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思想与中医学1——阴阳理论

 沧海一粟1951 2017-08-11

道家思想与中医学1——阴阳理论 

题记:这是我刚学习中医时候写的第一篇文章,参加学校的论文比赛。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真的写得很肤浅,整篇泛泛而谈,还大量的引用、抄袭其他资料,缺乏独创的思想,或者说理解还不够深刻。不过,凡事总有迈出去的第一步。毕竟,当时曾经努力过。感谢参加文章创作的好伙伴,是你们陪我一起打造了学校史上最庞大最强悍的论文创作团队道家思想与中医学1——阴阳理论 - Qi - 和尘想当年,电脑还不太普及,是我的好伙伴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图书馆的机房,一字一字的把文章敲上去的。谢谢你们!现在把文章放上来,算是对过去岁月的一种怀念吧。
(文章比较长,分开来发)

本文网络版最早发表于我的QZONE空间,转载请保留本文网址:本文来源:Qi的博客
=====================================================

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的关系


 
摘要:自古医道一家。道家思想对中医学有深远的影响,道家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本文试从阴阳五行、九宫八卦、天人合一、重人贵生、我命在我、精气神关系、守一致静、清心寡欲、道法自然等具有浓郁道家思想特色的内容入手,对道家思想与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养生学)、中医临床医学的关系进行论述。
 
关键词:道家思想,阴阳,五行,天人合一,重人贵生,我命在我,精气神学说,守一致静,清心寡欲,道法自然,中医学基础,中医养生学,中医气功学,中医临床,医德
 
绪论
    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他们的思想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其中,以老子为首的道家,因其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而对中医学的影响最深,最有指导意义。《素问》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带有明显的浓郁道家思想。道家首先将阴阳五行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以致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的基础理论;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被引入中医,成为中医有别于西医的一大特点;中医的精、气、神学说与道家的精气神一脉相承;道家“重人贵生”,并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追求长生不老,发展出丰富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全部为中医学吸收而成为中医养生学。历史上,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家,如晋代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还有一些医家虽未入道教,但推崇老庄之学,将道家思想引入医学中,如晋代皇甫谧,隋代杨上善、明代张景岳等。特别是唐代医学家王冰,增补了金元起本《素问》所无的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的五行六气的七篇大论,是中医的理论更完善。还有一些著名的道教中人,如东汉魏伯阳、宋代陈抟、姚琼真人、金元马丹阳等,对中医学都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所有这些都使得道与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了独特的道家医学。
 
一、阴阳五行
道家首先将阴阳五行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使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的基础理论。
1、太极图与阴阳学说
宋代著名道家学者陈抟绘制出太极图,对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进行描绘,反映了阴阳的对立统一、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
1)太极阴阳对立与统一
太极图两个阴阳鱼,就表示老子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表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两条阴阳鱼两个颜色不同,运动方向不同,说明阴阳双方是对立的。但是它们又在同一个圆圈内,说明又是统一的。太极图的那个大圆圈,陈抟称为“无极”,即老子所说的“道”,它可以无限大,如老子所说的“大者无外”;也可以无限小,如老子说的“小者无内”。不管它怎样大,怎样小,它都是“一生二”,即《易经》上说的“两仪”。这“二”或“两仪”就是太极图上的阴阳鱼。所以张景岳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从阴阳鱼的眼睛看,阳鱼是黑眼睛;阴鱼是白眼睛。说明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每一个事物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为阴阳。可见事物遵循“一分为二”的法则,可以无穷无尽的分下去。
两条阴阳鱼在同一圆圈内相互环抱,说明阴阳双方是相互依存的,谁也不能离开对方而独立存在。这在中医学上叫“阴阳互根”。阴阳鱼的眼睛,就说明阴根于阳,阳根于阴。这就是阴阳的统一性。
2)阴阳平衡与消长
太极图中的S线,分成两个运动着的阴阳鱼,而不是一条直线,把一个圆分成两半。表明事物内部对立的阴阳双方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太极图的S线居中,表示运动变化的阴阳双方是协调的平衡的,健康无病的。但这是相对的动态平衡。如果运动变化超出一定的限度,阴阳就会异常消长,出现偏盛偏衰的状态。如果种种因素使阴阳失调,属阳的一方长势太盛,属阴的一方必然消退,即阳战胜了阴,而形成阳盛阴衰(或称阴虚阳亢)的局面。,这就出现了《内经》所说的“阴胜则阴病”。提示医家在临床上要抑阳扶阴,养阴泻火。
如果属阴的一方长势太盛,属阳的一方也必然消退,即阴战胜了阳,而形成阴盛阳衰落(或称为阳虚阴盛)的局面。这就出现了《内经》所说的“阴胜则阳病”。提示医家在临床上要抑阴扶阳,温阳利水。
3)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各自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即《内经》说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就是通常所说的“物极必反”。寒(阴)、发展到极点,就要向热(阳)方面转化。临床上见到患寒证的病人,久不治便可转化成热证。热(阳)发展到极点,也要向寒证的方面转化。临床上常可见到的、持续高温的病人,突然体温下降,面色苍白,脉微如绝,四肢厥冷等一派阴寒危象。这提示医家在临床上要密切观察人体阴阳的动态变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以上可见,道家的“太极图”实际上是对阴阳学说的图示。太极阴阳对中医学起着全面的指导作用。太极图促进了宋以后中医学的发展。如明代医学家孙一奎、赵献倡导的命门学说,都指出命门就是太极。孙一奎在《医旨绪余·命门图说》中提出了命门位于两肾中间,是人身的先天太极,在形质上下班不是有形在脏器,而只是两肾间的一种“动气”,生生不息,是阴阳这根蒂,脏腑这本,生命之源。对后世中医产生很大的影响。
 
2、河图洛书与五行学说
河图洛书反映了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并把阴阳学说喝五行统一起来。今人认为河图洛书是宇宙整体观的数学表达模式。其起源很早,但绘成图流传下来的还是道家陈抟。
河图所示数字称为河图生成数,即五行成数,表示了五行相生规律。河图的外四方数字(成数)与内四方数字(生数)相减,均等于五。这个五也是五行,五行的排列顺序为:上火下水,左木右金,土居中央,符合五行的对应方位(古代地图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也反映了火曰炎上、水曰润下等五行特性。并且按顺时针方向表示了五行相生的关系: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中每一行都由两个数字代表,奇数阳,偶数阴,即每一行都有阴阳。五行有代表五脏,这提示任何一脏都有阴阳。如心阴心阳,脾阴脾阳……一旦得病,都可表现出阴病阳或阳病,阴虚或阳虚。这是临床辨证时必须辨明的。
洛书是由九个数字构成的魔方阵(见表),横竖、斜行的数字相加都等于15。洛书的八个方位,相对称的两个数相加除以2都于5。按逆时针方向,表示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又五行中每一行都有阴阳两个属性。奇数阳,偶数阴。因而五行相克顺序又有阴阳相错的克法。如阴水克阳火,阳火被克则阴火偏盛,阴火盛则克阳金,造成阴金穑怀念感而克阳木,等等。这种阴阳相错的层次排列形成了类似螺旋的立体(三维)结构,表示事物的变化是一种开放式的螺旋式发展,启示临床辨证要注意层次,要更准确精细。如木克土,在病理状态下是肝木乘脾土,还是胆木乘胃土。还启示针灸要得气,除找准穴位外,进针还要到一定深度,一定角度,等等。道家还依据河图洛书理论的启示创造了针灸上的灵龟八法。

4 (辛金)

 

  

9 (庚金)

 

     

2 (丁火)    

 

3 (甲木)

 

  

5 (戊土)

 

  

7 (丙火)

 

  

8 (乙木)

 

  

1 (壬水)

 

  

6 (癸水)

 

  


                                       洛书象术(九宫八卦方阵图)
3、八卦
伏羲发明的八卦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所以八卦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阴阳变化。魏伯阳首先应用卦义,阐述人体的真气运行,尤其强调练气功的坎离心肾相交。在魏伯阳的启发下,中医学将八卦配脏腑,阐明脏腑的生理病理。如用坎卦表示肾,离卦表示心。坎卦代表水,说明肾属水,藏有阴精。肾精发挥肾主骨,生髓,主生殖等功能;但因其卦象是一阳居于二阴之中,说明肾阴精之中还潜藏有肾阳,发挥肾主生长发育的功能。离卦代表火,说明心主血脉的功能是靠心火的推动作用。其卦象是二阳夹一阴,说明阳根于阴,其火因有油(阴)作基础,故明亮而闪耀着智慧之光,所以心主神明。
道家除用八卦卦义解释医方的功效外,还直接用八卦给医方命名。明代张景岳受八卦的启发,将中医方剂分为古方八阵、新方八阵。这可视为医方的八卦分类法。运用八卦分类,即反映了道家的特色,又能让人们从卦义上了解医方的功效,便于查寻,便于临床应用。
例如,巽卦类:《易经》说“巽为木为风。”乃像风之卦。正常之风是和风,异常之风是暴风、狂风。风善行而数变,因而凡防治急症、暴病、传染性瘟疫以及动风之病(卒然昏倒、痉挛抽搐)的均属巽卦类,如葛仙翁治卒心痛方等。
震卦类:《易经》说:“震,动也。”春雷震动,一阳初生,草木萌发。震位东方,在五行属木,在五脏属肝。木喜条达,肝喜疏泄,故凡调肝疏肝、柔肝平肝、养肝等以治肝功能失调为主的均属震卦类,如瑞南道人治肝诸方等。
乾卦类:《易经》谓“乾为天”,在人体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亦像天,所以乾卦代表肺。凡属补益肺气,祛痰止咳,降气平喘治肺功能失调为主的均属乾卦类,如《道藏》黄芪膏等。
坤卦类:《易经》说:“坤,地也。万物皆致养焉。”五行属土,在脏属脾。脾主运化,所以凡健脾除湿,补脾益气等治脾功能失调的均属坤卦类,如《道藏》白术膏等。
艮卦类:《易经》谓“艮为山”,山亦属土,在腑属胃。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胃为水谷之海,生气之源,故凡补中益气以及治胃病的均属于艮卦类,如霞栖子王君河车放等。
兑卦,《易经》曰:“兑,说也。”喜悦之意。又谓:“象曰丽泽兑。”即美丽润泽,因此凡润肤美容、充身(使瘦人丰腴)、轻身(减肥使人苗条)具美容作用的均属于兑卦类,如西岳真人灵飞散方、好颜色方等。
离卦,《易经》说:“离为火为日”,在五行属火,在脏属心。火有君火、相火之分,君火又称真火、真阳。中医所说的肾阳、命门火,实属心之君火。任意全赖此真阳之火生生不息,性命才能长久。即真阳之火既能强性又能延命。因而凡能补火壮阳,增强性功能,延长寿命的均属于离卦类,如返老神仙丹等。离又为心之卦,所以凡属养心安神、益智强记的,亦属此类,如朱雀丸等。
 坎卦,《易经》说:“坎者水也。”故在五行属水,在脏属肾。肾藏真阴、肾精,亦能主宰人的性命,所以凡属滋阴补肾,增强性功能,延长寿命的都属于坎卦类,如赤松子枸杞煎丸等。
伏羲还将八卦每两卦交互重叠而变成六十四卦,更能反映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在八卦之中,道家最重视乾坤和坎离。伏羲先天八卦以乾坤为父母,周文王后天八卦以坎离为总纲。乾坤代表阴阳,坎离代表水火。人体阴阳协调,水火既济,才能健康长寿。所以道家医学家除了喜用这四类卦的医方外,还爱用乾下坤上形成的泰卦医方,如乾坤丹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使病体恢复康泰。如果是乾下坤上,则是否,这意外着人体阴阳不协调平衡,需要通过针灸药石等等方法把他调整为泰,即使得人身体健康。又如坎与离交互重叠形成坎上离下的济卦和坎下离上的未济卦。既济,表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即心火下交于肾,肾水上济的心,心火肾水的相互交济,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相反,若心火上炎而不下交于肾,肾水下流而不上济于心,就形成心肾不交的病理现象,而称为未济。临床上就得采用针灸或药物促使心肾相交,使心火下交于肾,肾水上济于心,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恢复其既济的正常生理状态。确保人体健康无病。
如此等等用八卦或六十四卦阐明人体脏腑经络生理病理的不胜枚举。
    八卦结合天干(即八卦纳甲法),启迪了针灸上的子午流注纳甲法和飞腾八卦的发明,八卦眼针,八卦耳针,八卦脐针等等;还有根据八卦、六十四卦的卦义而发明针灸子午补泻手法的;也有用八卦配十四经络,发明了一系列的易理针法。这些针法都是在道学理论的启迪下发明的,八卦学说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之成为颇具特色的中医时空治疗法,在临床上取得神奇的疗效。现代科学技术和时间医学的发展,更证实了一系列时间针法的科学性,它的开发研究前景美好。若能使它与现代高新科技有机地结合,这一古老针法必会焕发青春,为人类造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