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制度奠基,学校文化无从谈起近日,读到某报一篇关于抨击学校制度的文章,作者一方面呼吁破除制度“痼疾”,另一方面却提出“文化是制度的灵魂”,极力推崇所谓的学校文化对教师的引领作用。 笔者认为,文中观点有自相矛盾之嫌。试问,没有学校制度,何来制度文化对师生员工的引领?没有制度奠基的“文化”,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校制度不是为了绑架教师,限制师生的发展和自由,而是为了约束和规范师生的行为。倘若学校制度已然成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其自然而然就成了学校的一种文化和一种精神感召力量,成了教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制度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倘若没有制度,学校各项工作便无章可循,不可避免地会乱成一锅粥。一张课程表也是学校课程管理制度的重要一环,正因为有它才能保障学校教学规范有序,否则大家可能成了无头苍蝇。再言之,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倘若没有规章制度的体系作为支撑,教师将无从对学生进行方向性的约束和引领。 文中还写道,“人性的棱角似乎被制度的‘紧箍咒’弄得没了任何‘脾气’,也就远离了个性和特长”。笔者认为,且不说学校制度与师生的个性和特长扯不上关系,即使存在牵强的理由,其罪也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制度如何产生。学校制度不该是学校领导闭门造车所为,而应当广开言路,广泛听取一线教职工的建议或意见。这样的学校制度才有生命力,才能够得到广大教职工的拥护和支持。 “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管理”,但这“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在学校客观地存在着的,而是需要依靠时间的积累和岁月的积淀。没有制度,何来文化?学校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且为广大教职工认同的制度。当承载学校价值理念的制度成为大家所认同的价值追求,并内化为师生员工自觉的行为方式时,制度就会促生甚至转化为学校文化,成为推动学校发展、激烈师生成长的精神力量。 (作者陈松信,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29次入选“锐评”栏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