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五行学说,练不练太极拳都应该知道

 智见智定 2019-10-18

太极拳是中国人应用太极阴阳变化之理创立的拳术,它的每一个动作圆柔连贯、绵绵不断其循环往复,变化无端,其形犹如太极图一样的拳术,具有健身、防身、自卫的功能。

太极拳练习就是在动态情况下,如何保持阴阳平衡的能力。太极拳是哲理性拳术,是头脑功夫,久练可练出一种高度的控制能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冷静沉着,头脑清醒,内外虚灵、不骄不躁、不感情用事,达到“神明”,就是一种大智慧。

道家思想和道教对武术的影响极其深远,对于作为内家拳代表的太极拳尤其如此,道教的宗教精神、理论和修炼方法被融入太极拳文化中。

道教在哲学思想上主要继承先秦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老子关于无为、贵柔、尚雌、崇阴、法水、主静等思想,被道教转化为自我的宗教精神与原则,这种精神和观念与中国武术文化相融摄,形成了一种武术技术指导思想和理论,其核心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和“以柔克刚”。内家拳的实践原则和理论即来自道家哲学思想。

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概念自汉朝以后主要为道教所吸收并加以发展,道教为建立自己的“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及神仙修炼体系,创立了以黄老学说为指导,以“易”理为基本结构的内、外丹修炼方法体系。这种理论方法体系为武术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宋明之时以道家贵柔持静为原则,以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易”理为指导的内家拳出现,同道教理论实践的发展密切相关。

“道在养生”是道教的基本追求,因而“重生”“全生”等养生思想观念亦深刻地影响了武术文化,如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等。受道教影响的拳术,都极其鲜明地突出养生价值。总之,道教文化的渗透使太极拳发展为合养生、修性、技击为一体的武术实践体系。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础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太极拳的理论贯穿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核心,即“天人合一”。在这一基本观点的影响下,中国古典哲学最基本的思想—阴阳对立统一,成为太极拳的基础理论。“阴阳中含太极,太极中含阴阳。”这就是说太极是包含这两种力量的阴阳学说:“阴阳代表着动静、刚柔、虚实、沉浮”等对立的事物,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为用。

 太极图和阴阳学说理论 

太极图是太极阴阳学说的缩影,是我们祖先根据太极之理,由两条阴阳鱼组成,图中黑白分别为阴阳的各自属性,S线代表阴阳的消长变化和运动中的平衡关系,其中黑中之白眼,白中之黑眼,代表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隐喻着阴阳中具有无限可分性。中国易学家认为,阴阳来源于太极,太极来源于无极,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派生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学家邹衍“神观阴阳消息”,以阴阳二气消长说明一年四季的节气变化,创立了阴阳五行学说。老子的形而上学理论中包含了天地万物的本体之“道”以及创生万物的阴阳二气。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这说明天地阴阳二气交合,万物由此得以和谐孕育,蓬勃生长。《易经》最重要的哲学命题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阴阳一对范畴来说明万物构成的根本原理。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创举,无论是天、地、山、水、人、物,有形的,无形的,大大小小的,形形色色的,包罗万象,都能用阴阳哲学思想来论证。阴阳哲学史解释一切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如:刚和柔,开和合,起与落,进与退,呼与吸等等。将人体和运动方向等方面,都用阴阳,八卦,五行来表示(如现代用的a,b,c作为代号意义相同),就便于用阴阳学说来论述太极拳,使其合乎阴阳学说的哲理。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推动下滋生和发展着。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五种物质。这五种物质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对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阴阳可以作为一切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如白昼与黑夜,晴天与阴天,炎热与寒冷,活动与静止等等。 发现凡是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都代表着“阳”,凡是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都代表着“阴”,而且阴阳两个方面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了宇宙万事万物,从而合理地解释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变化和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等。由此可见,阴阳概念不是一种迷信,而是我们的祖先通过“远取诸物,近取其身”的取象思维,而形成的对宇宙间事物矛盾分类的一种方法。阴阳两方面的运动变化构成了一切事物,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概括的事物尽管很广泛,但其变化规律不外以下三个方面:

一 阴阳互根

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以对方存在为条件。“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以寒热为例。寒为阴,热为阳,没有寒无所谓热,没有热无所谓寒。上和下,左和右,内和外等都是如此。阴阳的这种关系叫做“互根”。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互为根本、共生共存的关系。这一规律称之为阴阳互根规律。阴阳互根规律强调,阴阳双方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孕育着对方的成分,所谓“阴中生阳,阳中生阴”。 正如太极图中有两条阴阳鱼,阴鱼的眼睛是白的,阳鱼的眼睛是黑的。我们的祖先太聪明了,用太极图这一简单形式,告诉了我们“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样深奥的道理。阴阳互根规律还强调,阴阳双方都应以对方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如果阴阳双方失去了互为共存的条件,就会成为“孤阴”和“独阳”,然而“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互根规律使人类对宇宙间事物运动的认识更为深刻,它不仅告诉我们事物变化源自于自身的阴阳消长和转化,而且还告诉我们阴阳双方也存在着各自相反的势力。正如古人所言“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二 阴阳消长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一切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始终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之中。这一规律即是阴阳消长规律,唯物辩证法称之为质量互变规律。

这一规律反映了事物内部阴阳双方势力的变化及其关系。在事物内部,当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势力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另一方势力消长。当阴阳双方势力消长达到一定程度时,阴阳状态就会发生改变。这种阴阳状态改变的过程,其实就是事物运动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例如,自然界从冬到夏,气候由寒逐渐变热,这是“阴消阳长”的量变过程,到了夏至,气候状态就发生质的转变;反之从夏到冬,气候由热逐渐变寒,这是“阳消阴长”的量变过程,到了冬至,气候状态就又发生质的转变。由此可见,事物内部的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一旦阴阳双方势力变化超过一定的度,事物原有的状态就会发生改变,而新的状态又开始形成。

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例如,人体各种机能活动{阳},必然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反之,各种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必然消耗一定的能量{阳},这就是“阴长阳消”的过程。由此可见,营养物质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机能活动是化生营养物质的动力。这种相对平衡状态下的“阴阳消长”,促进着人体的新陈代谢。假如这种“消长”关系不能保持动态平衡,造成一方面的偏胜或偏衰,即可出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的病理状态。

三 阴阳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宇宙一切事物的阴阳双方会发生相互转化,从而改变各自的阴阳属性。这一规律即是阴阳转化规律,唯物辩证法也称之否定之否定规律。

宇宙间事物阴阳转化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昼夜的交替,寒暑的变化,疾病过程中寒证、热证的相互转化都是阴阳转化的实例。通过这些自然现象,人们发现阴阳转化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事物内部发生阴阳消长,而且阴阳势力严重失衡,才会发生阴阳转化。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言,“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里的“重”和“极”就是促成阴阳转化的条件。另外,人们也发现阴阳转化是阴阳双方自我属性的否定。当阴阳双方发生转化,经过自我否定之后,改变了各自的自身属性,事物呈现出一种新的状态,新一轮的阴阳转化又会重新开始。正是由于阴阳双方不断地否定,向着各自对立方面的属性转化,才使得宇宙间事物或现象周而复始地运动。

阴阳学说的应用

 阴阳学说是东方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哲学、文化、思维方式等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1、在易经中的应用       《易 经》是我们的祖先运用阴阳学说认识世界的一大重要成果。《易经》中最有价值的哲学思想源自于阴阳学说:一是对立统一规律。无论是八卦,还是六十四卦,最基 本的元素就是阳爻和阴爻,也就是说阴阳在卦象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没有阴也就没有阳,没有阳也就没有阴。二是变化发展规律。变化是指阴阳之间的互相 联系和互相转化,阳变则成阴,阴变则成阳;发展是说阴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变到六十四卦。由此可见,如果没有阴阳学说,《易经》也就不会成立。 

2、在五行学说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以说明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 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和五行的关系是一种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阴阳的内容,只有通过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来的,才具有存在的价值。当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相结合产生了阴阳五行学说,对我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学、气象学和医学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说,五行是阴阳学说的物质表现形式。

3、在天干地支中的应用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远古时代观测天象,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天干得于古代天有十日的传说。十天干的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将十天干行划为阴阳: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地支得于古代对月亮认识的传说。十二地支的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将十二地支行划为阴阳: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得到六十年一个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阴阳学说应用于天干地支中,显示了宇宙运行的时(时间)空(方位)规律,同时也表达了在不同时空中阴阳气化内容的物化形式。所以说,干支是阴阳学说的时空表现形式。

4、在医学中的应用 在中医学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黄帝内经》中,用阴阳学说来阐述生命能力的源头,认为阴阳是生命生灭现象发生的原因,以此来理解生命现象;用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变化规律,认为生、长、收、藏是生命的变化形式和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实现的力量就是阴阳;用阴阳学说来阐述生命内部的制约和支持关系,认为人的生命就是阴阳二气的化合,一旦阴阳二气停止了,人的生命就终止了。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我国古代医学家又将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方法巧妙结合起来(如图2),形成了具有东方哲学思想的中医学理论,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临床的诊断和防治,并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中医是阴阳学说的生命表现形式。

太极拳的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太极拳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交替是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与动力。

上下关系   

上下关系,主要体现轻沉兼备的拳理,即逢上必下,逢下必上;有上有下,有升有沉;升中有沉,沉中有升。从整体上把握,只要有上升的部位,必然有下沉的部位,绝对不许升皆升,沉皆沉,一切都是为了稳定重心,维护平衡。

打拳的整个过程中,对刻都要注意,上有虚领顶劲,下有气沉丹田和五趾抓地。即便是非常细微的动作,也要坚持轻沉兼备。从内气、内劲看,也往往是要求四成上升,六成下沉;对拉拔长,上下对称,升沉统一。因此,打拳切忌有上无下(飘),有下无上(失去领劲)等病。时刻注意做到上盘轻灵,下盘沉稳;四肢轻灵,腰跨下沉等等规律的要求。

内外关系   内外关系比较复杂,首先要求内外一体的整体劲。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内动带外动,即内不动,外不动;腰不动,手不发;大小动作均要求丹田带动。同时,外形动作的熟练,又促使内部(丹田)运动。正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所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内外互济、互用。其次是要求做到呼吸与动作相济,内呼吸(丹田)与外呼吸(肺部)相济,做到内气、内劲与外形动作相协调,顺遂,内气的周天开合与肢体的动作开合要一致,切忌内动外不动或外动内不动。内外关系,还有一个意与形的关系。有的拳种重意不重形,甚至要意不要形。而陈式太极拳则是既重意又重形,要求形神兼备,要求意、气、力、精、气、神高度统一。从更高的境界要求,太极拳应该把肌体锻炼与性格、气质修炼统一起来,使身心得到全面锻炼。因此,打拳时还要注意眼神所向,注重意念力的培养,使精、气、神完美统一。

虚实关系   不倒翁为什么不倒?一是它只有一个重心,二是它的重心总是偏下,三是它的底都是圆形的,四是它上虚下实、上轻下沉。人,却有两只脚,如何掌握这种“不倒翁”的本领?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虚实互换,虚实互根,并且注意重心下移,在倒换重心时裆走下弧(为了在倒换重心时仍能保持下盘沉稳),以维护自身的动态平衡(又称为随遇平衡)。那么全身在复杂的运动中,各个部位,特别是四肢,如何和谐地相互配合,来达到这种平衡?这里要把握三种虚实关系:一是重心虚实的调整,二是发劲时的虚实关系,三是手足虚实的搭配关系。整套太极拳在行功过程中,重心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两脚在虚实倒换中以维持身体平衡。

开合关系   把握开合关系,要注意四点:

①欲开先合,欲合先开,即逢开必合,逢合必开;

②开合相寓,即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如“白鹤亮翅”定势双臂展开而两足相合、足合而膝档开,两臂开而两手相合。而且先是两手虎口相合,最后又变作两手掌根相合。又如“初收”动作一,两手相合(上搓劲),而两肘却要棚开(为加大搓合劲)。“懒扎衣”动作三,则是上合下开,总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

③掌握处处都有一个开合,例如,胸开背合,背开胸含。就是一只手中也有开合,如大小鱼际合,拇指与小指合等等;

④要讲求外形开合与丹田开合相配合,动作开合与内呼吸开合相配合,从而做到内气鼓荡,外形饱满。陈照奎老师讲:“推手时谁能合谁能赢。”他不仅要求手与手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等等,而且要求有时左肘与右膝合,右肘与左膝合等等、要求把周身的劲合到一个着力点上,合到对方的重心线上。开也是为了合,欲发劲,必先求劲合。“引进落空合即出”,就是强调一个合字。

刚柔关系   刚柔相济,刚柔互补、互孕,是太极拳的主要特征之一。刚柔相济的劲力,是整体性的(刚与柔不可分)、螺旋式的、轻沉兼备的一种弹性劲。不论劲大、劲小,不论动作快慢,不论是蓄、是发,其劲力都是刚柔交济,即陈鑫所云“五阴五阳称妙手”。太极拳的“棚”劲即是这种刚柔相济劲的总概括。棚字,有向外支撑,膨胀之意,如气球、轮胎、弹簧、钟表发条等等,都是这种棚劲的形象化。《拳论》云“筋骨要松,皮毛要攻”,也是这个含义。又例如农民赶牲口的鞭子,鞭杆是柔的、鞭梢是柔的,但是发抽打劲力时,则是非常有力的非刚非柔、又刚又柔的弹性劲。陈鑫云:“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只可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

快慢关系   事物都是波浪式前进,为了体现太极拳的节奏感,打拳速度要快慢相间,即有快有慢,忽快忽慢。不仅一套拳有快有慢,有高潮,而且一个拳势,甚至一个动作,也要有快有慢。 此外,在应敌实战之中,还要运用阴阳相济的原理)千方百计破坏敌人的平衡。

《内经》有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运用到技击之中,就是千方百计使我本身阴阳互济,而使敌人阴阳离决。按《老子》的说法,这叫“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总之,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符号,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它吸收了古代哲学、医学、武术、导引术、吐纳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医医理的独特的健身方法。因而太极拳的运动特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医养生之道,从而使其在诸多养生方法中脱颖而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