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的传统文化内涵

 tjboyue 2017-09-27





一、道家文化是太极拳的源头




太极拳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主要是讲阴阳、虚实、攻防的,而阴阳学说正是道学文化的有机内容。道学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商周之际的《易经》。《易经》用一种演绎着符号系统的文化图式,揭示了隐藏在自然界中和谐发展的内在奥秘,成为诸子百家哲学思想的源泉。

  《易经》又是太极文化的源头。“太极”可延伸为“道”,《易》说“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是阴阳学说的起源。阴阳学说的原理又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老子《道德经》。《道德经》完整地阐述了自然无为的太极思维。道是万物的起源和根本,动之为分,静之为合,周而复始,阴阳互补,相济相克,永不停息。

  道家主讲炼心养命,冲和虚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道可道,非常道”,指的就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是大道。太极文化讲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正是道家文化的真实体现。相传太极拳最早的前身是道家在长时间打坐、诵经之后的辅助功法,以后经过岁月的积淀,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拳种,再以后被后人加以太极文化的滋养,最终达到武学的最高层面。

   

  

二、太极拳集道、儒、释三教文化之大成,划时代地开辟了太极思想、太极思维、太极精神


  


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链条是道、儒、释三教文化。三教文化的共同点是探索宇宙认知、寻求生命奥秘、修炼精神潜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太极文化以道家阴阳学说为主体,吸取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佛家的心性学说。

  其中,战国是中国文明最辉煌的时代,老子的“道”,孔子的“中庸”、“和谐”,庄子的论手搏和论剑,“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越女的论剑,“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等,分别从观念形态和技术层面上升华了太极理念。

  道家文化主养生,讲顺其自然,清静无为,是太极文化的高层境界。

  儒家思想讲中正养德,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浩然之气,行道济世,是中国历史的正统文化。太极拳的虚灵顶劲,中正安舒,八面支撑正是儒家思想的最好体现。

  佛家学说讲明心养心,心境空明。太极拳内功心法,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体现了佛学之明心和养心。

 

  

三、太极图是太极文化的演绎


  

道、儒、释三教合流的共识是“无极而太极”,从而在我国五代时期产生了陈抟的《无极图》,在北宋时期产生了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太极图说》,这是太极拳世界观的哲源,也是太极拳内功心法最高范畴的源泉。在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的演绎下,宋明理学推动了中国武术在太极思维方式下的全面革命,在这个时代完成了太极劲的技术体系和运用技巧体系。

  现在我们拥有的太极双鱼阴阳图演绎了宇宙间对立统一的规律。太极总是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阴阳相互对立,渗透、作用、转化,生生不息,体现了宇宙对立统一规律最原始的古代哲理,体现了“重了悟而不重论证,既非依附科学亦非依附宗教”的中国哲学特点。

  综观大千世界,在一定意义上,太极文化无处不在,这也是以后产生的太极拳所以能够卓尔不群、秀拔挺立,拥有大智慧、大胸怀、大健康的根本原因所在。

 

  

四、王宗岳奠定了完整的太极拳理论


  


王宗岳著《太极拳谱》(包括《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打手歌》《十三势行功歌》)和《阴符枪谱》,奠定了太极拳理论基础,形成了完整的太极拳拳学体系。

  在这里,有两个命题。

  第一个命题是理论方面。我们从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看到的是它的理法技术体系,但这远远不够,而更重要的是应该看到它的性命双修体系。譬如:中正安舒、过犹不及、舍己从人、随曲就伸、绵里藏针、无为而治、顺遂自然、盈虚有象、上善若水等等,无微不至地体现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部《太极拳论》,字字珠玑,句句翡翠,够我们欣赏研读一辈子。

  第二个命题是实践方面。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为了适应当时满族人群的需要,把拳术中激烈的练法改成了柔和的练法,把快速的改成了缓慢的,把着力的改成了轻灵的,尽乎完美地践行了王宗岳太极拳理论,使太极拳从闭塞的农村走向繁华的京都,创造了太极拳盛世,在中国拳术的改革中树立了里程碑。应该重新评价杨露禅在中国武术史上的历史地位,他首先是太极拳的改革者和先行者,而后才是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

 


  五、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和兵家诡道密不可分

  太极文化主张宇宙是一大太极,人体是一小太极。太极拳用自己一套独特的运动方法打通任督二脉,激活带脉,通经活络,疏通气血,恰好适应了人体生理需要。这是太极拳为人类普度健康的理论依据。就太极拳而言,“气”是指所谓“内气”,或称之为经络之气,在演练时,在动作转换的过程中通过肢体微运动和开合呼吸使“气”沿着经络的走向顺畅地流动,而不使其阻滞。内气通过能量转换,变为内劲。太极拳所谓的发放之力,乃是在意念指导下应感而发的内劲。

  太极拳循兵家奇诡之道,特别讲究以静制动,“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避实击虚的战术。以柔克刚是太极拳的技击特点,要求在劲路上以柔为主,柔中寓刚。所谓“以柔为主”,就是经常使肌筋骨节处于极度放松的状态;所谓“柔中寓刚”,就是使骨骼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就像棉花里藏着一枚钢针。其关键在于千锤百炼后,使周身的张弛虚实全在用意,不在用力,全在精神,不在用气。

  太极拳技击水平之高超,可达到如下境界:“未煞之先,毫不用力,犹如风吹杨柳,柔软无力。及至煞手之时,正如天神下界一般,浑身如铁而不可犯”(清代张孔昭述、曹焕斗注《拳经·总论入身煞手猛迅精微秘要》)。这是由于太极拳利用太极劲沾连粘随、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法,创造出以小力战胜大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转化。

(作者:张世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