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与中医中药学理论的关系详解,望闻问切因与果

 高州佬 2017-12-07

 《周易》系我国古典哲学著作之一,据有关记载,是起源于殷末周初。它包括两部分:一为《周易本经》(《易经》),一为《周易大传》(《易传》》,其中《易传》大体上是在战国末期才形成的,它不是一人一时的作品,而是通过许多人,经历了很长时间,作了增添而写成。

易经以阳爻(⚊)和阴爻(⚋)为基础,用乾(☰)、坤(☷)、坎(☵)、离(☲)、兑(☱)、巽(☴)、艮(☶)、震(☳)、八卦,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泽、风、山、雷八类事物,并以爻与卦的变化演绎为八经卦与六十四卦,作为解释宇宙的一切变化。认为宇宙是由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有形象的物质组成,而宇宙的变化是“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以动者为其变”“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其变化则在于“一阴一阳谓之道”。因而,周易含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古人广泛地应用于农学、军事学、教育学、医学等方面。该书是有一定价值的上古文化史料。《易传》乃是对《易经》最古之注解和论述,内容包括象、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七篇论述。自汉以后二千余年,注释《易经》者约有千家,都是熔经传于一炉,见解各殊。有从象数进行解释,如宋代之用“河图”和“洛书”图形作为阐述方法;有从考据出发,如明末清初时,王船山对《易经》中的唯物主义思想作了发掘等。

《周易》与中医中药学理论的关系详解,望闻问切因与果

本草纲目

《周易》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用于医学方面,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因为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医学作为自然科学之一,本受一定的哲学思想支配。中医学的阴阳及五行学说,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自发的辩证法因素,多与《易经》之理相符,以易经八卦用于医学则不乏其人。略举其要

如下:

金元·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周易学说与儒家、医家关系极为密切。该书序中说:“夫医教者,源自伏牺,流于神农,注于黄帝,行于万世,合于无穷,本乎大道,法乎自然之理。”“易教体乎五行八卦、儒教存乎三纲五常,医教要乎五运六气。其门三,其道一,故相须以用而无相失,盖本教一而已矣。若忘其根本,而求其华实之茂者,未之有也。”说明周易哲学思想对于自然科学(医教为例)、社会科学(儒教为例)有指导作用,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为哲学思想提供可靠的依据,三者关系密切。


明·张景岳对于易经与医学的关系则更为深有体会,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说:“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医有内经?可借于易?舍近求远,吴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散日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张介宾通过长期医疗实践,认识易经之阴阳学说同内经之阴阳学说是相通的,理无二致,是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学医不知易,则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能加深对医学知识的认识,终不免一曲之陋;知易不知医,必谓之易经道理深奥,渺茫难用,醒悟到:“医不可以无易”,就是说要发展医学科学,必须有一正确的指导思想;“易不可以无医”则说明哲学思想是以一定实践为基础的。


清·张隐巷亦采用《易经》之理注释《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张氏对“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一段经文即以易理阐述,注曰:“道者,阴阳之理也。太极静而生例,动而生阳,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为阴阳之道。总之曰纲,周之曰纪。万物得是阴阳,而统之为纲,散之为纪。”对“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注云:“积阳至高而为天,积阴至厚而为地,承上文而言,治病者,当法天地阴阳之理。地之阴,主静而有常,天之阳,主动而不息。春夏者,天之阴阳也,故主阳生阴长。秋冬者,地之阴阳也,故主阳杀阴藏…。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此周易老变而少不变之义。故阴阳之理,极则变生。人之病亦然,如热甚则发寒,寒甚则反热。治病之道亦然,如久服苦寒之味,则反化火矣。”

清·郑钦安之《医理真传》、《医法园通》二书,皆本《周易》、《内经》、仲景立法制方之旨,其审证用药则偏重于阴阳寒热两端,解释病机及立法制方亦多采用易经八卦之说。如《医理真传》以“人禀天地之正气而生,此坎离所以为人生立命之根也”。用坎离二卦以释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对立统一关系。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身立命之根,真种子也。离=为水,属阳,气也,而真阴寓焉。中二爻即地也,地二生火,在人为心。一点真阴,藏于二阳之中,居于正南,有人居之象,为十二官之尊,万神之宰,人身之主也,故日心藏神。坎中真阳,辈自乾元,离中真阴,辈自坤元,乾坤彼此互为其根,心火下交于肾,肾水上济于心,一升一降,往来不穷,性命于是乎立。据此立论,在《医法园通》中,对心病不安一证,提出了以桂附之大辛大热为君补坎之真阳,用蛤粉补坎中之阴,加姜草调中以交通上下之枢机,治疗心阳虚之补坎益离丹。郑氏以易经八卦结合中医理论,用于临床治疗内容是甚为丰富的。

《周易》与中医中药学理论的关系详解,望闻问切因与果

阴阳中药材

清·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胀满盎胀篇》中说:“单腹胀,实难除,山风卦,指南车,易中旨,费居诸。”注云:“易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注卦变。卦体,刚上柔下,上情高亢而不下接,下情退缩而不上交,两情不相通也。卦德,下巽上止,在下邈巡畏缩,而无敢为之心,在上因循止息而无必为之志,庶事日以瞻也,此言致蛊之由,医者参透此理,亦知盘病之由。”言之要参透易经之理,“亦可以治蛊病矣”。陈氏以易经山风卦对蛊胀的根源作了分析,认为如“指南车”一样。山风卦就是蛊卦,为易经六十四卦之一。蛊卦,下巽上艮。艮为山属土,巽为风属木,用于医学上则是说人之所以成蛊,受病脏腑病在肝胆脾胃。因艮属土,在人体为胃与脾相合;巽属木,在人为胆与肝相合。因巽木不疏于下,良土阻滞于上,两者不相通,故成鼓胀。治疗此病证,就如易经之“利涉大川”,不怕艰险困难,要抓紧时机进行治疗,使之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方称高明。

《周易》与中医中药学理论的关系详解,望闻问切因与果

中医针灸

祖国医学的特点是辨证论治,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病和证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着,依人体的内因和外界的因素而转移,如八纲辨证;阴阳为总纲,表、里、虚、实、寒、热,单纯者少,错综复杂者多,常可见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热下寒,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等不同。故治病必须知常知变。易经之理,易者,易也,变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治疗总在调和阴阳,合阴阳消长之机。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身乃一小天地,其变化亦与外界天地有联系。易经具有古朴的辨证法思想,医学是人类同疾病作斗争从实践中总结和发展起来。它同生产发展水平和其它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易经认为世界是一个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其中万物皆变、皆动、皆生、皆灭,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则是事物内部包含的阴阳刚柔双方的互相作用和相互斗争。这种哲学思想对中医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易经哲理古朴,其中奥秘尚待我们有志于斯道者不断学习研究,发掘精华,弃其糟粕,为丰富世界医学,对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限于水平,只是感性认识,乃抛砖引玉之举,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