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 taijichanyi 太极 — — 中国第一太极文化微信传播平台。我们的宗旨:倡导太极文化和谐理念、传播健康方法、共享快乐生活;弘扬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 太极拳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并逐渐发展起来的集中国传统哲学、中医经络学、易学、养生学、运动学的一种优秀拳种,而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创编太极拳过程中对其产生的巨大影响是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的。 太极拳受传统哲学渗透影响,具有哲理性,充满辩证思想。从哲学角度来看太极拳被誉为“哲拳”,这不仅由于太极拳的称谓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也不仅由于太极拳动作要领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味,而且由于传统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全面影响、全面渗透,形成了独特的运动思想,特别的技术要求,突出的价值功能。正如杨澄甫所言:“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也。”如果说古典哲学对各门拳术都有影响,那么对太极拳的影响则是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恐怕没有哪一门拳术都能与相媲美,从古老的《周易》到宋明理学,都对太极拳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太极拳术产生影响的古典哲学主要有: (1)老子学说。老子通过不断前进的生产现象与生活实践,看到“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疆者莫之能胜”,意即看上去柔弱的水却能冲决一切坚强障碍。以草为例:“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由此通过大量的生动事物变化现象,终于概括出一般的道理“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坚”,上升到哲学层面形成“贵柔”、“守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想,在太极拳中形成“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反者”的技击思想。这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特征。此外老子的一些具体思想对太极拳的技术要求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追求虚静的修道思想影响了太极拳的“心静”、“神敛”要求的形成;老子的“道”的“周行不殆”的循环思想影响并形成了太极拳“圆”的运动特征,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促成了太极拳“松静自然”、“舍已从人”的技术要求;老子的“虚其心,实其腹”的修道状态直接指导了太极拳“含胸拔背”、“气沉丹田”的形成等等。 (2)阴阳学说。《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北宋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创立以太极为中心的世界构成说,认为一动一静产生阴阳构成世界。后经历代哲学家的发展,形成了运用阴阳对立统一运动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古典阴阳学说,对太极拳的影响巨大。不仅太极拳称谓反应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拳理阐释、拳架组成、运动规律、技术要求、攻守原则等无不包含阴阳哲理。《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一阴一阳谓之拳”,太极拳就是由阴阳两大范畴构成的运动。阴:吸蓄屈退落俯来入收化引柔静虚合降下右;阳:呼发伸进起仰往出放打击刚动实开升上左。一对对矛盾之间互根,互用,互换,互立运动。对阴阳学说高度直观概括的太极图,被认为是太极拳的象征,很形象的揭示了此理。 传统哲学对太极拳的影响是广泛而极其深刻的。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仁义”,对太极拳的运动思想、身型要求、战略战术都有影响。但是,较为突出的是以上两家。任何文化的交融结合都有它的载体和途径,古典哲学对太极拳的影响和渗透也同样,并非无稽之谈,传统哲学对太极拳的渗透载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有文化的太极大师,象《太极拳论》的作者王宗岳,“少时自经史而外,黄帝老子之书及兵家言无书不读”,以及道士出身的张三丰,后来的陈鑫、武禹镶、李亦畲、孙禄堂等,他们著书立说,大大促进了太极拳对传统哲学的吸收。另一类是太极拳的实践者,他们虽不象前者那样通晓经书哲学,也许目不识丁,但是他们“间接的受古书影响很大”,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练拳实践中体悟了哲理。他们的体悟虽然是朴素的思想,却也很好的继承了传统哲学内含。 传统哲学对太极拳影响渗透的途径主要有:一是用哲理说拳理,指导练拳,如《太极拳论》就象一篇哲学散文,解说拳理。二是通过吸收其它姊妹艺术,间接吸收哲理,如传统医学、兵学等,正象“传统的中医学并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而是自然哲学”一样,太极拳在创编之初,是建构在传统哲学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传统哲学不仅宏观指导太极拳的形成,而且具体到技术要求,几乎每一个动作从外形到内涵有很浓厚的哲学意味,这又构成太极拳又一个显著特征,也是衡量太极拳动作对否的又一条法则。由此可见,古代哲学思想对创编太极拳及在太极拳发展、传承等方面对其的巨大影响! (文/张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