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纪晓宽⊙编辑/杨会栋 导读:阴阳学说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道家哲学思想之一,阴阳理论深深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对太极拳哲学思想理论和技术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道家阴阳学角度对太极拳中的虚实分明、虚实转换进行剖析及总结,旨在丰富太极拳功法理论。 从道家阴阳学说谈太极拳的虚实 1道家哲学思想之阴阳 1.1阴阳学说理论 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思想界产生了阴阳学说。所谓阴阳,最早来自阳光的出没。古典哲学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相互既对立又统一两个方而,古人将其概括为“阴阳”。阴和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相互对立的事物与现象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一个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而。 1.2阴阳学说理论存在于一切事物 早至最古老的《易传》再到老子的《道德经》中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武术、中医学、书法、建筑等等诸多领域。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曰:“阴者见云不见日,阳者云开而见日。”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静止不便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中。这种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的不仅仅是万物生长靠太阳的道理,也是负阴而抱阳,负阳而抱阴的意思。也就是说,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两个方而,因而无休比变化的缘故,它们之间的和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冲气”,就是对万物重要的调控作用。“和”就是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冲气为和”就是客观规律作用于事物内部矛后的两个方而。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结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无小是事物本身阴与阳小断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揭示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 2太极拳中的阴阳和虚实
太极拳处处涉及虚实关系,而虚实正是阴阳学说的具体体现。阴阳学说理论应用到太极拳功法原理上就是,“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里从古典哲学的“阴阳相济”的辩证思想论证了太极拳的内在拳理。道家先哲老子在其著作中说的“道生一,一生二”。道生一,一是太极,根据道家先哲的说法,太极是混元之气,万物之母,是万物化生之伊始,也是万物归之终一;一生二,“二”即为阴阳,“阴阳交感、生生不已”,体现在太极拳的功法理论上,就是虚实变换,相应不断。太极拳功法理论认为,当我立身中正不动时便浑然一太极,稍动就分阴阳、产生了虚实。
太极拳家讲:“阴阳分,天地判,始成太极。”所谓阴阳分是指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判是指清浊之气、阴阳相交、化生万物。开与合、动与静、刚与柔、进与退又同属阴阳的范畴,所以说,虚实也就是开介,虚实就是动静,虚实就是刚柔,虚实就是进退。演练太极拳的全过程,也就是虚实不断变化的过程。离开了虚与实,就谈小上太极拳;离开了阴阳虚实就不是太极了。阴阳虚实是太极拳的灵魂,对阴阳虚实的领悟是练好太极拳的关健。 2.1身体重心的虚实变换 虚实首先从身体重心的转移来体现,由于攻防的需要,人体重心时刻发生着变化,当重心偏于左腿时,左腿“实”,右腿为“虚”,身体重心偏于右腿时,右腿变为“实”而左腿为“虚”,这时身体重心转移的过程,就是阴阳变换的过程。如二十四简化太极拳的左野马分鬃,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上一步,脚跟轻着地,上体挺直,继续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右腿自然蹬自,即右腿由实变虚,左腿由虚变实。同时两手前后分别向左上和右下两个方向分开,左手随转体经左胸到达,高度与眼平,右手按至右胯旁。此过程中,左手由实变虚,右手由虚变实。 2.2虚实在动作身法和劲路上的体现 以杨式太极拳“左单鞭”为例,定式动作为“实”,动作变换过程为“虚”;从整个动作来看:左侧为实,右侧为虚;从局部动作来看,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者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体现动作重要技法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如定式时左手为实,右手为虚;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就整个左手来说,左掌外侧为虚,内侧为实,手心一面为实,手背一面为虚。太极拳不仅讲究周身的圆活轻灵、虚实变换,还讲究手眼步身法的周身一体。在推手中,“彼虚我实”、“彼实我虚”是重要的法则,如推手中甲按乙,即甲为“实”,但甲有可能某些部位出现了可乘之处即“虚”,乙顺着甲的力并化掉甲的来劲即“虚”,乙方破坏了对方的进攻,整个动态是以虚应实、以实对虚。在动作上要分清虚实,每个招式,不论是行拳走架还是定式,都应有明显的虚实转化。 从劲路上讲,发劲儿为实,化劲儿为虚;沉着、充实的动作为实,轻灵、圆活的动作为虚。在这里虚实的原则体现在“粘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粘走相生。粘是贴紧对方,控制对方劲路,为实;走是走化,化掉对方的发劲,为虚。在推手中,对方发劲,我走化,并以虚应之,化劲和发劲巧妙结合,才能攻守兼备。如以虚应对方的实,使对方发劲落空,进而变被动为主动,趁势向对方发劲。正所谓,攻有虚实,守有真假,概括起来说就是要用“阴阳虚实”的观念去协调每一个动作,才能使动作富于变化,才能处处保留蓄势而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处于主动。 2.3虚实在战术与意识中的体现
从战术角度而言,击敌为实,诱敌为虚;战术招法上,攻有虚实,守也有虚实。总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互换,不可截然割裂开来。《孙子兵法·虚实篇》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李筌注释说:“善用兵者,以虚为实;善破敌者,以实为虚。”在与敌人作战时必须会用“奇”,即虚实也,何虚何实,视对方而定,彼虚则我实、彼实则我虚,实可变虚、虚可变实,虚实互变;当实则实、当虚则虚,虚实无定,通过主观的努力造成敌虚我实的态势,以实击虚,使对方无法应对,处处挨打。这就是阴阳虚实的道理,运用自己的优势,击破对方的缺陷;运用自己的缺陷,弓}诱对方的进攻,而不是坚守不战。太极拳动静瞬息之间,无不有虚实,两手有虚实,两腿有虚实,周身上下都要分虚实,形成处处皆有一阴一阳。 虚实的转换,人的意念起着决定的作用,“所谓变换虚实须留意也”,正是这个道理。所以,行拳走架不仅身法要正而不偏,意念上也须中正不偏。意念上中正不偏就是主观上既不偏虚,也不偏实,时时处处处于虚实可以互换的最佳境界。 在运用阴阳矛后时,意识统领一身之气,通过身体活动来执行和体现意识在动作、外形、劲力、重心上的虚实变化。 3结语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之一的道家思想,其影响深远。以道家阴阳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的太极拳,在“虚实”方而,充分体现了太极拳的动作特点,融哲理和技击于一体,其招势具有外虚内实,柔软中坚刚的特点,太极拳从身体重心的转换到劲力的走化与发放、战术与意识等方而,无不体现着阴阳变化的规律。将阴阳这对即矛后又协调统一的道家理论植根于千变万化的太极拳运动之中,对剖析太极拳这一传统武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本文摘自《搏击》2014年11期,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 [本文摘自《搏击》2014年11期,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
来自: 文苑书店66 > 《宏万家太极禅慧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