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等对太极拳的指导作用并非如此

 柳氏国术 2023-01-10 发布于山东

(《搏击》2006年10期 作者 柳国顺)

 新浪 柳氏螳螂拳的博客(2011-03-14 22:25:12)[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易经》等对太极拳的指导作用并非如此

柳国顺

      一、该文发明的“先天太极图”和“后天太极图”毫无道理可言

  先说“先天太极图”。该文说:“从五行生克来分析,先天八卦之环形表现了以五行相克为主导的变化结构。从离火开始,离火克兑金、乾金,两金克巽木、震木,两木克坤土、艮土,两土克坎水,至此为一循环”。并在先天八卦环形图内,用弧线加直线画了两个秃尾巴“阴阳鱼”,以此表示该文发明的“先天太极图”。

  这种对“先天太极图”的图解表述是很滑稽荒谬的。其错一,五行学说的规律必须是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有相生无相克,或者有相克无相生,皆不能成其为五行学说。该文舍弃五行相生的一面,仅以五行相克来分析先天八卦图内八经卦之间的关系,并据此画出“先天太极图”,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其错二,从该文所画的“先天太极图”来看,是用了弧线加直线来表示其相克关系的。从离火开始,离火克兑金、乾金,在离卦和相邻的兑卦之间画一弧线来表示离火克兑金,而在兑卦与相邻的乾卦之间也用相同的弧线来表现二者的同属性关系,而且在巽木和震木之间却用了也只能用直线来表现其同属性关系。如此不一致的画法,如何能准确地表现出它们之间的相克关系?其错三,该文所说的五行相克“一循环”是:离火克兑金、乾金,两金克巽木、震木,两木克坤土、艮土,两土克坎水,到此为止。简言之,即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到此为止是一循环。这怎么会成了一循环?水克火为何被舍弃了?须知缺失这一环,五行相克便不能成立。这恐怕是该文作者为了“先天太极图”中的阴阳鱼图形不被破坏而割舍的吧。如果补上坎水克离火这个环节,将坎卦和离卦用条什么线连结起来,这样的“先天太极图”恐怕连作者本人也辨认不出来。所以这个“先天太极图”是根本不成立的。

  再说“后天太极图”。该文说:“后天八卦表现了以五行相生为主导的变化结构。从震木开始,木生离火,火生坤土、艮土,两土生兑金、乾金,两金生坎水,至此为一相生循环”。也是用弧线加直线在后天八卦图内画出了并头贴肛皮的两个阴阳鱼。另外,又单独画了个阴鱼阳鱼并头相拥交尾的“后天太极图”。

  该文的“后天太极图”的错误与“先天太极图”的错误大体一样。即:其一,舍弃五行相克,单用五行相生;其二,图中表现五行相生关系的弧线、直线不一致;其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一所谓的“相生循环”缺失了水生木的关系。而坎水要连结上震木,中间却有艮土挡着,硬要连结的话,这对阴阳鱼的尾巴也没了,哪有交尾的状态?看看这幅阴鱼阳鱼并头相拥交尾的“后天太极图”,稍有点易学常识的人不捧腹喷饭才怪。此外,两个鱼头呈尖状,腰肚却最为粗胖。照理说,该文作者把两只鱼眼给按错地方了,阴阳鱼的眼应长在最胖大的鱼身中间。真正太极图中阴阳鱼的眼表示的是什么,大概该文作者没搞清楚。阴阳鱼头被称为老黑头、老白头,是阴极阳极的意思,物极必反,所以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老黑头长了只白眼,老白头长了只黑眼。阴阳鱼其实是抽象的符号,并非生活中的诸如鲤鱼、黄鱼之类的鱼。这点该文作者显然没弄明白。因此,该文所图示的“后天太极图”也是不能成立的。

             二、该文的“四行”说,纯属自家想象

  该文说:“在北京人时代……这时期自然生态的变化,不是五行而是四行,因为还没有出现金。只有到了青铜器时代……及以后铁器出现的时期,这时自然生态的变化,有金(铜器、铁器)的参与……便是人类进入了五行之中”。简单地说,该文的意思是:五行之前是四行,有了铜铁才是五行。

  这种对五行学说的认识是很荒唐的。我们知道,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构成世界的基元或曰基本物质。史传原始社会时期,蚩尤发明了金属的冶炼。而到了商代,青铜冶铸业获得了重大的进展,铁的性能也被人们所认识,并加以利用。据说五行观念就起源于殷商。五行学说应是古人将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事物的相互变化而总结出这五种基元的生克制化的规律。也就是说,如果古人没发现铜铁之类的金属,未能认识金的性能,自然不会有五行学说的创立。但这绝不能说在此以前自然生态的变化不是五行而是四行。倘若是四行的话,木、水、火、土这四者之间是如何生克制化的?那样的话,一年的季节变化就少了秋金,人体五脏系统就没了肺金,方位之中就缺了西方金,如此等等,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所以五行中的金,并非单指铜铁类的金属,凡是有金的属性的现象、事物等,均为金的范畴,其他的木、水、火、土也是如此。因此,即使古人尚未发现和使用铜铁等金属,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也是充斥于自然界之中,自然生态的变化当然不会是四行。

           三、《孙子兵法》不是太极拳的大师哥

  该文说:“老子的伟大学说,影响了孙子兵法的诞生,也影响了太极拳的诞生,可谓是一文一武……老子之于太极拳是师徒关系,太极拳之于孙子兵法,是师兄弟关系。孙子兵法是大师哥”。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孙武出生于军事世家,是春秋时期最著名的军事家。二人大约是同时代人,《老子》和《孙子兵法》的成书年代也大致差不多。没有任何史料说《孙子兵法》是受了老子的伟大学说而诞生的。实际上道家和兵法家自应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并立的两家。而后世的太极拳,向被称为内家拳武当拳道家拳。老子被道教尊为始祖,《老子》也被奉为道教的经典。太极拳受老子学说的影响毋庸置疑。说《孙子兵法》是太极拳的大师哥,是很可笑的乱评。

  而《孙子兵法》和太极拳是“一文一武”的说法也不对。二者均姓“武”,不姓“文”。兵法研究的是群体间或说是集团间的作战方法,目的是战胜或消灭敌方。常言道:“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兵法姓“武”的最好注脚。何来的“文”?拳法是研究单个人之间的争斗,目的也是战胜对手乃至伤亡对手。自古拳兵一家,所不同的是拳法被视为一人敌,而兵法被称为万人敌,如此而已。

          四、《易》、《老》是相通的,并非针锋相对。

  该文说:“老子的观点和被儒家改造了的易经是针锋相对的……”这种认识太片面了。

  历史上,《周易》的理论深刻影响了先秦时代以儒家、道家、墨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可以说,《老子》是建立在易学的理论框架之上形成的。该文所说的“被儒家改造了的《易》经”,恐怕是指《易传》说的。这种认识是经传不分的观念所产生的结果。狭义的《易经》就是指的六十四卦经文,史传为周文王所作,其思想体系是象学。广义的《易经》是指经与传的合一,即不但指《周易》六十四卦经文,也包括《易传》。而《易传》是用来解说《易经》的,相传是孔子所作,其思想体系是儒学。老子学说和《易经》是有不同的观点,如尊坤和尊乾的分别。这只是说,道家和儒家根据各自的思想观点研究《易经》的切入角度不同罢了。实际上,即便是儒学的《易传》,其中一些重要思想也是道家和儒家的结合物。道教常用的太极图和八卦图,就最能说明《易》、《老》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说二者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并不正确。

  该文说:“老子多讲常道,不变之道”,将《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中的“常道”解释为不变之道。随后将“天长地久”、“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负阴而抱阳”等自然现象和规律,列入常道(不变之道)之中。这种解释和认识,是对《老子》本义的曲解。譬如“天长地久”,原文是“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很明显,天长地久是种自然现象。老子认为天地能长久的原因是“不自生”,就是说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运行,却得到了长久的结果。老子藉此来宣扬其“无为”、“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该文将这类自然现象跟不变之道扯在一块,让人无法理解。而将“常道”解释为不变之道,更是对原文的错误理解。

  应该说,老子学说的尊坤尚柔守雌等观点造就了太极拳。而正由于太极拳具有突出的柔性特点,使之不但具有独特的技击意义,更在健身养生方面显示出其非凡的价值。也因为如此,较之其他拳种,太极拳的影响面最大,练习太极拳的人最多。因而人们需要对太极拳从不同层面、各种角度多作正确的理论探求,来指导实践中的太极拳练习。

  可惜的是,该文在谈《易经》、《老子》等对太极拳的指导作用时,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论述,有的还是常识性的错误。原因在于其对诸如太极图、八卦学说、五行学说等方面的概念意义模糊不清,以及对《易经》、《老子》等经典之作认识不足。从《易经》、《老子》等对太极拳影响的角度作些研究,无疑是颇有学术价值的,只是该文在论述时出现了上述缺陷,令人深感遗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