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养生,源于《周易》!

 观风云再起 2023-06-17 发布于浙江

《周易》乃“大道之源”、群经之首,是我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典籍,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其阴阳五行、时空统一、天人相应的理论实为中医理论之源泉。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穷尽自然宇宙之理,人生之理。其哲学思想一直以来影响着中医的发展,尤其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建构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张介宾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指出:“《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日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

不管是“医源于易”还是“医易同源”,毋庸置疑的是《周易》是中医养生理论的基础。

贵人重生

《易传·系辞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其中所蕴含的贵人重生的朴素哲学思想,是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的思想基础。

《易传·系辞上》日:“生生之为易。”即指世界是发展变化的,尤其是指有机生命体那样的生长变化,并将这种动态发展的思想,贯穿于全书的始终。

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生、成、消、逝,并且具有阶段性、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等特性,反映到中医养生中,表现为《内经》关于人体生长发育衰老过程的描述,提出“寿天论”和“衰老论”。

人的生命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生、长、壮、老的发展过程,要想保持健康,延年益寿,必须把握规律,顺性而通,适时而变。要顺应事物的本性生成、变化和发展,以使全身经脉气血畅通,防病祛邪,健康长寿。

《素问·宝命全形论》日:“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意指由于上天的庇护、大地的承载,万物都具备了。在天地万物之间,没有比人更高贵的了…。

贯穿于《内经》全书的“万物莫贵于人”的观念是对贵人重生思想的诠释。

居安思危

《易传·系辞下》日:“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中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在卦辞中指出:“君子思患而预防之。”明确提出了居安思危的预防思想。

受《周易》蕴涵的这种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思想的影响,后世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强调预防为主的防病健身原则,形成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重要养生理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明确指出了未病先防的养生意义,成为中医养生学的至理名言。

这种“未病先防”的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如晋代医家葛洪曾经极力倡导“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元代医家朱震亨著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专论,深刻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在几千年的医学发展轨迹中,可以寻找出许多阐发中医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的典范。历代医家和养生学者均沿袭了这一思想,把“治未病”、“消未患”作为祛病延年、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的理论精髓,这一哲学命题在以后漫长的时间里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是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的哲学基础。

简言之,天人合一即指人与自然相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也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人的规律蕴含在自然界的规律之中,自然界的规律又反映于人的规律中。

《内经》有云“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

《易传·丰卦·彖传》日:“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易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均是天人合一观的体现。

建立在天人合一观基础上的中医养生,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准则,《内经》提出“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养生原则。《素问·四气调种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自然界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人体受其影响,必然相应地出现生理或病理改变,因此有智慧的人养生,一定是顺应四时的时令,适应寒暑的变化,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和协调

《周易》体现出强烈的中和协调观,《易传·乾卦·彖传》日:“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意思是说天道变化的规律,就是保持、调整全面和谐的关系,达到普利万物、正常循环的境界。所谓“大和”就是“太和”,指对立双方的力量均衡,自然界处于一种普遍调顺和谐的状态,这种均衡协调的状态即“中和”。

所谓“中正以观天下”,中和是协调的核心,维持中和的目的即是为了趋于协调状态。另如《易传》的“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乾刚坤柔”以及“水火不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皆强调阴阳的中和协调。

建立在中和协调观思想上的中医养生理论,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要求人们思想上要清静淡泊,精神安守于内而不散失,即“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这种不偏不倚的中和状态是养生的最佳境界。《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人们自觉遵守天地阴阳的规律,适应四季时令的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主动养生的思想。

另外,受《周易》中和协调观的影响,中医养生将人体的阴阳和调确立为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总则,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即阴阳和合则身体调和健康,阴阳失和则发生疾患。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固护阳气和维持阴阳二气的中和、协调,维持自然界、人体内以及人体内外之间的中和协调是养生之首务。

总之,《周易》的哲学思想直接影响着以《内经》为基础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而中医养生理论在实践和发展中,又充分体现了《周易》的哲学思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