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哲学原理是太极拳的思想理论基础

 天地虚怀xia 2018-09-01

现代哲学原理是太极拳的思想理论基础

现代哲学原理是太极拳的思想理论基础

——论太极拳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张菱  

     在追溯太极拳的思想理论渊源上,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太极拳是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思想的一种体现,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上述看法表示认同。同时,本人认为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仅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来解释太极拳已经远远不够了。这是因为产生在那个时代的哲学思想,面对着时代和历史的进步,必然产生其历史的局限性。如果用带有历史局限性的哲学思想,来揭示、解释太极拳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很显然它是无法做到的,也是根本不能做到的,事实也正是如此。因此造成长期以来我们对太极拳始终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只知道“怎样练拳”,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练拳”;只知道“练”的结果,不知道“练”的原因;对内在的功法、身法几乎从未解释清楚过,不能不说是受到这种思想所限。
  当今的时代,人类文明在不断地进步。这些进步不仅表现为自然科学的进步,也表现为社会科学的进步,表现为对整个世界认识上的进步,表现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进步。也就是说。历史在前进,专门研究人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科学也在历史地前进着。所以,现代人类哲学思想较之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来说,无论在形式与内容上、内涵与外延上、质量与数量上、深度与广度上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克服了中外古代哲学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已经成为人类全部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如此,我们就有必要用现代的哲学原理,现代的思维方式,唯物的、辩证的方法,对太极拳现象进行研究与分析,从而使我们能够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得到进一步的启发,以便对所研究的对象得出科学客观的研究结果、结论。基于这种考虑,本文拟用现代哲学原理对太极拳进行理论上的分析。
  一、太极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
  太极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这一辩证思想认为:统一物由两个对立面组成,“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对立物的互相依存,“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二章》;对立面的互相转化,“道之反者动”《道德经?四十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道德经?二十二章》;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道德经?六十四章》。
  “阴阳学说”在太极拳中得到了充分、具体的反映。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篇写道:“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是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贯穿于一切事物的始终,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的根源及其规律;尽管所有相互对立的事物千差万别,在属性上却表现出两类特定相反的趋向,一类可以归属于“阳”,另一类可以归属于“阴”,并以“阴阳”作为事物的属性概念。“阴阳”最初的涵义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物,对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阳,高,明也。”“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说文》。按照“阴阳学说”,“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且所有这些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阴阳双方是通过比较而分为阴阳的,另一方面,还表现于“阴阳”中复有“阴阳”。所以其认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而每个事物内部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这种事物既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是无穷无尽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论述的“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种应贯之“理”,不应“差、谬”之“理”,就是这种“阴阳学说”哲学思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也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辩证之理。
  二、太极拳是现代哲学思想的体现
  太极拳带有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辩证思想,并对这一思想做出了具体的展示。这种充满哲理的辩证法对中国武术及太极拳产生了深刻、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它在太极拳发展史上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这种辩证思想的灿烂与太极拳发展的辉煌交织在了一起,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百年的岁月,这是一种历史的自豪,也是一种历史的肯定。但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仅靠这种朴素的哲理来解释太极拳,显然已经远远不够了。面对长期不断实践的过程,人们已经看到太极拳留有数不清的疑问,一些问题长期无法解决,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似是而非,以致造成人们无法彻底了解太极现象。如果进一步分析,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带有的历史局限,造成了我们现代认识上的局限,也就造成了我们对太极拳的局限。因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我国的古代,在那个时代,那种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必然产生那个时代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与那个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用来解释那个时代的问题,解释那个时代的世界,这些是无可辩驳的,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面对着时代的进步,面对着当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如果人们的思想认识还是停留在那个时代,或者还是用那个时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释现代、当代发展出现的问题,或是解释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未能解决的问题,很显然这是不够的。这种历史的局限性,必然影响现代人类在世界观与方法论上的局限,因此造成思想上的局限,这就必然产生认识上的局限性,并产生认识上的断代性,或许这就是不能够把太极现象解释得充分、彻底的原因。为此,我们必须摆脱历史的局限,把认识太极拳的目光,放在现代的科学理论、科学思想上,放在当代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上。我们必须要这样做,首先要把认识放在现代哲学思想上,放在现代哲学的理论基础上,放在对现代哲学原理的思考上。只有这样做了之后,我们才会看到,太极拳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思想的体现,它更是现代哲学思想的深刻体现。在太极拳中,不仅到处闪现着自然科学的光辉,它还时刻呈现着现代人类哲学思想的智慧,其中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它充分体现了现代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及其所表现出的三个规律。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在这三个基本规律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其核心。
  首先,太极拳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这一规律认为,物质世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按其固有的规律无限发展着。物质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所形成的统一体。宇宙间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它总是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相互依赖着、相互制约着、相互作用着;当它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同时,又分裂为两个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部分、方面和趋势。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矛盾。一切事物中所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推动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以和它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自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这种“对立与统一”的矛盾现象是太极拳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立统一规律”也是太极拳的实质与核心。在太极拳中,对立与统一普遍存在,只要一方存在,对立的一方必然相对存在,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静与动,柔与刚,快与慢,虚与实,形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内与外,弯与直,大与小,出与入,升与降,上与下,正与反,圆与方,弧与角,点与线,天与地,有形与无形,视觉与感觉,目的与手段,简单与复杂,浅显与深奥,平常与非常,直接与间接,无极与有极,时间与空间,存在与思维,物质与意识等等,这些对立现象是大量的、普遍存在着,并自然和谐地构成了一个个“对立的统一体”。
  按照同一规律,双方不仅互相排斥、对立存在,同时还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作为事物总体属性的对立与统一,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在太极拳中,静可以转化为动,柔可以转化为刚,慢可以转化为快,虚可以转化为实,意可以转化为形,气可以转化为力,内可以转化为外,弯可以转化为直,小可以转化为大,入可以转化为出,升可以转化为降,上可以转化为下,无形可以转化为有形,简单可以转化为复杂,思维可以转化为存在,等等。
  所以如此,是因为矛盾的双方在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同时,都在不断地在滋生、促进和助长对方,促进着双方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正是依据了这个辩证的原理,遵循利用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客观规律,太极拳在自己的运动训练中,注重了训练目的与方法的辩证统一。在对立的两方中,如果追求一方为训练目的,那么就把相对立的另一方作为训练手段,通过手段方的不断训练,不断地滋生、促进和助长目的方,所以这种辩证的训练方式让人看似困惑,结果却是不凡。这种辩证的运动,反映的是辩证的思维,与人们常用的思维方式相对立,所以对惯用直接思维的人们来说,必然困惑。当进行太极拳训练时,在他人的视觉里,有时并不存在目的这一直接结果,也是无法见到的。按照辩证的原理,由此形成了慢中蕴藏着快,柔中暗含着刚,弯中蕴藏着直,虚中具有着实,静中隐含着动;训练时追求缓慢之方法,自卫时可达出手迅猛之目的;为达到竖直之目的,则采取弯曲之训练手段;训练时静如处子,自卫时则动若雷霆;训练时的松软,自卫时的刚劲,等等“对立统一”的现象。这些让人看似困惑的训练手段,却能收到出其不意的训练结果。因为,有另外一些视觉当时看不到的对立面客观地存在着,所以停止训练以后,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人体就会辩证地进入到与训练时相反的状态,所追求目的就会适时地显露出来。这种显露是在你需要的时候,需要的时间里,它会适时地表现为快、刚、实、敏捷、迅猛等诸多方面。其实,这就是“对立统一变化”规律变化的结果,也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
  其次,太极拳是“质量互变规律”的体现。“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质量互变规律”认为,事物由于其自身的内在矛盾,必然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事物的发展和向对立面的转化,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没有一定的质和没有一定的量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量和质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质总是具有一定量的质,量也总是一定质的量。量和质是对立的统一;各种事物的量都有一定的限度,量变超出了这个限度,事物的质就会改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一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和减少。质变是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或飞跃;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的增加或减少,在一定限度内,不引起质的变化。但是量的变化超出这个限度,就引起了质的变化,旧质归于消灭,而出现了新的质。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由量变到质变和由质变到量变,如此不断地循环往复,构成了事物无限多样的发展过程。在一切事物的发展中,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没有一定量的变化,不可能发生质变。量的变化积累起来,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可避免地引起质变。发生了质变,才能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的量的发展。
  太极拳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质量互变的”过程。太极拳出现在明末、清初,它是在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体是在外家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中国武术及外家拳发展的必然结果。太极拳出现时,外家拳已经延续了数百、上千年的时间,其时间之长,样式之多,数量之大,无可比拟。从视觉的直观效果看,外家拳的外形上有“对立统一”,如肢体的辩证运动,形体上“以弯取直”的对立状态。但是,在其它方面却脱离了“对立统一”,如在训练速度上要求迅猛,出手的训练要求刚劲、有力,精神状态上要求强烈兴奋等等。这样,一方面它大量的以此作为训练手段,同时另一方面它又大量的以此作为训练目的,手段、目的出现了同一性,这反映的是直接思维方式,也是非辩证思维方式,缺少了对立与统一,也就失去了对立统一性。所以,外在形体的对立统一性与训练手段、目的的非对立统一性,构成了外家拳的属性特征。这种特征从质量上看,就是辩证的成份相对较少,非辩证的成份相对较多,非辩证的因素在数量上占主导地位,这是外家拳的特有属性。从“然主于搏人,……《王征南墓志铭》”的论述看,对外家拳也有这样的看法。
  太极拳在外家拳辩证数量的基础上,增加了辩证的成分,调整了辩证成分与非辩证成分所占的比例,使辩证的因素在数量上占主导地位,并作为这一拳种的属性特征,建立起了太极拳。“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王征南墓志铭》”,这是对内家拳辩证内容的最初描述。也可以说,从此太极拳开始对中国武术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这一贡献就是把外家拳的少量的、形体的、简单的辩证引向了大量的、深层次、复杂的辩证。这种变化首先是从量的变化开始的,然后引起了质的飞跃。
  太极拳保持延续了外家拳外在形体上的辩证成分,保持延续了其在肢体运动上的辩证,也保持延续了其在形体上“以弯取直”的对立状态。从视觉的直观效果上看,太极拳在保持了外家拳形体、肢体辩证性质的同时,增加了这一性质的数量,并引导这些辩证向更深、更远的方向走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辩证是训练速度与力度的辩证,即训练速度的缓慢与力度上的柔弱,以追求实战中的迅猛、刚劲。这一辩证最具直观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最有困惑性。它直观,是因为它能让人从视觉上,一眼就可以分辨出两个不同的拳种;它困惑,是因为它采取了辩证的思维逻辑,有悖于人们惯用的直接思维。所以,完全可以将这个辩证关系,作为太极拳与外家拳的分水岭与分界线,作为外家拳向太极拳的转折点,作为两者的区别点,同时作为太极拳视觉效果上的首要特征。
  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对辩证关系的认识不断加强,不仅出现了变训练速度由迅猛为缓慢,变训练力度由刚劲为柔弱,随之也就出现了变训练强度由沉实为空松,变训练状态由兴奋为平静,变训练外动为内动,变训练力动为气动,变训练全动为点动,变训练形动为意动,变训练身动为心静等等大量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还将随人类认识的深入,继续不断地发展。当这些辩证关系作为训练手段存在时,就构成了训练目的与手段大量的对立与统一,具体表现为一个个对立统一的“阴阳”。所以在太极拳中,当确定要达到一个目的时,就采取与这个目的方向相对立的手段进行训练,似乎是在进行一种“反向训练”。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外家拳在训练上,将所追求的目的同时又作为手段的方法,改变了它的目的、手段的同一性,形成了目的、手段的对立统一性。也就改变了外家拳外在形体上对立统一性和手段、目的非对立统一性的存在形式,做到了内在的对立统一与形体对立统一的同时存在,并以此成为太极拳的属性特征,中国武术因此出现了一个新的拳种——太极拳。这种属性特征从质量上看,就是辩证的成份相对较多,非辩证的成份相对较少,辩证的因素在数量上占主导地位。
  可见,从对外家拳与太极拳的分析来看,两者在辩证内容质的方面,有共同的、相同的东西;但在这些质的数量上,两者又是不同的,并因此形成各自的属性。这是因为辩证数量的变化,将两者做了一次属性的划分,也是辩证数量的多少引起了质的变化,形成了一个新质---太极拳,这是最典型的量的变化最终将引起质变,这个质的飞跃是靠量的积累完成的。也就是量的变化积累起来,达到一定的程度,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质变。这种性质的改变,是从调整外家拳辩证成份所占的量开始的,最终结果是大量对立统一的“阴阳”存在于太极拳中。并将原来的外在的辩证,引导走向了内在的辩证,从简单的辩证走向了复杂的辩证,从视觉的辩证走向了感觉的辩证,从少量的辩证走向了更多的辩证,其辩证数量之多、辩证范围之广、辩证的深度之深,还将不断得到发展。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使最初的武术拳种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出现了中国武术中内家拳与外家拳两大类之分。
  太极拳在质的飞跃完成之后,继而出现的是量的扩张。在辩证成分占绝对数量的这个新质基础上,太极拳开始了自身的量的扩张和发展,形成了外家拳、内家拳并行天下的局面。从初创的武当、陈式太极拳之后,陆续出现了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太极拳,以至于后来又出现的简易、竞赛套路,以及各种门派、架式的太极拳,这些都是在这个新质上,量的一次次扩张,这是一种时代的、宏观的变化,也是最典型的从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也是“质量互变规律”在太极拳的一次完美展现。太极拳不仅在宏观上如此,在微观上也是如此,尽管这是一种悄然地变化。如太极拳每一次“虚实”的转换,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质量互换”的过程。当我们的“实步”、“实腿”要向“虚步”、“虚腿”转化时,也先是从量上开始的,从少量的“实”转化为多量的“实”,同时也就完成了从多量的“虚”转化为少量“虚”,“虚实”同时进行了一次辩证的转化。从一个量的转化开始,到一个新质确立结束,就是一种“质量”的互变,每一次“虚实”转化的完成,都遵循了一次“质量互变规律”,只不过量的扩张过程采取了较为微观的形态。
  再次,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在前进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的方面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方面,而否定的方面则是促使它灭亡的方面。这两个方面作为两种对立的力量互相斗争着,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否定的方面战胜了肯定的方面,取得了支配的地位,就使事物转化到自己的对立面,这就是事物的否定;任何事物都是要被否定的,都是要走向自己的反面的。一切事物在它产生之时,已经孕育了否定自己的因素。否定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环节,不否定旧事物,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新事物是对于旧事物的否定,因此,它和旧事物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但是一切新事物又都是从旧事物的内部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和旧事物之间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和旧事物没有任何联系的新事物是没有的;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阶段走向否定阶段的。一般地说,在事物发展的总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阶段是事物发展两次向对立方面转化的结果,这是它在外表上会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好像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但它在实质上是和旧东西根本不同的、更高级的新东西。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相对于“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来说,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要在一个较长的过程中,即事物运动完成一个周期才能显现出来。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地前进上升的运动,但它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螺旋式、波浪式的前进上升运动。这个运动的总的趋势是向上的、向前的,但是这个运动的上升道路和前进道路又是迂回曲折的。沿着迂回曲折的道路前进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太极拳发展的历史客观地遵循着“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了其发展的周期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武术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运动训练方式,在强身、健体、搏击、技击等诸多特点中,健身与搏击是最为突出两大特点。然而也正是这两大特点,在不同的时代,则分别处在了不同的地位,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当人类处于冷兵器时代,人体的强弱是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军事实力重要构成,强健的身体在武装军事斗争中,是取得胜利的重要的条件。在这个时代,为了取得胜利之目的,人们进行武术训练,首先是为了军事和战争的需要,是为了武装斗争中的成败胜负,是为了武力取胜。为达此目的,人们想尽各种办法,使自己的身体更为强健有力。太极拳应运而生,诞生在了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其最初目的也像其他武术一样,纯粹是为了搏击、技击的需要,并伴随着这个目的存在了数百年。这种搏斗、技击目的也是太极拳那段历史最显著的特征、特性;随着火器的出现与逐步发展,军事武装较量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武器的利用能力与手段逐步增强,武装实力对比主要反映在武器的使用方面,以人体的自身力量直接进行武装搏斗取胜的比重逐步缩小,所以武术及太极拳直接搏击、技击价值也随之缩小,直接用于武装目的的搏击、技击的主要特性,被逐步地否定。与此同时,太极拳强身健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所占的比重也就越来越大。人们利用太极拳强身健体的特点,调整自己的身心,使之进入最佳状态,这样做不仅能使士兵身体强壮,从而更好地驾驭武器,进行战斗,各类练习者均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各项工作。所以就在太极拳搏击、技击目的不断弱化的同时,一个单纯以强身健体作为目的的运动,越来越得到强化与认同,时至今日。可以说,这是太极拳发展中健身目的对武力搏击目的否定,新的“目的”对旧“目的”的否定,第二个目的对最初目的的否定,是太极拳自己对自己的否定,也是一种事物的自我否定,这也是一次辩证的否定,是一次进步的否定,是一次历史的否定。两个同时出现在太极拳上的特征,因为历史的发展,就这样被放在了不同的位置,充分表现了太极拳发展中自我否定的过程。
伴随着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在不断提高,科学地利用太极拳,为人类生存服务逐渐成为当今的主流,太极拳科学利用的目的性,正在逐步取代强身健体的单纯运动性,这是太极拳发展史上的又一次否定,是科学性对单纯强身健体运动性的一次否定,也是对其中的盲目性、盲从性的一次否定,这是在上一次否定的基础上,又发生的一次否定,这是一次否定之否定。这次否定之否定表明,人类对太极拳的科学研究与探索正在进一步的发展,人类对太极拳的认识,已经不仅是作为一项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已经表现在对太极拳深入的科学研究方面,科学效果的深入开发方面,表现在利用太极拳的科学性,治疗、预防、康复人类自身的疾病,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方面。这是目的性的又一次否定,这次否定使太极拳由最初的运动训练项目,上升为一种科学的手段,正式进入了医学科学的领域。被现代医学定义为“替代医学”,在现代康复医学中,被作为康复治疗的手段。虽然,这在现代医学史上只是一次小小的进步;但是,这在太极拳的发展史上,却是一次极大的进步,这就是一次革命,它说明太极拳得到了现代医学的承认,也可以说是一次科学对太极拳的肯定与认同。这种时代赋予它的新意,在今后的人类生活中,将逐步地被历史所表现出来。与此同时,这也标志着太极拳正在进行着一次飞跃,一次质的突变,正在发生着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化。这种以科学性为目的的研究、利用太极拳,是对太极拳单纯作为强身健体运动手段的一次否定,这是一次极具历史意义的否定,也是一次否之否定,这次否定之否定标志着,太极拳将从此步入科学领域,将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纵观太极拳的发展道路,尽管充满着坎坷崎岖,但总的过程恰恰表现为是一次否定之否定。太极拳在第一次否定的基础上,又发生了一次对立的转化,这是太极拳发展两次向对立方面转化的结果。所以太极拳的全部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前进上升的运动,它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螺旋式、波浪式的前进上升运动。在太极拳的发展中曾经走过一段封建迷信的历史,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使太极拳的神奇化为了迷信,但是经过武术人的共同努力,终于使它摆脱了封建迷信的色彩,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这个事实证明,太极拳运动发展总的趋势是向上的、向前的,但是这个运动的上升道路和前进道路又是迂回曲折的。沿着迂回曲折的道路前进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太极拳用自己的发展历史,对这一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做了一次客观、历史的体现。
  三、现代哲学原理是太极拳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基石
  现代哲学思想理论是对人类全部哲学思想批判地继承,所以它涵盖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内容。这种批判地继承使它不仅汲取了人类哲学中的全部精华,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还摆脱了中外古代哲学的历史局限性,其深度与广度、内涵与外延都是中国古代哲学所无法比拟的。只有运用现代哲学原理才能对太极拳进行深入、全面、系统地揭示与解释。太极拳也通过自身的运动,对现代哲学思想做出了充分、具体的体现,所以现代哲学原理是太极拳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基石。现代哲学原理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涵盖了“阴阳学说”全部内容,它不仅是这一学说的思想继承,也是这一学说思想的深入发展。“对立统一规律”包含着“阴阳学说”朴素辩证法的全部思想内容,在辩证的深度与广度上,远远超过了“阴阳学说”。虽然“阴阳学说”指出了世界划分为“阴阳”两大类,且“阴阳中复有阴阳”,对事物的宏观把握上,提出了一个总体的思路。但是,对于如何无限的“复有”,“复有”的途径与形式,未能详尽论述。而“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论”,确深刻而抽象的指出了矛盾对立双方的多种存在的方式与转化途径。“矛盾论”的提出,更是把这种“对立统一”的存在论述得更加深刻、具体:对立双方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等等,这些具体而又抽象的论述,不仅使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扩展,也成为现代哲学原理的科学构成,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朴素辩证思想所无法比拟的。
  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涵盖了“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中国古代哲学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尽管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已经具有了“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的辩证思想,但是其对这种变化的原因、变化的结果、适用范围、与其它“阴阳”的关系等,由于历史的局限未能详尽论述。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的提出,指出了这种互变的原因,在于事物的自身,在于自身的内在矛盾运动;这种变化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两者是在互相的转换;还明确指出这种转化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与“对立统一规律”的关系上,它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可见,其深度、广度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无法比拟的。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人类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宏观的、总的趋势,是螺旋形上升和波浪式前进,前进的趋势和迂回曲折的途径。这一规律是人类在批判地继承人类全部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近现代,经过高度地、科学地、抽象地概括,所得出科学结论,仅从时间的实践性、验证性上来看,也是“阴阳学说”不能具有,无法具有,无法提出的。历史与时代、自然与社会、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的发展,同时客观地证明了这一规律的科学性。
  唯物辩证法三个基本规律的提出,使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更为深刻,更为全面。唯物辩证法作为普遍联系联系的科学,不仅提出了可以遵循的三个基本规律,同时还对三个基本规律的关系,做出了辩证地揭示,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个基本规律,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与实质,其他两个规律都是“对立统一规律”不同的表现形态。这种深度与广度的是“阴阳学说”无法达到的。可见,只有用人类现有的哲学思想才能全面深刻揭示、解释太极拳现象,太极拳也通过自身的运动,对这些哲学思想也做出了最完美的体现。所以,太极拳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也是现代哲学思想的体现,现代哲学原理是太极拳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基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