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464期:《易》经等对太极拳的指导作用及其他

 泉佳美 2016-01-08


作者/岵栳 ⊙ 编辑/张宏婉


导读拳友会觉得将周易同太极拳联系到一起有些牵强附会,研究周易的朋友可能也会觉得文不对题,其实周易、太极拳之间是源与流、根与支、灵魂于躯体的关系,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领悟周易之精髓,体悟阴阳之道,可以说是达到太极拳修炼高深境界的大道之法。



小河淌水 谭炎健 - 葫芦丝极品

《易》经等对太极拳的指导作用及其他


在古代《易》经曾尊群经之首,它影响了古代学术,如儒家理论、医药、炼丹以及部分诸子百家,又对后世学术产生巨大影响与启发作用,对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指导作用。除《易》经外,尚有黄帝《内经》、老于学说,也极大地影响了太极拳。而老子学说决定了太极拳的完成和诞生。

  

一、《易》经哪些方面指导着太极拳,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最为重要:

  

1、阴阳学说

  

《易》经中,虽没有说出阴阳,但其卦画阳爻“一”与阴爻“――”,组成了八经卦与64卦,处处表现了阴阳,所以庄子说“《易》以道阴阳”。《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学说成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黄帝内经中有详尽的论述。太极拳也接受了(易)经中关于阴阳的指导。王公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指出欲避双重之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武公禹襄说:“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郝师少如更具体说明“太极拳是以内形为阴,外形为阳;精神为阴,气势为阳;刚为阴,柔为阳;静为阴(静是指运动时的一种心静神舒的状态,非静止之意),动为阳;在上者为阳,在下者为阴;在前者为阳,在后者为阴”。总之,太极拳不论在行工走架时,还是在打手(推手)与散打时,都离不开阴阳虚实之转换变化。

  

2、太极图的圆形和八卦的环状结构

  

在后世学者的研究下,《易》经又增添了太极图和八卦的环形结构,并将五行生克学说贯穿其中,使《易》经更是图文并茂,丰富多彩。

  

太极图是一个包含阴鱼和阳鱼的圆形图(见图1),它形象地表示了阴阳学说的内容。阴阳均处圆形之中,它打破了外加于《易》的天圆地方的思想,恢复《易》的原貌,实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望研究《易》经的学者也关注此点。

  

下面看先天八卦的环形结构。从五行生克来分析,先天八卦之环形表现了以五行相克为主导的变化结构(图2)。从离火开始,离火克兑金、乾金,两金克巽木、震木,两木克坤土、艮土,两土克坎水,至此为一循环。将其顺序以一曲线条表示,则得出一个分为两半的图形,左为上阳鱼,右下为阴鱼,恰似一个太极图形,可见它是先天太极图。

  

再以五行生克规律来分析后天八卦,后天八卦表现了以五行相生为主导的变化结构(图3)。从震木开始,木生离火,火生坤土、艮土,两土生兑金、乾金,两金生坎水,至此为一相生循环。将其顺序用一曲线表示,也得出一个分两半的图形。此图形内左上半为阴鱼,右下半为阳鱼,两鱼并头而卧,俨若夫妇,一派春光融融,衍生万物的大自然景象(见图3),其太极图我名之曰后天太极图(见图4)。


  

从太极拳图的圆形和先天、后天八卦的环形结构,无可避免地影响太极拳对圆(曲)的引进。圆(曲)为阴,竖为阳。太极拳是“曲中求直,蓄而后发”,“蓄劲如张弓”,“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郝公少如说:“至圆才能至活;圆是活的基础,所谓,圆则活,方则滞。要踏进圆活的境地,则必须掌握‘气势’和“八面支撑”。圆(曲)有外形之圆,更要修炼气势之圆,达到气势之圆,才能真正做到前进不凸,后退不凹。圆主防,圆之膨胀,圆之变直,亦主攻。

  

这里,简单叙一下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我们认为是和一种学术问题,但是商周之际,却成了政治问题,武王伐纣其罪名之一,便是纣不尊崇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出现,说明人类参与和干预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在北京人时代,距今约50-60万年前,人类开始会使用火,还会使用简单粗糙的石器和骨器。这时期自然生态的变化,不是五行而是四行,因为还没有出现金。只有到了青铜器时代,约处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即在我国的夏、商、西周、春秋这几个朝代,及以后铁器出现的时期,这时自然生态的变化,有金(铜器、铁器)的参与了。金的参与,便是人类进入了五行之中,进入了对大自然平衡的干预时代。没有金的出现,人无法干预大自然,仅有石器、木器、土器影响不了大自然的变化。人只有将金造成威力强大的兵器,锋利无比的刀斧,灵敏高效的工具,人才能影响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因为有了用金属制成的刀斧、工具和兵器,人才能大片地斫伐森林,大面积地移山填海,大规模地捕杀其它凶猛的动物。金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文明、欢乐、进步,但也带来了战争、屠杀,环境污染,自然生态平衡的失调。后世一些悲天悯人之士,幻想跳出三界之外,摆脱于五行之中,其结果正象孙悟空跳不出如来老佛的手掌心一样。人们只有正确地认识五行规律,自学地维护大自然的最佳生态平衡,不要因为自私、愚昧而毁损地球,才是造福子孙之道。

  

对应后天八卦的环形结构和五行学说,太极拳创立了十三势。“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3、《易》经尊崇“中”字

  

如一卦之中的中位,如六二、九五,最受尊崇。易学家刘大钧说:“若进一步研究这些称‘中’的卦爻,我们发现它们都是吉卦、吉爻”。誉吉卦的多用中字。如“龙,德而正中者也”、“刚健中正”、“君子黄中通理”、“位乎天地,以正中也”。

  

在太极拳的修炼中,特别重视“中正安舒”。王公宗岳说:“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武公禹襄说:“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武谚有“低头哈腰,拳艺不高”和“打死也不后仰”的说法。太极大家陈公长兴有“牌位”先生雅称。这些都在说明了太极拳身躯中正的重要性。

  

二、古医经《气》的学说影响了太极拳

  

《易》经、《老子》都谈到了气,唯古医经如《内经》、《难经》、《灵枢经》等对“气”的论述却极为丰富具体。古医经对人之养生、长寿、五脏、六俯、疾病、经络及气等都有精要的论述,并指导今天的中医医疗,某些地方现代人不但没有超越,甚至还大有不解之处。其中气的学说,受到了太极拳的推崇、学习和吸收。

  

《难经》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基叶枯矣。”《灵枢》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张景岳在《类经》中对经气作了一个描述,说:“真气即元气也。气在天者,受之子鼻而喉主之。气在水谷者,入于口而咽主之。然钟子未生之初者,曰先天之气,成于己生之后者,曰后天之气。气在阳分,即阳气;在阴分,即阴气;气在表曰卫气,气在里曰营气;在脾曰充气;在胃曰胃气;在上焦曰宗气;在中焦曰中气;在下焦曰元阴、元阳之气”。气的名称虽多,来源则相同,但以真元之气最为重要。

  

太极武术家,都讲气的作用与运用。王公宗岳讲“气沉丹田”,十三式行功歌诀说:“气遍身躯不稍痴。”武公禹襄说:“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说明气可以受心意指挥,气还能敛入骨里。

  

现代有许多武术家,只承认空气和肌肉,不承认另外有一个什么气,什么“意到、气到、力到”。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是否气为一种经络活动之感觉,或肌肉运动之感觉,或其它什么。总之,不能为了泼脏水把孩子也泼了。

  

三、老子的伟大学说,诞生了大极拳

  

老子的伟大学说,影响了孙子兵法的诞生,也影响了太极拳的诞生,可谓是一文一武,成为我国人民永远的财富。孝子之于太极拳是师徒关系,太极拳之于孙子兵法,是师兄弟关系。孙子兵法是大师哥。

  

老子的观点和被儒家改造了的《易》经是针锋相对的,各有不同的见解。《易》经已成为儒家的工具和武器,到汉朝时,被尊为群经之首。老子学说与儒家学说是不相一致的。这里我不是评论两家学说谁高谁低,而是我认为各有侧重。

  

第一,关于道。两家都谈道,都有变道与常道(恒,不变)。但《易》讲变道多,如《易系辞》说:“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而老子多讲常道,不变之道,说:“道可道,非常道也。”所谓“天长地久”、“复命日常”、“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负阴而抱阳”都为自然之常道。

  

第二,关于阴阳。纯粹之《易》,所说之阴阳是平等的。而儒家讲阴阳则分了等级,成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定矣。”以天高、乾阳为贵,以地卑、坤阴为贱,把乾阳配为贵人君子,把坤阴配成为女子与小人。成为阳贵于阴,阳统帅阴。而老子是主张阴统帅阳,阴更是高贵的,他说:“牝恒以静胜牡”、“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之至坚”。即阴能胜阳,柔能克刚,下能称王,弱能胜强,小能制大,静以制动。老子主张守阴守雌,守柔守弱,守下守黑,崇尚柔弱者胜刚强,无为而无不为,守慈守俭而不敢为天下先。这些都是先哲创造太极拳的指导思想,所以说,老子的学说诞生了太极拳,当然也接受了其他传统文化的哺育。按照太极拳理论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后发先至的提法与做法,就是直接受到了老子学说的指导与启发。

  

老子学说与儒《易》之区别,先谈以上两点,其他更多的就不谈了。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在此思想的启发下,太极拳也接受了兵家孙子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因此太极拳是要求“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李公亦畲更指出:“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功夫”,要求达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还有太极拳奉行“引进落空合即出”之术;这也符合老子以奇用兵的思想。太极拳之“空”是陷阱之“空”,与老子之空是不同的。老子之“空”是无之以为用,是有用的“空间”,是兼收并蓄的空间,是大公无私的空间,是包容天下万物的空间,用现代话以房为例说,只能是与一个大的展览馆相似罢了。儒家的“空”;是一个住家居室的“空”,赶走别人,自己独住。而佛家的“空”是炉鼎之空,是化去一切有形有象之物,特别化去妄念之“空”。同是讲“空”,各家含意不同,学太极拳的朋友们,要理清这一关系

  

四、太极拳本身也有自己的规律

  

李公亦畲说:“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李公盛赞太极拳“备极精巧”、“神乎技矣”,自谓“甘余年来,仅得皮毛”。可见太极拳之博大精深!

  

太极拳不知诞生了多少年,它成长壮大,也具有自己发展的规律。

  

第一、无形指导有形,无象指导有象,所谓“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武公禹襄更指出:“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先在心,后在身”。

  

第二、内重意、气、神,外示柔、缓、曲的训练方法。特别是在行工走架时,在外形上与外家拳的刚猛、剽疾形象,完全相反。走架的整个基调而言,太极拳的架子是一个柔软蓄劲为主的架子,外表上完全看不出有发劲的样子。太极拳的创始人,聪慧绝伦,将发劲动作完全隐藏起来。而外家拳行工走架时则如金刚怒目,吼声连连,出拳带风,杀气腾腾,完全露出一副凶猛的样子。太极拳走架缓慢,出拳不直,拳也不紧握,全身松柔,一副友好锻炼身体养生的样子。哪知太极拳是按老子的观点守阴守雌,守柔守弱,守蓄守吸,而内藏雷露万钧之势,毫不外露。太极拳象平静的山洞,中间蹲着猛虎;象波浪不兴的深潭,内里藏有蚊龙。

  

第三、太极拳在战略上是以大制小,以强制弱;在战术上以小制大,以弱制强。因为不是大兵团作战,太极拳是单个作战,所以出现了不同的战略战术。

  

太极拳创造者是十分高明的。太极拳是在战略上以大巧制小巧制大力,以大力制小力,在战术上则以小巧制大力。简言之,太极拳在战略上以大制小,以强制弱,在战术上以小制大,以弱制强。

  

先哲哪些地方讲太极拳是以大吃小的?

  

1、武公禹襄所言的四字秘诀敷、盖、对、吞,其一往无前,气势磅礴,完全是以气势压人,以大气势压小气势,没有半分“舍己从人”的意思。

2、李公禹亦畲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所谓一身之劲在于整,用整劲打局部劲,是以大吃小,有了整劲也才能“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

3、武公禹襄说:“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不是要争先,以快制慢吗!

4、李公亦畲也说:“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骨里。”“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不也是要争先,以快制慢吗!学者最喜“力从人借”一词。试问无有高功大巧,岂能从人借力;一个没有还贷能力的穷光蛋能向银行贷款吗?

  

如果以巧制大力,彼大力者与你一样有巧呢,你看会鹿死谁手?

  

所以总体而言,也即是战略上而言,太极拳是以大制小的。

  

太极拳又有哪些以小巧制大力呢?其特点是以下一些:

  

1、螺旋劲。内外家都有螺旋劲,太极拳讲得多一点,特别陈派太极又讲得更多一点。这种力发自丹田,布于周身,无孔不入,不管对方大力小力,通通照吃不误。

  

2、抽丝劲。“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有了抽丝劲,掤、捋、挤、按等才能成为劲、化劲、发劲,也才有螺旋劲。这些巧劲才能制大而无巧之劲。

  

3、用意不用力之妙法。此法确能在用意时,可用小力打大力,一点不用力是不行的。如果彼大力者也会用意,结果必定是谁先用,谁胜利。

  

4、“舍己从人”之术。从人则活,可以回避大力,但“从人仍是由己”。自己必须保有抽丝劲,必须保持气势不散,即是手、步可以从人,立身中正不得散乱。吴派太极太长于此术了。

至于还有应用阴阳虚实,折叠之术等就不多说了。

   

五、猜想:谁是太极拳的伟大创始者?

  

我没有能力考证过,也从未问过各位恩师,但经过上述学习、研究,我认为太极拳的创始人,首先必须是一位精通我国古代文化,特别深刻理解老子学说的大武术家,其次要有创拳的需要,即是动机。一定要创出一个与少林拳有别的拳种,以便一佛一道,少林武当,交相辉映。那么可能是谁呢?我猜想一定是道教里有武功、文化很高水平的道长或是张三丰祖师。其他人则是只有王公宗岳、武公禹襄有这等创太极拳的水平。难道更有其他高人吗?是否如此,希望读者高明指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