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冒/名医验方(四)

 学中医书馆 2015-12-12

32、清解七昧饮  (张学文)

[组成]   生石膏30-60克(先煎)  黄芩10克   柴胡10克           

         薄荷10克(后下)       菊花10克   葛根10克  银花(或连翘)10克

[制用法]先用适量清水将药浸泡30分钟,然后用武火急煎,煎煮时间不宜过长。每日2剂,昼夜各1剂。热甚病重者,每4小时服1次。

[功用]清泄气分之热,疏卫透表。

[主治]外感热病,邪在卫、气之间,症见发热或微恶风寒,烦渴,口燥咽干,或咽喉肿痛,或咳嗽少痰,舌边尖红,苔薄白或黄白相间,脉浮数。

[方解]本方既清泄气热,亦疏卫透表。

石膏辛寒,清气解肌;

黄芩直折里热;

柴胡、葛根解肌疏表;

薄荷透热外达;

银花、菊花解毒清热,共奏消气疏表之效。

[加减]

口渇甚者,加天花粉10克;

阴伤者(尤其是素体阴亏者),加生地、沙参各10克;

鼻衄或咯血丝者,加焦栀子10克,白茅根30-60克;

咽喉肿痛者,加马勃(包煎)、山豆根各10克,玄参15克;

热象重并见斑疹者,加丹皮、赤芍、生地各10克,大青叶15克;

咳嗽咯吐黄痰者,加桑白皮、黛蛤散(包煎)各10克;

热盛动风而抽搐者,加钩藤(后下)10克,羚羊角(另煎)6克;

兼食滞不化者,加焦三仙各9克。

[按语]使用本方时,忌用辛温发汗之品,禁食肥甘油腻食物。

 

33、和解方  (马风书等)

[组成] 柴胡  黄芩  葛根  桂枝  玄参  生地  白术 

       川芎  白芷  白芍  川羌  陈皮

[功用]和解少阳、通达表里。

[主治]外感热病表里证。症见寒热往来或恶寒发热,头痛,口苦,口渴,舌红,脉数。

[方解]外感热病表里证期包括半表半里和表里同病,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以温热病邪壅滞少阳,表里不和,正邪交争为主要病机;寒热往来或表里证同时伴见为主要临床表现。在西医内科急性胆系感染,疟疾、流感、上感、风湿热等疾病中往往出现。本证纯用辛温发散则外寒虽去而内热复炽;纯用辛凉清解则外寒留恋,热无出路;下法则引邪入里;唯和解少阳,通达表里为其正法。

方用柴、芩以利少阳抠机,引领邪热外出;

羌、芍以发越恋表之风寒;

葛根、白芷以轻清扬散,并善解阳明肌热,

桂、芍以调和营卫,通阳泄热;

玄、地以甘寒清内蕴之热并护阴;

陈、术以调中益气而扶正祛邪。

从而发越之,清泄之,驱除之,直令其无所遁形. 

[加减]

里热炽盛去桂枝、川羌,加生石膏、板蓝根、丹皮;

挟湿者去生地、玄参,加藿香、苡仁;

挟暑者加香薷、滑石、银花;

气虚加党参、黄芪;

血虚加当归、丹参;

湿热重去桂枝、白芍,加焦栀子、车前子、滑石;

疟疾加常山、槟榔。

[疗效]用本方治疗外感热病表里证245例,速效(在2天内体温降至正常,无再回升及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128例,显效(3天内体温降至正常无再回升,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98例,有效(4天内体温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改善.)13例,无效(超过4天体温无下降或反上升者。)6例.总有效率97.55%;开始退热时间,最短0.9小时,最长38小时,平均12.5小时,热退后复升的39例,占15.9%。

 

34、胡氏外感热病方Ⅰ  (胡肇基)

[组成]  葛根15克    防风12克       银花15克 连翘12克  玄参15克 

        板蓝根15克  簿荷6克(后下)  蝉衣6克  甘草6克

[用法]成人水3碗,煎成1碗,顿服。渣再煎服。儿童按年龄酌减药量,1日3—4次分服。

[功用]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主治]邪袭肺卫。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咽红,咽干,干咳。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加减]

多汗减防风药量;

热高加黄芩12克;

喉头红肿加白花蛇舌草15克;

咳嗽频剧加青天葵10克、黄芩、天花粉各12克;

高热痉厥加紫雪丹1支冲服。

 

35、胡氏外感热病方Ⅱ  (胡肇基)

[组成]  苇茎20克    冬瓜仁15克   薏苡仁20克  桃仁12克  黄芩12克 

        法半夏12克  瓜蒌仁12克   麦冬12克    竹茹15克

[用法]成人水3碗,煎成1碗,顿服。渣再煎服。儿童按年龄酌减药量,1日3至4次分服。

[功用]疏风透邪,清解里热。

[主治]热入气分。症见高热烦躁,面红,口渴,汗出,咳嗽,咽喉充血,小便黄。舌质红,舌根黄,苔黄白。脉洪数。

[加减]

渴甚加天花粉12克;

痰粘加川贝母10克;

大便结重用瓜蒌仁、冬瓜仁各至30克,

大量闭加玄明粉25克,冲服;

高热神昏痉厥加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

 

 36、五叶二根白薇汤  (魏长春)

[组成]  桑叶9克   谈竹叶9克      人参叶9克   紫苏叶3克 

        藿香叶6克  活水芦根30克  白茅根30克  白薇9克

[功作]解表,宣化,透达。

[主治]外感风寒或暑湿,失于透达,早用清热滋阴方法,留邪内伏,低热不退,胸腹满闷,微有盗汗,头眩,肢酸,纳呆,小便短赤,大便如常,或有微咳,脉弦滑,或弦细,舌色红燥,苔微黄或白糙。

[方解]此方常用于外感后遗留之低热为患。

桑叶味苦寒,能治寒热,解表发汗;

淡竹叶味苦寒,消胸中痰热,治咳逆上气,清心退热;

人参叶味微苦甘,补元气,驱表邪,益肺和肝,生津止咳,清解暑气,善降虚火;

紫苏叶味辛温,升降诸气,清解暑湿;

水芦根甘寒,清外感伏热,治反胃呕逆,消渴呃逆;

白茅根味甘寒,治劳伤虚赢,瘀血血闭,伏热吐血,齿血鼻血,五淋血尿,水肿黄疸;

白薇味苦咸平,治风湿灼热,血厥昏噤,治伏邪留于血分,取其透达。

全方治虚弱体外感留邪发热,有良效。

[按语]若阳气虚弱,营卫不和,脉沉细,舌淡苔白,是桂枝汤症者,忌用此清凉方药。

 

37、加味栀子豉汤  (胡焕章)

[组成] 栀子12克  豆豉15克  枳壳10克蔻壳8克 

       橘红8克   桔梗8克   竹叶12克

[制用法]先将药物用水浸泡30分钟,再在火上煎15分钟,每剂煎煮2次,将两次煎出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温服,可吸粥助其汗透。

[主治]①寒暑湿外感,邪在上焦。②邪热阻遏,造成逆证。③高热恶寒无汗或但头汗出,烦躁懊侬、胸闷气逆,舌苔白薄,脉浮数者。

[方解]外邪犯卫、热郁在表,当宣透而解。若不分表里,不辨寒热,一见高热,便用苦寒清泻直折之,不但不效,反使邪气闭郁,热势更高,甚则邪热传里,给治疗增加难度。本方取仲景治邪热客于胸中之栀子豉汤,合叶桂治外邪未解,郁而未伸之杏蔻橘桔等轻苦微辛开泄之法,溶伤寒、温病治法于一炉,对于风寒暑湿表证误用寒凉而成逆证者,实为轻巧灵便斡旋透热之法。

[加减]

如风寒重,恶寒无汗者,可加葱白5枚;

暑湿重,苔滑尿少者,加滑石15克。

 

38、荆苏宣阳汤  (赵绍琴)

[组成]  荆芥炭10克  苏叶10克    茯苓10克  葛根10克 

        黄连10克    灶心土30克  防风6克

[功用]宣阳化湿,辛凉清解。

[主治]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方解]温病卫分证,属肺经郁热证。“火郁当发”,与治火热证不同,因此治疗应宣部达邪。

方中荆芥炭、防风、苏叶宣阳气,开寒凝以畅气机;

葛根、黄连升阳气且清肠热;

灶心土、茯苓培中宫以利湿邪。寒凝开,阳气宣,气机畅,自然可微汗出自愈。

[按语]

①温病初起,邪在肺卫,病轻邪浅,只宜辛凉清解,宣郁清热,开达肺卫郁闭,郁开热清,肺恢复其宣降功能,津液得以布散,自然微汗出而愈,此即“在卫汗之”之意;不可寒凉滋腻,寒凉使气机闭塞,郁不开则热不能清,每使邪气内逼深入;用药仅取辛凉轻清透泄之味,配入少量辛温之品,以成辛凉清解之剂,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豆豉、桔梗、杏仁、前胡、枇杷叶、芦根、蝉蜕等,轻清举上,即叶氏所谓“上者上之也”,即使辛凉清解,药量也不可过重。

②温病初起,邪在肺卫,若过早用苦寒如黄连、黄芩之类,多致肠热下利,通此则按肠热下利,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治之。若误用甘寒滋腻,如生地、麦冬、玄参之类,多致热势不退,或高热成低热久留不退之证。

③临床每遇小儿发热咳嗽属邪在肺卫之证,按此法常一、二剂药即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