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记忆、思维、想象等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我多年从事生物学教学,对学生观察能力培养探索谈谈粗浅认识。 一、培养有意观察 日常生活中,作用于人们感官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日常观察一般是无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有意观察,需要教师对观察对象给予一种指向。如语言指向,教师用语言要求学生观察某事物或某部分;手势指向,教师利用手势引导学生观察某一部位;实物指向,教师利用某一实物直接指向观察对象,如用金属小棒指向挂图或模型的某一部位。实际教学中,教师需几种指向同时并用,以引起学生注意,达到预期的观察效果。 二、引导定向观察 教师首先必须根据观察的目的、任务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定向观察。如观察猪心结构时,可出示这样几个问题:①心室壁与心房壁的厚薄;②心脏四腔如何连通;③与心脏直接连通的血管有哪些;④心脏瓣膜有何特点。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学生才能观察到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特征。 三、掌握观察的程序和方法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教对学生指明观察的程序和方法。一般应注意如下几点: 1.系统性 观察对象一般是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要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由整体到局部,突出重点结构,再由局部回到整体。如观察肾脏结构时,首先观察肾脏的外形,再观察肾皮质、肾髓质,接着观察肾单位结构,然后突出肾小体结构,最后回到整体,讲清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 2.鲜明性 新颖的、首次呈现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标本、模型、图片等都力求新颖,而且在需要观察的时候才展示在学生面前。另外,观察对象的颜色、形状能直接引起学生观察。如“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用白色球代表磷酸,红色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另外四种不同颜色的结构分别代表四种不同的碱基,学生容易观察理解。 3.活动性和变化性 活动的、变化着的观察对象比不活动、无变化的对象更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如“DNA分子复制的活动卡片”能形象地表示 DNA分子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再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课的教学,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用电视教学的效果特好。 4.对比性 不同对象的对比更能突出某一观察对象的特征,抓住事物间的共性与个性,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例:比较菜豆双子叶和玉米单子叶种子的结构,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容易找出这两类种子的个性与共性,对于正确理解和掌握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四、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1.认真细致 在观察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和心理因素的不同,观察的效果也就不同。有的学生只凭兴趣,走马观花,有的学生未按要求做,效果不佳。对此,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认真态度。 2.实事求是 在观察中,还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科学分析问题的态度。当学生观察面临困难或观察失误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查找原因。使学生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整个观察过程中,教师既是指挥者又是协调者。 3.善于想象 任何观察都受到观察视野、观察工具的局限,观察往往是局部的、静比的、不能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如观察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要启发学生把细胞分裂想象成立体的、连续的、动态的过程。 4.善于思考 在观察活动中,向学生提出思考性问题,不仅使学生明确观察目的,集中观察的注意力,抓住观察的重点,而且可以通过学生思考加深理解事物的本质。如观察猪心结构时,除前面谈到的问题外,还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心壁的厚薄如何与功能相适应;留爹瓣膜封闭不严将会导致怎样的后果等。 五、指导学生整理和总结观察结果 观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总结观察结果,使这养成习惯,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更认真细致地观察和积极地思维,从而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李明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