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士忽悟水因(检书烧烛《看花解语》)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5-12-15

 

  这一节,开士忽悟水因:

 

  古印度有十六开士,于浴僧时随例入浴,忽悟水因,诸禅德作么生会?他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也须七穿八穴始得。

 

  上善若水。天下至柔者水也,而能攻坚者又莫胜于水。水之攻坚,非独有形之坚,如凿山穿石;还有无形之坚,如疏涤人心,荡开冥顽。这可不是我瞎说,这一节中,十六开士不过“随例入浴”,因水的“妙触”,忽悟佛道。不独是他,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也是在沐浴的时候,因水从浴盆溢出,一时窍开,发现了流体力学定律的。发现这个奥秘而没有直说的,还有孔夫子。他棋高一着,只指了一条道路:智者乐水。他这话外,是说智人近水,因了水之性,所以多智;智人若水,自在圆融,而鞭辟入里。圣人之意,岂只是叫人寄情山水之间那么简单?

 

  但同为水因,心有所得的,却并不一样。

 

  十六开士的忽悟水因,悟到了什么?《碧岩录》里交待了当时情景——大士入浴,忽有所悟,说:“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且道洗个什么?”原来不是洗尘,也不是洗自己的身体,既然无染无着,那就无一物可洗,禅家旨要,于是“宣(显)明”。圆悟禅师至此挑明了智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即“以无所得是真般若,若有所得,是相似般若。”

 

  禅林之中,解此道最为彻底的,当推六祖惠能大师。他除了留下那句叫一般人感到玄奥莫测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外,对参禅之义,还有非常具体的指示。他说什么是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这是从心性的自然无碍上来理解。又说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这又是从心性的自在无染来说明成佛之本。

 

  白居易筑庐山草堂,临水而居,曾作《草堂记》述其所悟:“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你看他,住一天身体安适了,住两天心中恬静了,住三天,“不知其然而然”,若得若不得,原来明月松间,清泉石上,一相一切相,若是有心人,都可成“妙触宣明”之因啊!

 

  (检书烧烛《看花解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