邪苦的意思,没有黄连的正苦。所以苦参不入煎剂,但现在很多大夫把方子里加苦参让病人来喝。

为什么大部分病人反映中药难喝?实在是太难喝了,医生开个方子基本从来不去喝的,都让病人来喝,自己在那里纸上谈兵,就像厨子一样从来不尝自己做的菜,拿本菜谱就上来做,这样是不行的,这样治病害了自己也害了病人。我也奉劝各位,凡是想当医生,想把中医学明白的,有几点是要做的:

第一,你所用到的药要了如指掌,有几个品种、如何炮制、价钱多少、长得什么样、尝出来什么味、真假如何分辨,这些都要了如指掌。

第二,组成的简单味,比如桂枝白芍搭配、麻黄汤、小青龙汤、四君子汤是什么味,多加熟地什么味,多加白芍是什么味,这些大家知道吗?如果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话,措手不及的话,希望大家回去尝一尝。什么叫临床?不是开方子叫临床,要对开方子中的每味药了如指掌,这个是临床很重要的一部分,不然怎么派兵点将啊。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开的方子我基本上都知道什么味,每一味药都知道什么味,刚才跟大家说的那些,我都知道什么味,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我一说苹果,大家都知道苹果什么样,哪种苹果好吃,多大多圆,这些都知道,为什么药上医生就不知道呢?一到药店两眼一抹黑,什么也不认识。

第三,很多主要的药,喝了之后有什么感觉大家要知道,会出汗还是会放屁,还是会头痛,起码要有一个简单的认识。比如黄芪、白术、白芍、吴茱萸喝多了会怎么样?白芍喝多了会腹泻,黄芪喝多了会发热出汗,吴茱萸喝多了会头痛,这些都要了解。

咱们谈气学中医,我不求大家能够感知气、看到气、摸到气、听到气、闻到气,不需要大家这样做,但是大家对药对方要有感知,怎么办呢?拿嘴巴尝亲身来试。说得激进点,巴豆吃多少会暴泻?你们做过试验吗?生附子吃多少会有麻感?哪种附子好?药店炮制的黑附片是怎么回事?生半夏吃到嘴里是什么感觉?藜芦吃到嘴里是什么感觉?如果大家没有做的话,请做一下。作为一个医生,这些要非常了解,像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了解这些药,跟它们打交道,慢慢地再融入气学理论,就知道了,就心领神会了,方子一配出来是什么气马上就知道了。白术茯苓配在一起什么气,加上陈皮、半夏、麦冬、党参、延胡索、白芍各是什么气,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些药是忠臣,哪些药是奸臣,哪些药是鹰爪之药,哪些是伤正之药,这些都要区分开。比如全蝎、蜈蚣伤正,这些都不建议常用,还有薏米去湿是去的哪种的湿,白术去的哪种湿,陈皮去的哪种湿,这些都要了解知道。

还是那句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东西不去做,天天做一个开方医,没有太大意义。在这个迷宫里走,一辈子也走不出来,就像一个从来不尝自己菜的厨子一样,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厨子,更别说成为一个名厨了。还要说一下,巴豆大家不要瞎尝,巴豆很厉害,半粒也就跟大米粒那么大,两个大米粒是一粒,尝半粒生巴豆就能导致严重的腹泻,能泻上七八回。巴豆无色无味,搁到嘴里一点味道都没有,不麻不辣不酸不咸不苦,等一会就发现自己的肚子开锅了。三味备急丸,大黄干姜巴豆,其实对于一些急症效果还是不错的。如果说是热爱中医,好多丸散膏丹希望大家可以做一下,尤其是丹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